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將切實提高培訓者團隊的專業能力,形成“學習強師,實踐鑄師”的可持續發展局面作為加快自身發展的重要策略。通過開辟多種路徑,搭建廣闊平臺,鍛造適應教育現代化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培訓者隊伍,其中域外輻射培訓就是有效的輸出載體。
一、硬核舉措,精準對焦,拉升支持供給質量
“相通相融,互利共贏”是我們始終堅持的發展理念;輻射引領域外教育發展是我們開拓的方向;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域外輻射培訓布局,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一)搭建管理體系
強化組織領導,凝聚合力,推動力量下沉,構建“教委主導、研修中心主責、基層校主場”的三級聯動體系,實現管理與培訓“一盤棋”的局面。作為主責機構,研修中心將師訓部列為牽頭部門,初中部、小學部、德育部、教育學會、科研部等10個部門為協同部門,根據工作總體規劃與部署,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二)整合豐富資源
為高水平配置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資源,一是整合陣地資源。為了激發優質資源的活力,形成群體教育規模。2016年,我們遴選了10所中學,10所小學,3所幼兒園作為域外教師培訓基地,借助學校自身優勢與特色服務域外輻射培訓。二是整合師資資源。近年來,我院不斷健全和完善教育培訓師資庫,按照專業、個人特長等分類,建構知名專家庫、院本專家庫。同時,還將本土的草根專家納入師資庫,根據課程設置、培訓對象和實際需求,從師資庫中選取師資開展培訓。
(三)采用多樣形式
深入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聚焦貧困校、偏遠校,按照首善標準選優派強,與受援校開展支教、送教、互訪、教研等校際交流活動;兩地教師之間通過電子郵件、視頻、微信、電話等方式,建立了友好關系,互通有無、相互幫助;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定期向結對學校推送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優質教育資源交流活動。
(四)定制培訓課程
作為域外教師培訓的主責部門,我院依托自身優勢,為教師量身定制理論型、實踐型、文化考察型、交流互動型、觀摩研討型、問題探究型共6類課程。并邀請知名專家、安排學院的骨干研修員、基層校的草根專家、本土文化專家,通過支教與送教為域外教師提供全方位多廣角的專業服務。
二、思想起飛,行動落地,催化專業素養提升
“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需求導向,堅持精準施力”,隨著域外輻射培訓的不斷拓展深化,不僅形成了開放、協同、聯動的教育對接體系,而且有力推動了我區培訓者團隊的專業自主發展。
(一)躬身實踐,提升教育教學研究力
教學研究是不同角色的教師提升業務素質,加速專業成長的必修課。培訓者積極開發研修資源,通過任務驅動、深度體驗、行動研究等多種形式,幫助參訓教師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最終在課堂實踐與理論研究的能量轉換中實現自我發展。
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小學數學研修員劉老師,在多年的域外輻射培訓和日常教研工作中,梳理提煉出“望聞問切”四步優質教研法,立足師情,切合實際,為教師輸送具有很強引領性、指導性的精華內容,為教師提供問題解決的方式方法。
在指導教育教學研究中,劉老師自身的研究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創建了“學教研改創”五階遞進式教研模式。通過對教師的需求分析,秉承 “扎根內在需求、扎根鮮活經驗、扎根行動反思”的原則,整體設計結構化、系統化的區域課程研修活動,引領教師逐步實現從“教材—教學—教研—教育” 的發展。在深層次介入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之中,逐步實現“學習成為習慣,教研成為常態,改進成為自覺,創新成為追求”的教研目標,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聚焦課堂,提升學科教學指導力
課堂是教師發展的第一主陣地,是激發教師“內生長”的動力源,培訓者將多年的域外輻射培訓經驗與日常研修經驗深度融合,提煉并建立了“骨干引領、團隊互助,問題導向、需求對接,專題研修、教研為本”的研修模式。積極探索與實踐跨學科教學思想與理念,漸漸形成“以大知識觀塑造教師精神”的培養思路,從關注狹隘經驗轉向關注理念更新和課堂文化再造。
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初中數學研修員孟老師,在一次“內蒙古教研員”培訓中,以“全學科閱讀”的核心內涵為切入點,圍繞“閱讀”在學科教學組織實施中的實質,詳細解讀了“閱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和應用,通過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對參培教師進行現場指導,提出建設性改進措施。她還現場回答了參培教師們提出的問題和困惑,幫助他們進一步領會“全學科閱讀”理論在初中數學教學的實施內涵及路徑。
(三)改革創新,提升培訓服務管理力
項目負責人是幕后管理者,在長期的實踐管理中創建了“三步七連環”的管理方法。
第一步:精心籌備,落實細節。一環是“調研分析”。了解參訓教師所屬區域的教學條件與現狀、任教學段、學科、需求、培訓期待等,做出科學評估與分析。二環是“制定方案”。根據評估與分析結果制定培訓方案,研究完善融入最新教學理念和技能的培訓課程。三環是“管理制度”。包括學習制度和生活制度。采用班級干部引領,小團隊管理的支持管理模式。
第二步:融入集體,了解感受。四環是“參與互動”。全程深入學員,傾聽培訓感受,全力滿足學員生活及學習上的各種需求。每天一篇的簡訊,真實記錄參訓教師的學習及培訓狀況。五環是“反饋調整”。及時了解學員的生活需求和學習需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溝通協調作出調整。
第三步:延伸培訓,成就高度。六環是“跟進追蹤”。培訓結束后,對個別參訓教師進行跟進指導,幫助教師提升實踐應用能力。七環是“資源共享”。電子郵件、視頻、微信、電話不僅成為雙方互通有無、資源共享的橋梁,更積淀了深厚的友誼。
總之,學科研修員、一線名師、培訓管理者是教師研修中心經過多年策劃和培訓實踐重點打造的三支優秀培訓團隊,在域外輻射培訓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成為副中心教師教育的領航者。2B57BD50-9631-4906-BD37-B0A4381C63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