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蒙琦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以探究性學習作為教學的核心,從而促進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好阿習慣,引導學生能夠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探究,最終實現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將科學的探究應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而保證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過于陳舊
過于陳舊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乏味和無趣,不利于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我們在進行小學科學的知識傳授過程中,部分教師會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并且在開展教學活動中運用的形式也都比較類似。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大都比較活潑好動,對于這種沒有創新和新意的教學方式,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因而會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因此,無論是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還是用老套的教學思維進行教學,都會讓學生從心理上和思維上感到疲憊,不利于學生學習的進步。
(二)教學設備不夠充足
在大部分學校中,存在著對小學科學教學設備方面投入精力和資金不夠充足的情況。一些學校更注重對于基本學科的設備投入,從而忽視了對小學科學科目中教學設備的投入,或者是在進行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的認識,這樣,就造成了對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忽視。學生也會由于學校教學設備的不充足,在對知識的理解上產生更大的困難,并且無法形成深刻的印象和記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三)探究學習效率不高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都不高,并且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不夠多。比如在進行科學探究的具體實驗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都比較單一,這樣單一的交流,不能真正調動學生科學探究的積極性,并且所產生的教學效果也不佳。總的來說,這種浮于表面的互動教學是不利于學生學習到真正的知識的,同時也會阻礙學生的成長。
二、探究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科學探究的教學模式,如今已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而它主要的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科學探究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主要是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比較小,且自主學習能力也都比較弱,因此,我們采用科學探究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由此,不僅能減少教師的部分教學壓力,同時還能夠獲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當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包容,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充分地發揮出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價值。
其次,科學探究的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從而改變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學習的情況,讓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有效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實現提高學生學習新知識輸入效率的教學目標。
最后,將科學探究的教學方式應用到小學科學的教學活動中,能夠滿足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師要結合科學知識的性質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取知識,享受學習知識所帶來的快樂,提高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因而導致學生的科學素養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這就需要小學科學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因為這是關系到學生未來發展和成長的直接因素,應得到教師的高度重視。在新時期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科學探究模式的應用,因為它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比較低,教師就更應該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來開展科學教學,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才能積極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從而彌補以往教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讓學生在有效的科學探究教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得到茁壯的成長。將科學探究的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科學的教學中,還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和學科之間溝通的橋梁,畢竟學科和學科之間是相互貫通的,因此教師更應充分發揮科學探究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為學生今后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發揮探究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作用
(一)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教師可以在選定好相應的教學內容后,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隨后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猜想。如,我們在教學有關“溶解”的相關知識時,在學生對“溶解”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何將糖快速溶于水”這一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綜合學生的全部意見之后,便能有針對性地去結合學生的觀點來進行相關實驗的設計。學生所提出的觀點里有:加熱、搖晃、攪拌、將糖磨成細末等,隨后教師準備好相關材料:一個玻璃杯盛水、一些糖、酒精燈、攪拌棒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來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在第一次實驗當中,稱出15g的糖,溶于100ml的水里,不進行任何的操作隨后記錄糖充分溶解的時間;隨后再對其進行加熱的操作,將糖放入水中,利用酒精燈進行加熱之后記錄時間;再進行搖晃之后記錄溶解的時間;將糖磨成細末投入水中記錄溶解時間。在所有操作完畢之后,將最終的時間進行對比,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促進糖快速溶解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這一概念的認知。教師還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去搜集相關資料,從而更深入地學習有關溶解的知識,最終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將這一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二)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不只是教學課堂的引導者,更是教學的組織者,教師要擔任起在課堂上營造活躍氛圍的職責。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關系,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們在進行有關“水珠從哪里來”的相關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利用實驗驗證假設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3558DC27-ED6C-4526-A8A7-EECD40914E64
如,就一個裝有冰塊的容器向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大家能看到容器上有什么變化嗎?”學生通過觀察會看到盛冰塊的容器上有小水珠,教師繼續發問:“那你們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小水珠嗎?”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來回答問題。學生所說出的猜想不一定正確,但教師也不要急于否定學生的回答,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來進行實驗驗證。學生說容器外的水珠是從容器里滲透出來的,教師可以針對這一觀點進行實驗驗證。在進行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容器里的冰塊加入紅墨水,然后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通過反復測驗,學生就會發現容器外的水珠并不是紅色的,因此就證明了容器外的水并不是容器里滲透出來的,隨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水蒸氣遇冷液化這一概念。這樣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的疑問在教學實驗中得到驗證,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基礎上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的教學效率也由此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科學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時期的學生無法在長時間里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年紀小,并且心理和生理都還沒有成熟。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科學現象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教師用神奇的科學現象,為學生揭示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神奇的科學現象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將注意力更長時間地集中在學習上。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還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將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基礎知識,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添磚加瓦。
如,在教學有關“磁鐵”的知識時,教師在教學開始時可以通過一個小魔術來向學生展示磁鐵,讓學生了解有關磁鐵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學生能夠隨著對科學現象的研究,加深對于磁鐵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且借助科學探究的過程學到有趣的科學知識。
(四)提高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小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科學探究活動,也需要教師將學生劃分成小組,組織學生對問題展開交流討論。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等因素,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這樣能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將合作學習作為科學探究實踐的核心。具體實施方式是,教師按照科學的標準將學生劃分為4~6人的小組,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證每個小組之間的整體水平相當,隨后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討論,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并解決問題。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互動、溝通等,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碰撞、資源的共享,以及對自身能力的查漏補缺,能促進學生之間實現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和相互幫助。學生能夠在合作的過程達成共識,從而實現科學探究過程的優化,并增強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五)學校應加大資金投入和支持
為了能夠更好地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學校要加強對小學科學教育的投入,配備相關的實驗設備和材料,加大資金投入和支持。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小學科學的教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和重要性,因此學校和教師在進行科學教學中要盡量保證學生能夠完整地體驗探究環節,充分利用所有的實驗資源去引導學生自行感悟科學結論和真理。開展科學實驗的過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運用科學探究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從整體出發,構建對科學探究的認知,同時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因此,為了營造更加高效的小學科學教學課堂,教師應該在具體教學中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科學探究學習的作用。■3558DC27-ED6C-4526-A8A7-EECD40914E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