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曉丹
長久以來,很多學校,甚至很多英語教師都忽視英語課外活動的存在,忽略它的作用。畢竟在原來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課外”兩個字與“教育的目的”顯得格格不入。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行,現在倡導的是“素質教育”,分數也不再成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了,英語課外活動也漸漸嶄露鋒芒,顯示出它與“英語課堂內活動”相輔相成的重要性。而且,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就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建立在語音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而隨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的實施,課程目標也由單純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為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力,更進一步強調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可以看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包含了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同時提倡指向涵蓋學科素養的綜合學習活動觀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強調教師應設計具有實踐性、關聯性和綜合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應用實踐、學習理解、遷移與創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思維、文化為一體的活動,提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所以我們學校在新課程實行后,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將課外活動引入高中英語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就英語課外活動教學談幾點淺顯的體會,以向同行求教。
一、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必要性
1. 開展英語課外活動是英語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實施與設計應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探索精神和學習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多元化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高中英語教學要鼓勵學生通過自我探究、積極嘗試、自我發現和主動參與實踐等學習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點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從以圍繞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改變。因此,根據高中英語學科的特點,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體驗、討論、實踐、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要創造一定的條件讓學生能夠去發現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要強調讓學生能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而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可以很好地體現這一目標。
2. 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意義
(1) 英語課外活動往往要符合學生的興趣,題材可以新穎有趣,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更容易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吸引他們主動參與活動,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2) 活動的形式可以富有娛樂性,且不一定要求全員參與,可以鼓勵那些對英語學習有畏難情緒的學生積極參與。
(3) 活動方式可以通過小組的形式相互協助、共同完成,這可以鍛煉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精神,同時培養與他人分享資源,善于運用交際策略,從而形成健康的情感品質。
二、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實踐
我校是一所鄉鎮中學,學生的英語素質不算很高,除了課堂上的英語教學外,基本沒有學習英語的氛圍,更談不上在掌握英語語言的基礎上來發展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基于我們學校學生的特點,開展了如下的英語課外活動:
1. 英語角
這應該算是最普遍,也是最易開展的英語課外活動了。我校每周三下午放學后的半小時是固定的英語角時間。每周由高一年的一個班級負責,提出一個“topic”,并提前一天用海報的形式公布出來,屆時學生可以根據這個“topic”自由地進行交流。例如我們的“topic”有:開學第一周是:Whats your definition of the friendship in your heart? 接著是:How to make learning happy? 在國慶假期前是: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will you choose to spend your holiday? 話題一般都是選用跟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貼近他們生活的主題。 這個活動猶如接力棒一般已經傳了三屆了,而學生也由最開始的稀稀疏疏的幾個人站在一旁看熱鬧,發展到成百個學生站在學校廣場上暢快地用英語進行交談,那種場面實在壯觀。
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注重的是“讀與寫”,很少涉及“聽與說”。這個問題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聾子英語” “啞巴英語”。通過英語角,讓他們有更多開口說英語的機會。很多學生在英語角中鍛煉了開口說英語的膽量,并且他們為了能在英語角中更好地跟同學交流,平時會更刻意去訓練自己的口語,而在說英語的過程中,他們也體會到了學英語的樂趣,提高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2. 周末影院
本著和開展“英語角”相同的目的,我們每周日下午都會在梯形教室播放一部英文原聲電影,這就是我們的“周末影院”時間。我們一般挑選的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難度適當的著名影片,如《修女也瘋狂》《阿甘正傳》《小鬼當家》等。跟“英語角”一樣,也是提前用海報的形式公布出來,學生如果感興趣的話,就會在周日下午相聚在梯形教室,享受一場英文電影的“盛宴”。
對于學生而言,要完全看懂一部原聲電影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剛開始一般都是選用動畫片,并帶有中文字幕的,然后再慢慢過渡到有英文字幕的,最后是無字幕的。所以學生在欣賞影片的同時,其實也是在鍛煉自己的聽力。而與此同時,影片跌宕起伏的劇情、精彩絕倫的對白,更能讓學生領略到英語語言的魅力所在。
3. 英語問卷調查設計
教師把問卷調查的任務布置給學生,并提出了相關的要求,如:以小組形式完成;調查問卷的對象必須是針對校園里的老師或學生;設計問卷為全英文,可參考其它問卷,以填空或選擇的形式;問卷里的題必須有一定的量;問卷必須有一定的實用性,能有成果或結論產生。
當教師布置任務之后,學生在課余立刻對自己認為校園當中需要調查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最終確定問卷的主題,接著參考相關的問卷調查的模板,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進行設問,確定題量及題型。當學生進行課堂展示及匯報時,我們收到的問卷調查的主題是各式各樣的,有關于school canteen, sports, music, spare time, school clubs, pocket money 等。在這各式各樣的題目下,還有學生精心設計的問卷調查表,雖然其中所設計的個別題目不是特別合理,但也體現了學生的思考和學生對于這樣一次英語實踐活動的興趣。而在之后的校園問卷調查中,學生更顯得特別興奮,他們拿著自己小組設計的問卷調查,在校園中訪問老師或同學,用相機記錄下自己采訪的過程,并在另一節課上用PPT的形式展示自己問卷調查的結論。
4. 英語藝術節
在每年5月的學校藝術節里,一定會有各種各樣英語活動的項目,如英文經典誦讀、英語片段配音、英語經典課本劇、英文歌曲聯唱,甚至還有英語單詞大比拼、英語書寫比賽、英語手抄報展覽等。每個同學都可以報名參加他們感興趣的、擅長的項目,可以體會到獲獎的喜悅和興奮,同時更能激勵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
三、對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思考與認識
1. 把“任務型教學”的理念貫穿到活動中去
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到了“任務型教學”這個新的概念,它指的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習內容,設計各種貼近學生實際的交際任務,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以小組或個人的形式完成,并提出或展示最終成果,最后對提交的成果進行評定及獎勵。并且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把“任務型教學”貫穿到英語課外活動中,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學生帶著真實的目的任務去學習,學生是任務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在任務活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主動高效地獲取知識,還可以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且最大限度地展示學習者學習的潛能。為在英語課外活動過程中真正把語言能力的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應重視以下原則:
(1) 任務的設定必須有意義、有趣味性,并能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每次的任務需要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完成,任務本身必須具有實際意義,否則就會浪費學生的課余時間,而沒有太大的收獲。
(2) 任務必須附帶對學生的要求,但不能太過于限制學生的思維。既然是任務就必定帶有對學生完成此任務的要求,如設計問卷調查,就要求學生必須針對校園里的老師或同學,并且進行的問卷調查內容必須具有實用性。當然,雖然有要求,但如果將任務的內容限制得過于狹窄也是不合理的,因為學生有各自創造性的思維,沒有了思考的空間,也就失去了任務本身的意義。
2. 引導學生參與評價,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這一點可能是很多老師所忽略的。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而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是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我們給予學生一定的任務時,學生在付出一定時間的努力后是希望得到展現的機會的。如果我們虎頭蛇尾,轟轟烈烈地給出了任務,卻在最后成果展示時沒了聲息,那就會極大地削弱學生參與任務的積極性。相反地,如果我們在每個任務完成之后都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對于完成任務較成功的小組進行肯定,并在必要的時候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那便是任務教學極大的推動力,學生也會成為任務教學的最大擁護者。因為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享受了英語學習的樂趣,并得到了老師及同學的肯定。
3. 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教師要適當地介入到學生的課外活動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或不能有效開展活動時,教師的指導就顯得非常有必要。教師主要在活動組織方法、活動成果表達方式上給予指導,對具體的活動過程不宜介入太多,否則就會壓抑學生的創造性,造成學生產生依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