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婷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學生社團作為現代教學中一個新的教育方式,它不僅是初中學子個人素養培養與能力擴展的有效載體,更是通過新“課程”而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生力軍。本文以筆者實習所在學校西寧十二中“西麓灼夢”社團建設為實踐基礎,對初中學生社團“課程化”管理模式展開深入研究,從理論到實踐探討“課程化”社團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學生社團;社團建設;課程
一、研究背景
為了充分豐富初中生的課余學習生活,促進青年學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有效減少學生課業負擔,西寧市第十二中學在七年級開展了一系列的學生社團活動,在社團的“課程化”管理模式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筆者身為實習老師,憑借著自己的“朗誦”特長,有幸參加了此次社團建設并且成立了“朗讀者”社團。因此本文的研究對象就是由西寧十二中七年級學生因共同的興趣愛好而選擇參加的社團。筆者第一次接觸社團活動,承擔社團課程,對興趣社團這種形式充滿了好感與認同,學生們可以在各類社團中展現個性,回歸自我,增強自信心與學習動力。學生社團在帶來這些優勢的同時,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為此,筆者結合自己在學生社團的經歷,就社團的“課程化”模式和管理問題進行探討。
二、研究意義
開展社團活動可以滿足學生多樣的的個性需求,同時促進廣大學生個性素質的持續健康發展,形成一系列促進青年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校園特色文化,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社團活動的“課程化”從活動內容出發,設計出不同種類的,滿足學生不同興趣要求的課程活動,但是卻經常忽略社團管理方面的“課程化”,所以本文著眼于目前學生社團的“課程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夠優化學生社團建設,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三、研究步驟與過程
1.理論研究
本文研究的初中七年級社團隸屬于學生社團,在這里如何明確初中學生社團的具體涵義和特點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學生社團的具體涵義。
(1)學生社團的涵義
1999年版《辭海》對學生社團的解釋是:“中國高等和中等學校的學生自愿組成的群眾組織。形式多樣,有學術研究會及詩畫社、棋藝社、攝影社、美術社、合唱團、劇團、球隊等。以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原則。多數由共青團和學生會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支持[1]。”
顧名思義,學生社團就是是由部分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成的團體,通過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2)學生社團的“課程化”
社團活動課程化就是將社團活動以課程的形式出現,有專門的任課教師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指導授課。其本質就是利用課程的理念對活動目標、活動形式、活動內容進行科學地規劃。畢竟初中生在思想和行動上不夠成熟,他們的社團活動就不能像高校學生那樣自由,他們更多地是需要在興趣的基礎上加以指導訓練。
2.實踐研究
筆者身為實習老師,有幸參加了西寧十二中的社團建設并且成立了“朗讀者”社團,并以此為實踐研究的對象。
(1)十二中學生社團特點
十二中社團涉及的類型眾多,在調查了學生們的興趣愛好之后,組織成立了素描、剪紙、形體、合唱、街舞、朗讀、攝影、動漫、籃球等等社團……每個社團有一個指導教師,并由七年級的學生們以線上報名的形式選擇自己喜愛的社團,每個社團二十幾名學生,自由度較高。社團活動的時間固定為每周三“自主學習日”下午的最后兩節課,地點以教室為主。綜上所述,學生社團設計的知識面廣,所以它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2)管理運行方式
學生社團由西寧十二中團委的管理和組織機構負責對各社團實施宏觀指導。各學生社團擁有組織、宣傳與本社團相關的各項活動的權利,并具有協助學校各項工作的義務。各社團負責人聘期原則上為一學期,采取“課程化”社團管理模式,以七年級學生為活動主體,社團指導老師為客體進行社團活動。它與其它傳統課堂學習活動一樣,以學生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進行教育、教學。
(3)“朗讀者社團”課堂氛圍
開設各種社團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都非常有意義的。由于是社團活動,筆者在建立“朗讀者社團”之處就希望能真正實現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在這個社團里可以沒有老師和學生,大家都是因為喜愛朗讀或者希望提高朗讀能力聚在一起,在這里可以分享彼此的故事,和自己喜愛的文學作品,并把它們帶著感情地朗讀出來。首先在上課之前筆者安排了一次破冰行動——花了一次課的時間讓每位同學上講臺上寫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紹自己,效果非常好,氣氛極其活躍,同學們都非常大方地介紹了自己,這就有利于下面課程的開展。在這期間筆者與同學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四、社團活動課程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管理制度不健全。筆者所在學校社團陸續建立了《學生招募制度》、《社團活動開展制度》、等制度。這些制度為社團的正常開展提供了理論、經費、評價的保障。可是由于經驗不足,這些制度或多或多存在不科學、難以操作或有漏洞的情況。比如,沒有相應的《社團老師認定制度》、《社團考核制度》。其實社團活動課程化不僅指社團“活動內容”的課程化,還指的是社團“指導管理”的課程化[2]。管理制度不健全,學生社團很難健康發展。
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教師有專門的教學技術,有完整的輔導計劃,能有規劃地進行教學活動;有的指導老師也并非專業出身,無法提出完善的指導規劃,活動進行也無規劃可遵循,教學隨意性強烈,有效性低下。很多老師會存在備課不充分的問題,這會導致社團課程不能系統化。另外,學生社團雖然具有靈活性,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偏小,無法完成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任務,大多時候還是以老師講授某方面的知識技能為主。
學校對社團活動不重視。學校對社團的教學計劃、教材和課程安排沒有嚴格的要求,雖然校方已經逐漸意識到初中生社團的價值和潛力,但是仍然沒有為初中生社團建設提供足夠的引導和支持。而且目前由于疫情原因,社團課已經停上了好幾個星期。其實疫情下的社團活動完全可以利用網絡的形式開展,讓學生們通過社交軟件組成線上社團小組,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實現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夏征農.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2]王永勝.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下的學校課程發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