陳雅妮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每個學科的教學目標不止于傳授知識,應該要滲透重要的育人部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生為主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滲透。這對于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促進學生德育建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這也就是說數學教學也承擔著德育教育的重任。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應該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
一、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新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愛國不僅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個范疇,同時也是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在數學學科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要使愛國主義教育與數學學科教育有機統一起來。
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具體化,要讓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是愛國主義的基礎。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我國某些領域在世界中的地位。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國土面積這一課時,可以用“我國的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排名世界第三”導入,通過講解這些知識進行國情教育,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心中有祖國,做愛國的中國人,大家在讀數的時候,也能體會到祖國的強大。
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具體化,有必要讓每一個學生了解我們國家在各方面的偉大成就。四年級下冊“奧運中的數學”這一課時,可以導入奧運會領獎時刻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感受作為中國人的自豪。
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具體化,有必要讓每一個學生了解我們國家從古自今在數學史上所獲得的成就。如學習“小數的意義(一)”時,滲透公元263年的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就已經用到小數了。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圓的周長”這一課時,滲透早在1500年前,我國的祖沖之已經將圓周率的值精確到小數點之后7位,并且這一成就比歐洲數學家的計算結果早1000多年。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介紹數學家劉徽、賈憲、祖沖之、楊輝等著名數學家及他們在數學方面的偉大成就。這使得我們每個學習數學的人心中都充滿了強烈的自豪感和無比濃烈的愛國熱情。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介紹祖國的面積、中國所獲得的成就、中國的資源等,與數學知識恰當地結合起來,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祖國的興衰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有了這種體會,學生就會更加努力學習,認真聽課。也讓他們更加熱愛祖國,進而讓祖國更加強大。
二、滲透環保意識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現在我們生存的地球正遭受破壞,環境保護現已成為人類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實踐證明,要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然而學校首當其沖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責任。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必要結合課本知識滲透環保教育。如三年級上冊學過里程表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回家后記錄自己家庭每天使用的水量,然后通過計算一個班級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水的數量,然后學習浪費水造成的影響;在六年級學過“統計”的知識之后,讓學生調查統計自己家庭一周內丟棄一次性塑料袋的個數。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
三、滲透挫折教育
當代的學生都是在溫室中長大的花朵,他們沒有受過饑寒的困苦,因此受挫能力相對較低。對于他們來說,遇到挫折時常常不知所措,常常會深受打擊,沮喪、逃避、放棄是很多小孩面對挫折的常態。因此,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知道挫折、了解挫折、學會面對挫折。我們要把數學教學與挫折教育統一起來。
在二年級下冊“一千米有多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改傳統的教法,帶領學生到戶外體驗一千米的長度,在操場上讓學生去跑一千米全程。學生們在開始跑步時,肯定是個個精神抖擻,但是跑到500米之后,有的學生可能會堅持不下去,這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鼓勵,并且讓已經到達終點的同學給沒有到達終點的同學加油。通過這一活動,既讓學生親身體驗一千米的長度,又能夠滲透挫折教育,讓他們克服心理困難,頑強堅持下來,認識到困難其實就是“紙老虎”,根本不算什么,成功終將屬于那些堅持到最后的人,讓學生在體驗苦盡甘來的時候,樹立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也提升他們的適應和承受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給學生講一些關于數學家的奮斗史,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經得起失敗才會有最后的成功的。讓學生了解失敗是人生的常事,要學會面對。每一次的考試,有人會考得好,也有人考得差。作為教師,我們不但要鼓勵優秀的學生,還要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四、滲透自主合作精神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人類正跨入信息化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生活的全球化,使國際合作交往日益頻繁。要適應全球化的格局,團隊合作能力是現代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的。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而其中的合作精神就是指團隊合作能力。
我校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合作精神,創設了一套“陽光自主課堂”模式,主要為“師導學、生自學、生議學、生展學、師評學、生測學”這六個環節。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分組時要考慮到小組成員的性別、能力、原有成績單、性格特征、智力差異等因素,每隔一段時間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重新分組。本學期開展新的課堂模式以來,學生的自學能力有了提升,并且小組合作能力也逐漸加強,于學生的團隊精神的形成非常有利。我們還開展了師徒結對的模式,學優生帶學困生、小教師講題等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了學生的互助。
五、為人師表,身正為范
作為教師,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起到教育的作用。打從走上講臺那一天起,我們腦海里經常出現的、耳際經常響起的,就是“為人師表”四個字。所以,我們當上了教師,對自己就得嚴要求,努力做到“為人師表”。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學校應該對教師的服裝、言行舉止都要有細致的要求,要針對教師的示范作用做專門的培訓。我們要做到嚴以律己,以身作則;誠實坦然,表里如一;平易近人,愛生如子;大公無私,償罰分明。總之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濫用職權,我們應該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
六、滲透愛生活教育
數學是一門產生于生活中的學科,新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強調學生應該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究數學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融入各種生活元素,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受更多生活中的事物,通過選取學生喜歡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關系,同時也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生們善于觀察生活的好習慣,讓他們了解生活、熱愛生活,面對生活,積極進取,充滿正能量。比如,在一年級下冊“購物”這一單元的學習中,可以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讓日常生活中購物的場景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在模擬購物中感受到樂趣,同時也滲透科學使用零花錢、學會理財等品德教育,培養小學生們的良好生活習慣;在二年級上冊“做家務”的學習中,滲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引導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擺脫對他人的依賴,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促使他們熱愛生活;在三年級下冊“旅游中的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我國著名旅游景點的圖片,給予學生更多直觀美的感受,讓他們坐在教室中感悟生活的美,培養他們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講解一系列應用題的過程中,可以在計算舉例中選用結合日常生活中的題材,如身邊的好人好事、運動健身、收入消費、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城市建設等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真正讓學生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養成良好的品質,對生活充滿期待、充滿熱愛。
通過一系列有關生活的教育,能夠讓學生熱愛生活、獨立生活,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情感。
七、滲透文明禮儀教育
《左傳》中有這樣一句話:“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因此可見禮儀的重要性。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文明禮儀之邦,學校是學習之所,更是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主要陣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日常的教學滲透文明禮儀教育,真正讓每個小學生們懂禮儀、講文明。
比如,每次上課開始,教師邁向講臺,都要熱情友好地向學生問好:“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下午好。”這時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們也會與教師做友好的互動:“老師上午/下午好。”通過互相的問好,既能夠營造溫馨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同時,也能夠將這種課堂禮儀潛移默化地埋在學生們的心中。另外,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課堂提問時,教師可以用“請站起來回答。”“請坐。”等話語,讓學生將“請”等文明用語記在心里。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不學禮,無以立。”以數學課為平臺,讓學生學習更多的文明禮儀知識,對學生們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有利于將小學生們培養懂禮貌、講禮儀的好習慣,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并沒有一種固有的模式,重要的是我們作為教師應有強烈的既教書又育人的意識。數學教學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與技能,教育是對生命的潤澤,教育應該以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為本。小學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小學德育是塑造學生人格的重要部分,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設計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全方位注入德育,以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