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婧夷,陳 鶴,楊 陸
對教育有效性和學習環境的研究(作為研究教學行為的理論框架)表明,課堂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影響因素[1]。學生的認知和動機方面都被考慮在當代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行為是課堂過程中的核心要素[1]。研究人員對基于證據的有效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的回顧,確定了6個可觀察的教學行為領域,這些領域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產生了影響[2]。這些領域為:具有安全性和刺激性的學習氛圍、有效的課堂管理、清晰的解釋說明、激活學習興趣、差異化教學和教學學習策略。這6個領域與其他研究的觀點是一致的[3]。學習動機包括與參與學習活動有關的動機特征。在西方背景下自決理論被廣泛用于研究學習動機。該理論認為學習動機對于西方和非西方學生的學習成果都具有普遍意義[4],但在亞洲背景下將自決理論用于研究的情況卻很少。自決理論承認兩種動機,即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自我決定性活動的雛形,表明參與某些任務是基于自愿和自主的原因。具有內在動機的學生出于自身的目的(非功利性的)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出于學習目的與出于外在動機進行學習活動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外部動機是由外部壓力驅動的[5-6]。外在動機的行為在因果關系或自我決定的場所上有所不同,所執行的行為是為了達到功利性目的[5]。學習投入(study engagement)[7]是一種與學習、科研和工作相關的、是一種持久的、積極的、普遍的情感和認知的心理狀態,主要包括活力(vigor)、奉獻(dedication)和專注(absorption)3個維度,活力是指學習時精力充沛,精神彈性強,愿意為學習付出努力,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堅持不懈。奉獻是指強烈地投入到學習中,體驗到一種意義感、熱情、靈感、自豪和挑戰。專注是指全神貫注地、愉快地專注于自己的學習,這樣時間過得很快,人很難從學習中解脫出來。教學行為是激勵過程的重要因素[8-9]。西方國家的研究表明,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個性化,個性和動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9-10],教師的參與可以促進學生的歸屬感,這對學習動機和學習投入具有重大影響。如Maulana等[9]在2012年的研究表明學生對師生關系的看法與學生的自主動機有正向和顯著的聯系,但與外部動機無關,與教師的聯系、自主和能力的經歷與內在動機有關。有效的課堂管理與學科相關興趣的積極發展有關[11]。另外,激勵學習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12]。根據以上論述,本研究根據人本主義理論選擇學生作為教學行為評價的主體,并探索高職護理學教師的課堂行為的不同維度與學生學習動力的關系和對學習投入的影響。
1.1 抽樣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某高職院校護理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采用分層抽樣,每個年級抽取100名學生,共抽取307名學生,回收問卷307份。調查是由訓練有素的助理研究人員進行的。為了減少回應偏見,調查期間沒有老師在課堂上。學生大約花費了10 min才能完成調查。
1.2 研究工具
1.2.1 護生教學評價量表 為了衡量學生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看法,我們使用了Maulana等[13]2014年開發的“我的老師”問卷。該問卷最初是為在荷蘭中學環境中使用而開發的,并且有荷蘭語和英語版本。在本研究中,該措施已針對我國的情況進行了調整。采用4級Likert量表提供的24個項目,從不到通常分別計1~4分。與先前文獻綜述中提出的教學行為的理論框架一致,該度量中存在6個可觀察的維度。
1.2.2 護生學習動力問卷 采用趙秋利的《護理專業學生學習動力評定量表》,量表包括32個條目,5個維度,其中學習動機5個條目、學習需要5個條目、學習態度6個條目,學習興趣11個條目,學校動力5個條目。以Likert 5級計分法,分別賦值為:完全不符合=1,基本不符合=2,不確定=3,基本符合=4,完全符合=5,得分越高學生學習動力水平越高,得分越低學習動力水平越低。量表重測系數為0.81,Cronbach′s α系數為0.93,分半系數為0.79,內容效度指數(CVI)為0.880。
1.2.3 學習投入問卷 Schaufeli(2002)等編制了學習投入量表(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Student,UWES-S),被廣泛引用。該量表是在工作投入量表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UWES)的基礎上作詞語替換形成的,比如將“工作”替換為“學習"。該量表共有17個題項,后又修改為14個題項的短量表,短量表的效果更好。本文采用的學習投入量表中文版總共包括14個題項,其中活力維度5個題項,奉獻維度5個題項,專注維度4個題項。采用Likert 5級量表計分,“幾乎沒有”計1分,“很少”計2分,“有時”計3分,“經常”計4分,“總是”計5分。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5和Amos 24進行統計學分析,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和方差分析來探索人口學變量對于學習投入的影響,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通過相關分析來探討課堂教學行為、學習動力和學習投入三者的關系,通過AMOS證實教學行為影響學習投入的模型。
2.1 教學行為、學習動力、學習投入的相關性
2.2 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
在對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方差分析后發現是否為學生干部、學習成績、性別、臨床實踐等因素均對學習投入產生影響,這可能由于學生干部的學習動力更強有關,在對學習動力中的學習興趣和學校動力這兩個內外動力進行檢驗后發現是否為學生干部在這兩個維度上都有差別,且學習興趣的得分高于學校動力,這進一步說明了學生內在動力對于學習投入的影響。同時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與學習投入相關,學習成績前50%的同學學習投入分數(3.90±1.04)分,高于后50%的同學(3.38±1.25)分。說明了教學行為和學習成績的關系,學習成績可以作為一種對于學生近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客觀評價指標。

表1 教學行為、學習動力、學習投入的相關分析

表2 一般資料對學習投入的影響
2.3 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動力的影響 研究表明教學行為與學習動力各維度均呈正相關,但高職教師在課堂上不同的行為對于學生不同學習動力的回歸分析時,發現產生影響的維度不同。其結果和原因分析如下:這可能是由于高職學生的內在動機如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差別不大導致的,而學校動力則為外部動機,因而將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分別做回歸分析。發現學生的內在動機主要與課堂的氣氛和教師的差異化教學相關。這說明教師對于學習氣氛的把控和使學生感到自己被重視的感覺更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在學校動力的回歸分析中,我們發現教師的差異化教學和教學策略對外在動機的影響較大。
2.4 教學行為通過學習動力對學習投入的影響 教學行為對學習投入的影響不顯著,但教學行為的學習動力的影響在回歸分析中呈現顯著,隨后建立結構方程模型,發現學習投入能夠在教學行為影響學生學習投入中起到中介作用,模型擬合良好。課堂教學行為雖然不能夠直接影響學習投入,但可以通過影響學習動力影響學習投入。

表3 結構方程模型擬合優度評價結果

3.1 優化教學行為對學習動機及學習投入的作用 本研究發現高職護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投入受到教學行為的影響,該模型通過自決理論建立。自我決定理論認為,應發展和維持自主動機,而應將受控動機保持在最低水平以優化學習。當一個相當外部的規則在起作用時,學生將學不到預期的東西。西方背景下的研究表明,內在動機與任務導向型應對和對學習的投入相關,而外在動機與脫離接觸型應對相關[14-15]。在學校,職業和一般生活中的成就動機已被證明是學習成果的重要預測指標[16-18]。來自新加坡背景的研究也表明,內在動機與積極的學習觀有關[19]。受控動機在西方環境中沒有得到重視,因為它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盡管如此,本研究認為,控制動機和自主動機都以不同的方式促進我國學生的學習。一些跨文化的學者認為,與擁有個人主義價值觀的西方社會相比,擁有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東方社會的自主動機相對較少。在集體主義社會中學生的自決理論沒有被大范圍應用,因為不僅自我很重要,而且維護社會和諧和團體支持也受到高度重視,并被人們視為終身義務。我們發現學生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認知顯著地解釋了他們的學習動機,較高的教學行為與較高的學習動機相關。重要的是發現教學行為對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都有積極和顯著的影響。這表明教師似乎有能力以外部和內部的方式影響高職護理學生學習的動機。我們的發現與其他亞洲學者的論點一致,即強調重要的他人和自我都能作為學生學習的理由[20]。由于學習動機的提升,學生在學習投入上也會隨之增強。因此,優化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6個方面非常重要。
3.2 對教師課堂行為的建議 建議高職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行為優化,從課堂教授氛圍的維護,解決學生的困難、教學策略、教授態度、激勵學生學習、課堂管理這6個維度入手。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通過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在影響外在動機的同時影響內在動機。Ryan等[21]發現,與外在動機的學生相比,在閱讀上內在動機較強的學生對閱讀材料有更高概念化的理解。研究發現學習策略的使用與整體的動機、內在動機都有積極的關系。Chang和Huang研究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與學習策略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整個的學習策略與動機的強度、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有關。特別是內在動機與學生認知和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有很強的關聯,而外在動機則與記憶和情感策略有關系。教師在課堂中應該了解學生學習動機。另外,Pintrich和Garcia發現內在動機和自我調節的學習策略的使用有很高的相關性(r-0.73),有高水平內在動機的學生更加可能使用元認知策略。外在驅動的學生尋找社會認同和社會強化,更喜歡容易的學習任務,對老師的反饋和指導很依賴。通過學習動機推測學生的學習策略和自我調節能力,針對學習動機較高的班級使用元認知教學,支架式教學來促進學生進行更好地學習新知識。
3.3 研究工具的多元使用 尋找一種強大的工具來評估教學效果可能非常棘手且成本很高。但是,評估工具的質量是決定教學評估有效性的關鍵因素,該評估旨在支持教師在其教學生涯中不斷發展其專業教學技能。本研究引用的課堂教學行為評價工具符合嚴格測量的要求。實際上該工具可廣泛用作指導,以證明教師針對其近端發育區的教學行為。建議學校使用該工具確定教師的教學水平。通過與學校領導和教育開發人員合作,可以支持教師逐步發展其專業的教學行為,首先關注簡單的行為,然后逐步發展到更復雜的行為。此外,研究者可以使用該工具作為評估手段,以評估地區和全國護理教師的素質。全國范圍內有關教師教學表現水平的信息對于政策制定者可能是有用的信息,因此可以對特定目標群體進行適當的關注和干預。持續發展促進教育水平的提高。正如本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學習動機與高水平的教學行為相對應,我們認為教師在進入教學行業之前應達到一定水平的教學表現。在培訓期間應設置標準和最低水平。使教師在進入崗位時就能夠有較高的教學行為水平。
本文通過自決理論假設驗證了教學行為對學習動力和學習投入的影響,并構建了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假設檢驗,通過將課堂教學行為6個維度與學習動力的子維度和學習投入的子維度進行了相關分析,探索了課堂教學行為與兩者的關系,并針對這6種課堂教學行為進行了討論。根據不同動機,教師應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調整,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投入,也為教學行為的評估提出了新的評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