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遠
2022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最后一年。站在這樣的歷史節點上看,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了一個“穩”字,不僅要“穩中有序”,著力完成《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目標和任務,更要“穩中有進”,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長期目標的實現打好底、充好能、蓄好力。
一、“穩糧食”就是穩住振興底氣,保障鄉村振興更加自立自強
從2018年到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從6.58億噸穩步增長到6.83億噸,較好實現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于糧食總產量大于6億噸的規劃目標。“家里有糧心里不慌”,穩住了糧食產量,就穩住了鄉村振興的基本盤,穩住了國民經濟的基本盤,穩住了國民信心的基本盤。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與此前多年中央一號文件相接續,繼續把穩住糧食生產作為第一任務,就是要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經濟復蘇脆弱,氣候變化挑戰突出”大背景下,穩住鄉村振興取得的成績、推進的信心、前進的底氣。為了實現這些目標,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從穩面積、穩產量、穩油料、穩蔬菜、穩收益、穩價格、穩庫存、穩農資等方面構筑了“穩糧”的立體任務體系,這是對國際糧油市場發展態勢充分判斷后的結果,是基于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積累的底氣和自信的抉擇,更是出于國家總體安全觀需要的部署。只有穩住糧食生產,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我們才能不斷地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事業推向新高度。
二、“穩地力”就是穩住振興勢頭,保障鄉村振興不減速更高質
“民以食為天,糧以田為本。”耕地是“穩糧食”的基礎,單位耕地生產糧食的能力決定了“穩糧食”的可持續性。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由穩住耕地面積和穩定耕地生產能力構成的“穩地力”體系,成為大多數農業生產為主區域穩住脫貧攻堅成果、穩住鄉村振興勢頭的重要抓手。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強調“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引導新發展林果業上山上坡,鼓勵利用‘四荒’,不與糧爭地”“強化耕地用途管制”等都是穩住耕地面積的關鍵舉措,“建設高標準農田1億畝”“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8000萬畝”“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等,都是提升和穩定耕地生產能力的具體舉措,“開展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探索利用可開發的空閑地、廢棄地發展設施農業”“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強化農業農村、水利、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等,從科技支撐、技術融合、風險防范等方面構成了“穩地力”的支撐體系。可以說,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起步期、在從容應對國際形勢大變化的背景下,“穩地力”就能穩住糧食生產、穩定市場價格、穩定社會民生,讓黨和國家用更多的精力從容應對國際亂局,營造鄉村振興不減速更高質的綜合發展環境。
三、“穩收入”就是穩住振興信心,保證鄉村居民振興活力充沛
“穩收入”是鄉村振興工作的核心目標,農民富才能信心足,農民富才能產業興,農民富才能鄉村穩,要讓相對發達的農村居民和剛剛實現脫貧攻堅勝利的農村居民同時感受到收入增長的獲得感和收入增長的持續性。穩住農村各類價格波動,才能保障鄉村居民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活力。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從“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等方面,從“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 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等措施進行了部署。具體而言,在以工代賑中強調“具備條件的可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對鄉村公益崗位動態管理、逐步調整優化生態護林員政策等,也都有利于擴大鄉村增收的覆蓋面;創建消費幫扶示范城市和產地示范區、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加強縣域基層創新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推動重點村發展鄉村作坊家庭工場、整縣推進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實施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等政策,也都為“穩收入”以及提升農村農業農民活力提供了重要支撐。鄉村發展只有產業硬了,資源資產資金循環才能逐步暢通,群眾收入增長才能持續,城鄉之間的人才、技術、信息融通和流動才能夠加速,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未來才會更加可期。可以說,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在“穩收入”方面強化了新的體系、邁出了新的步伐,為鄉村振興的持續、全面推進夯實了“硬基礎”。
四、“穩基建”就是穩住振興預期,保障鄉村發展有動能有魅力
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通過支撐農村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居民增收密切相關,而且通過構建鄉村新面貌、賦能鄉村新符號、提升鄉村體驗感等,讓鄉村發展對城市居民、資本等更有吸引力。從中長期發展看,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基于數字技術應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鄉村產業利潤率、強化鄉村發展融合度的重要保障,更是未來農業、未來農村、未來農民的必要因素。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圍繞“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這一任務,通過“從農民實際需求出發推進農村改廁”“分區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和綠化美化行動”,讓鄉村環境基礎設施更加靈活實用,有助于推進鄉村面貌改變;通過“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和危橋改造”“深入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讓鄉村交通居住設施更加安全,有助于提高鄉村宜居安全感和體驗感;通過“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統籌智慧農業、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持續開展數字鄉村試點、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讓鄉村信息獲得能力、與世界交互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有助于加速向未來鄉村邁進的步伐。通過實施“穩基建”相關舉措,進一步縮小鄉村與城市之間在生活生產環境、交通通訊環境、網絡場景環境之間的差距,有利于引領城市居民就近入鄉創業、外地居民遠來居旅休憩,保障鄉村發展動能和宜居魅力,讓鄉村振興在良好基建環境下促進要素與人才快流動、精聚合,發揮更加強大的支撐作用。
2022年不僅是首個鄉村振興規劃的收官之年,更是面向2035年和2050年發展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起航之年。立足穩字、打好基礎、強化基建、優化生產、保障增收、穩住信心,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守住初心,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上行穩致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作者: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