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學習應該也必將成為人一生的事業,這就首先需要我們從自身角度出發,通過改變學習心態,摸索學習方法,逐步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本文基于相關理論研究,結合筆者自身學習經歷,闡述“主動學習者”的成長歷程,從而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帶來啟發。
關鍵詞:學習 轉變 主動的學習者
1 引言
作為一名雙非二本院校的大三學生,本人在從高中生蛻變為大學生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自身主動學習的能力與品質,逐步從初入大學時的迷茫,到如今成長為一名意志堅定、目標明確的大學生。
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經歷,從心態的轉變、學習方法的摸索兩方面闡述如何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
2 文獻綜述
2.1 幼兒的主動學習
王子慧(2019)基于《指南》精神,從學習品質出發,通過案例分析闡述“相信幼兒能力”、“培養其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意義。[1]楊南萍(2002)通過對教師的領悟能力、教學內容選擇能力和自身行為的反省能力三方面提出要求,以促進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2]
2.2 兒童的主動學習
陳滬軍(2015)通過調查發現,被動學習是杭州市東城中學辦學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從系統變革學校課程、課堂教學和評價體系等角度闡述如何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3]韓儀(2006)以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導讀》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為例,依據建構主義、后現代課程等理論闡述教學模式改革中的多元化教學形式,以此闡明多元化教學形式對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引導作用。[4]
2.3 成人的主動學習
張浩強、陳麗(2021)從校本培訓的理念更新和路徑轉型出發,“以項目課程、多元學習、線上平臺精準實施為主要施力點,推進校本培訓在內容、方式及實施流程三方面的轉型升級,引導教師從被動受訓走向主動研修”。[5]原麗(2010)從學生興趣的培養和教學資源的利用闡述如何促進現代職業教育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6]高巍、王莉娟基于PORTAAL評價系統,闡述如何通過教學促進大學生主動學習。[7]楊小玲以特殊教育專業《教育學基礎》為例,從課堂教學分析和教學模式建構等方面探析基于大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8]馬立明通過分析大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應注重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以促進其主動學習。[9]顧文秀、楊成從源動力角度闡述大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的原因及對策。[10]
2.4 對文獻綜述的總結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可知,研究者對“主動性”這一學習品質的關注度較高,不同研究者從不同方面闡述了各學習階段學習者的主動學習。其中,針對大學生的主動學習主要從教師(教學模式、評價體系)、學校等外部因素闡述如何引導大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少有的從學生自身出發的文獻存在剖析不夠深入等問題。因此,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從學習者心態轉變、學習者學習方法摸索等角度闡述主動學習者的形成過程和方法。
3 如何成為一名主動學習者
3.1 心態的轉變
“無論過去的你如何,必須始終相信改變可以在此刻發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對過去的悔恨和懊惱上對于我們自身的成長以及周圍的環境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成為主動學習者的第一步就是心態的轉變。
心態轉變的背后是思維模式的轉變。比如,當我們開始不再糾結于改變不了的事實,而是習慣性地思考:我還能做什么?我現在應該做什么?并順著這樣的思路,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言行,長此以往,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事情竟往期待的方向發展著!以下將具體闡述五種主動學習者應當具備的心態。
學習的心態。在學習中,我們應當將學習目標從“追求高分”轉變為“通過學習促進自我成長”。當基于這樣的目標導向時,我們將不再糾結于諸如“為什么明明這么努力了,成績卻還是沒有提升?”這樣的問題,而是轉變成“學習這門課程能夠提升個人修養”“如果我踏實地學習這門課程,我將擁有一項實用的技能”等等。此時,更加趨向于“內求”的目標導向將使我們更多地關注自身的點滴成長,而不僅僅是課程分數,進而使得我們在每一步的學習過程中都保持踏實、謙遜、好奇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最終順利地達到目標。
歸零的心態。當我們具備了學習的心態后,我們行為的動力將來源于對自身成長的需求,基于此,主動學習的前提在于我們看到自身的不足。如果我們沒有歸零的心態,長時間滿足于自己先前的成功經歷,我們就難以成為一名持續而長久的主動學習者。
積極的心態。學習并非易事,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一位積極的學習者懂得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并對事物消極的一面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當代社會,學習者的競爭很多時候是悟性和心理力量的競爭。當你學會利用事物積極的一面促進自身行動,將事物的消極方面分解,并逐步加以解決時,再大的難題也會一步步被解開。如果學習者缺乏積極的心態,就很難克服重重困難,成為一名真正的主動學習者。
付出的心態。對于人的成長來說,學習的意義更多在于過程,而不是結果,一位主動學習者應當將學習過程中的付出程度作為自身成長的衡量標準。學習者若不具備付出的心態,時常希望通過“捷徑”達到學習目的,必將喪失許多促進自身成長的機會,從而與主動學習者背道而馳。
感恩的心態。感恩是人美好而充滿謙遜的情感態度,時常懷有感恩之心能夠促使學習者形成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增加學習的動力。想要成為一名主動學習者就應當學會感恩生活和學習中的每一次成功,同時也感恩挫折帶來的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學習者才能始終保持著踏實、謙遜、嚴謹的學習態度,并逐步成長為一名主動學習者。
當然,單靠轉變心態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外部行為的加持,即找到方法,付出行動。CD1566A7-19CB-4443-A71C-1BBAD5DD31D4
一個人只有將想法變成現實,才能感受到從心而發的愉悅,并在內心深處證實自身想法的合理性,這份滿足感和確定性將促使我們進一步優化思維模式,不斷進行自我接納與自我更新,從而在各種情境下展現出最好的自己。
3.2 學習方法的摸索
當我們完成心態的轉變后,我們又將如何運用到學習過程中,將其付之于行動呢?學習方法作為心態與學習收獲之間的橋梁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以下將論述五種適用性較廣的學習方法。
第一,抓住學習本質,厘清整體邏輯。當我們學習一門課程或一項技能時,我們首先要對課程的總體框架做到心中有數,再具體看某個板塊想要教會我們什么。當然,以上所說的是傳統理論知識的學習方式;在大學中,我們還需要具備技能課程的學習能力,例如像《有氧搏擊操》這樣既考驗學習者記憶力,又考驗肢體協調能力的體育課程。技能學習的特點是:在學習之初你或許會因為信息量過多而感到壓力倍增,但在逐步找到學習方法后你便能夠輕松駕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學會接受自己在這方面學習的不足,積極主動地適應教師的上課節奏,并巧妙地運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記憶動作,比如:“慣性記憶法”,即反復練習兩個前后連接的動作,使之成為慣性;“故事記憶法”,即將一連串動作想象成一個邏輯自洽的故事等等。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把此處提到的“抓住學習本質”理解為:抓住事物的核心要義,擁有自身對事物的理解與把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學習中保持自信,“關關難過關關過”。
第二,制造獨處時光,積攢靈感碎片。相比之前的學習階段,大學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更加考驗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于筆者而言,過去的學習更多的是跟隨教師的步伐行走,幾乎沒有養成獨立學習和思考的習慣,這也導致筆者的學業成績在高中后期不盡如人意。進入大學后,筆者對此進行反思,意識到自主學習意識對于大學生乃至人的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給自己制造一些獨處的時間,即選擇能夠帶來靈感的環境做一些喜歡的事情,如:去操場散步;在學校咖啡廳學習等等。當然,靈感是在不經意間悄然發生的,我們在做這些事時并不需要帶有任何特定的目的,只需使靈感自然發生就好。當靈感來臨時,我們應及時地將它記錄下來,便于日后翻看。除此之外,在獨處的時光里,我們還可以對自身的言行進行反思和整理,這將有助于我們明確方向、持續成長。
第三,調動元認知力,審視自身言行。我們常常會在為人處事中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習慣性地從自身角度出發看問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無法理解他人,從而導致矛盾不斷被激化或是造成自身的壓抑情緒。此時,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沒有調動自身的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的實質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當我們學會調動元認知,能夠從客觀的角度審視自身言行時,我們就能對造成自身言行的原因進行分析,進而反思自身的錯誤,調節自身行為,推動矛盾的化解。實際上,元認知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是“沒有被調動起來的先天能力”,一旦被調動,許多矛盾無需解釋便自動化解了。對于筆者來說,每當即將陷入到負面情緒時,我便會努力調動自身的元認知能力,嘗試客觀地去分析導致自身負面情緒的原因,并詢問自己“你現在能做些什么來改變現狀嗎”,如果有,就積極地去做;如果沒有,就找到另一種更為積極的思考方式來合理化自身的情緒。對于情緒控制有待加強的人來說,元認知能力的調動或許是解開情緒密碼的一把鑰匙。
第四,拓寬學習廣度,促進專業學習。對于大學生來說,僅僅學習自身專業內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此外,長時間的專注于某一學科領域的學習不利于思維發散能力和創造力的形成。對于這一點,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議:學得太多,什么都想要,會不會什么都得不到?因此,筆者想強調的一點是,我們對學習面的拓展一定是基于保質保量完成自身專業學習任務的基礎之上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更高標準的學習水平。當我們能夠處理好自身專業和其他領域的學習時,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積極體驗:“我的學習積極性似乎提高了” “我在別的領域似乎也挺有天賦” “過去我不敢接觸的領域似乎也沒那么困難”等等。對于學習者來說,這樣的積極體驗能夠反向促進自身專業的成長。除此之外,我們在拓展學習面的過程中所收獲的知識、技能也將繼續夯實和完善個人的知識體系和能力,最終綜合提升個人素養。
第五,利用外部力量,提升自律水平。自律是主動的基礎,心態的轉變和學習方法的利用是提升自律的良好途徑。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巧妙地借助外部力量來提升自身的自律性。
3.2.1 列計劃
列計劃對于有拖延習慣的學習者來說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做計劃時不僅需要定下長時間范圍內,諸如一年、一學期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制定月目標、周目標以及天目標,這將有助于我們關注當下,把握時間。此外,每次制定的目標數量不宜過多,目標的內容要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制定,表述時最好能夠寫出完成目標的具體方法以觸發行為的產生。
3.2.2 學會給自己放假
人的狀態就像皮筋一樣,長時間繃得太緊容易斷裂。因此,一個聰明的主動學習者應懂得勞逸結合,定期地給自己放松和調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放下手頭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大自然、對生活點滴美好的感受中,從而獲得完全的放松與滿足,為接下來的學習和工作儲備能量。
總的來說,借助以上學習方法有助于我們搭建起心態與學習收獲間的橋梁,從而使想要成為主動學習者的人群有的放矢。
4 結語
真正卓越的學習者必定擁有對自我成長的主動追求。每一個學習者都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卻并非都掌握主動學習的心態與方法。希望本文所闡述的原則與方法能為在學習主動性方面仍存在困惑的你帶來啟發和思考。
參考文獻:
[1] 王子慧.火柴棒引發的“頭腦風暴”——做熱情投入的主動學習者[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1):98.
[2] 楊南萍.讓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J].學前教育研究.2002(05):61-62.
[3] 陳滬軍.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杭州師范大學東城中學實施主題實踐課程的探索[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5(12):6-8.
[4] 韓儀.以多元化教學形式引導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建構[J].繼續教育研究.2006(04):98-100.
[5] 張浩強,陳麗.走向“主動學習者”:校本培訓的理念更新與路徑轉型[J].中小學管理.2021(02):56-57.
[6] 原麗.如何把學生變成主動學習者[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3):153.
[7] 高巍,王莉娟.如何通過教學促進大學生主動學習?——美國大學STEM課堂教學評價系統PORTAAL研究及啟示[J].開放教育研究.2019(01):55-61.
[8] 楊小玲.基于大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探析——以特殊教育專業《教育學基礎》為例[J].安順學院學報.2020(05):63-67.
[9] 馬立明.大學生主動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114-116.
[10] 顧文秀,楊成.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源動力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02):115-116.
作者簡介:
沈宇:(2000.12—),女,漢族,浙江湖州人,湖州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在校大學生。CD1566A7-19CB-4443-A71C-1BBAD5DD31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