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樂,寇閃珍,孫 克
doi:10.12104/j.issn.1674-4748.2022.16.032
疾病不確定感是美國學者Mishel在1988年提出的概念,當疾病引發相關刺激時病人對疾病刺激含義和構成進行歸納與認知,若無法建立認知框架或無法判斷、預測相關疾病刺激,則產生疾病不確定感,通常伴隨情感沮喪、對疾病產生恐懼及生理機能下降等現象。疾病不確定感最初應用于急性病病人,而后逐漸應用于慢性病及腫瘤病人,如今在臨床中廣泛應用。Mishel指出,家屬在持續照護病人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較高疾病不確定感,進而影響對病人的支持程度及應對方式[1]。目前國內疾病不確定感相關研究對象主要為病人本身,對病人家屬關注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進展期胃癌病人家屬為調查對象,調查其疾病不確定感現狀,并分析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81例進展期胃癌病人,其中男44例,女37例;年齡35~62(48.62±6.19)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4例,高中以上47例。
1.2 選取標準 ①納入標準:病人均經手術病理學檢查確診;均經腹腔鏡手術治療;均由直系家屬照顧,且家屬溝通能力正常,可獨立填寫調查問卷;病人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②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合并其他嚴重慢性疾病;腫瘤遠處轉移;5年內存在其他惡性疾病史;中途轉院或未完成調查問卷。
1.3 方法 ①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調查:采用中文修訂版家屬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UIS-FM)[2]進行評估,含有不可預測性、信息缺乏性、復雜性、不明確性4個方面,共30項,均采用5級評分法計分,即每項計1~5分,總分30~150分,分值越高表明疾病不確定感越強烈。當MUIS-FM得分超過總分的50%(>75分)時,認為具有較高的疾病不確定感。該量表總體的評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為0.91,本研究中該量表評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為0.86。②社會支持調查: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3]進行評估,包括主觀支持(4項)、客觀支持(3項)、支持利用度(3項)3個方面,共10項,采用6級評分法計分,即每項1~6分,總分10~60分,分值越高表明社會支持水平越高。≤22分為低水平社會支持度,23~44分為中水平社會支持度,>44分為高水平社會支持度。該量表總體的評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為0.92,本研究中該量表評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為0.88。
1.4 觀察指標 ①統計進展期胃癌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調查結果,包括不可預測性、信息缺乏性、復雜性、不明確性4個方面。②統計進展期胃癌病人家屬社會支持調查結果,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3個方面。③以MUIS-FM評分實際得分超過總分數的50%作為疾病不確定感處于高水平的標準,比較不同水平疾病不確定感病人家屬社會支持情況。④進展期胃癌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


表1 進展期胃癌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調查結果 單位:分

表2 進展期胃癌病人家屬社會支持結果 單位:分

表3 不同水平疾病不確定感病人家屬社會支持情況 單位:分

表4 進展期胃癌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
胃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病人預后較差,對于進展期胃癌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根治性手術治療[4-5]。全胃切除術聯合淋巴結清掃術是治療進展期胃癌的標準術式,且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進展,腹腔鏡輔助手術在臨床中應用廣泛[6-7]。相關報告指出,腹腔鏡輔助全胃切除術治療胃癌有確切效果,與傳統手術相比可縮短手術時間,促進術后恢復,術后并發癥少,具有較高安全性[8-10]。但手術作為應激源,對病人及家屬心理健康均產生一定影響,且由于病人、家屬對疾病及手術了解不足,易出現疾病不確定感,影響治療信心,不利于術后恢復[11]。
相關報告指出,在家庭成員出現嚴重疾病時家屬同樣會出現疾病不確定感[12-14]。疾病不確定感主要包括不可預測性、信息缺乏性、復雜性、不明確性4個方面,其中不可預測性是指無法預測疾病過程或預后,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進展期胃癌病人家屬不可預測性評分較高,其原因可能與對癌癥的恐懼、對手術方案的不了解有關。多數病人家屬并非從事醫療相關工作,對疾病及手術本身了解較少,在病情長期反復過程中表現出無奈、無力感,存在較高水平不可預測性。信息缺乏性是指缺乏與疾病相關的信息,本研究調查結果中信息缺乏性評分最低,可與本院健康宣教工作較充分有關。同時提示臨床護理人員應對病人家屬進行充分指導,及時向家屬反饋病人病情,使其了解疾病發展趨勢,降低其疾病不確定感,便于家屬在照顧病人時具有更好心理狀態。
社會支持囊括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且包含物質支持及精神支持。相關研究指出,社會支持是癌癥病人克服困境的主要支撐,高水平社會支持可增強病人治療信心,提高期望水平,對促進病人心理狀態轉向積極有一定作用[15-17]。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進展期胃癌病人家屬社會支持情況總體處于較高水平,這可能是由于進展期胃癌病程較長,在治療及術后康復過程中,病人及家屬接受到眾多親友的支持與幫助。臨床護理人員應注意評估病人社會支持水平,除物質支持外,應通過積極溝通、心理安慰等方式進行精神支持,同時指導如何提高支持利用度,綜合提高社會支持水平,對改善病人及家屬生活質量有積極作用。
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是提供幫助的重要組成,可一定程度上間接降低疾病不確定感[18]。另有學者在分析慢性疾病病人社會支持與疾病不確定感關系的研究中,認為社會支持與疾病不確定感存在負相關[19-20]。但臨床關于社會支持與疾病不確定感關系的研究中,研究對象主要為病人,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社會支持與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與社會支持同樣為負相關。社會支持是可向病人家屬提供信息支持的平臺,有助于病人家屬適應疾病不確定狀態,降低與疾病不明確性的敏感度。因此,提示臨床護理人員在對病人的常規護理基礎上,還應注重病人家屬這一特殊群體,積極與其溝通,最大限度上幫助其尋求可利用資源,提高社會支持水平,減輕心理壓力,以達到降低疾病不確定感的目的。另外,需注意疾病不確定感中不可預測性為無法預測疾病過程或預后,在面對病人“疾病持續時間”“病人每天身體狀況”等難以預測的問題時,即便存在較高的社會支持水平,病人仍難以避免出現疾病不確定感,這可能對家屬應對方式產生一定影響。綜上,進展期胃癌病人腹腔鏡術后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與社會支持存在負相關,臨床應提高對病人家屬的重視程度,加強健康宣教降低疾病不確定感,同時合理利用社會支持,指導病人及家屬采取正確應對方式,最終達到促進病人康復、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