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針對鄉(xiāng)村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現(xiàn)狀,提出在生活中積累素材、在活動中增強情感體驗、在閱讀中增強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給予必要的寫作方法指導、在評改中提升寫作能力等增強習作教學效果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鄉(xiāng)村小學 習作教學 生活化 習作方法 評改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3-0087-03
語言文字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文字的運用,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語文教育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習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而鄉(xiāng)村學生的習作能力普遍偏低,鄉(xiāng)村教師有必要深入剖析鄉(xiāng)村學校習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鄉(xiāng)村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現(xiàn)狀
在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部分鄉(xiāng)村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模式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表現(xiàn)為:教學方式單一,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主、忽略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教師缺乏習作方法指導,只是讓學生套用一些現(xiàn)成的模式或結構。這就導致學生的習作言之無物、空洞乏味,空話、套話連篇;或“走腔跑調”,甚至“無病呻吟”;或文不對題,寫不具體,缺乏生機與活力;或口語化嚴重、錯漏百出。習作教學的現(xiàn)狀嚴重影響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
之所以造成上述習作教學的不理想狀況,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根本的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教師忽視了習作教學的育人基本功能。教師過于注重習作結構和“好詞佳句”的使用,對學生習作是否寫真話重視不夠,致使習作中的情感流露“走腔跑調”“無病呻吟”。深究其因在于教師忽視了“以我手寫我心”的習作教學基本原則,忽視了習作教學的育人基本功能。二是教師忽略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文積累。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但形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感性認識優(yōu)于理性認識,這些都是他們習作構思時的“先天不足”。另外,語文知識、語感的積累不足,同樣制約了學生書面語言的流暢表達。
二、增強鄉(xiāng)村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在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
習作源于生活,生活實踐豐富才能寫出好的習作。如果教師把學生限于教室,大講習作方法和技巧,讓學生“閉門造車”,而不是引導學生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觀察、體驗,積累素材,那么就容易摧毀本來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敏感的童心。
人自學會說話之日起便與語文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知識,時時有語文實踐。小學生習作的實質,就是把自己的經(jīng)歷、見聞、感受、想象,特別是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事有選擇地、流暢地表達出來,與人分享、交流。要做到這一點,教師的引導、指導不可或缺。小學生每天都耳聞目睹或多或少的事情,這些事情都可能成為習作的素材。然而,很多學生由于不及時記錄這些事情并進行思考,因此并不能為習作所用。教師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比如讓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經(jīng)歷、見聞、感受、想象,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寫具體。剛開始,記錄本上的記錄要注意與低年級寫話相銜接,讓學生用幾個結構簡單的句子把事物(事情)基本完整地描述出來即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語文知識積累的增多,教師便可引導學生詳細、準確地描述事情的發(fā)展經(jīng)過、事物的變化過程或者特點,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基于深度觀察加深對事物的認識,進而在習作時信手拈來。
此外,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話題,通過看電視、報刊等方式,了解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感人事跡,對社會熱點進行交流、討論,學習辨別是非、善惡、美丑,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學生對好奇的事物進行探究,并有目的地搜集資料。
在課外廣泛閱讀也是學生積累習作素材的重要方式。畢竟小學生的活動范圍有限,經(jīng)歷的事、接觸的人不多,習作素材不夠豐富,所以推薦學生閱讀適合他們認知水平的讀物是開闊學生視野的有效途徑。向學生推薦閱讀文本,教師必須注意兩點:一是所推薦的讀物應具有較強的趣味性,避免理論性過強的閱讀內容。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容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沉浸其中,深入理解。二是所推薦的閱讀內容應蘊含一定的寓意,促使學生在閱讀后能產(chǎn)生聯(lián)想與想象。
(二)在活動中增強情感體驗
鄉(xiāng)村學生的習作之所以“走腔跑調”“無病呻吟”,都是因為他們缺乏真實的情感體驗。要使學生的習作回歸本質,就要讓習作生活化,讓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去觀察自然、接觸社會,讓學生在自然和社會中釋放活潑的天性,收獲知識與感悟。這些活動可以由學生自行開展,也可以由教師組織。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活動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水平,迎合童心、呈現(xiàn)童趣。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鄉(xiāng)村的獨特資源,引導學生留意雞鴨爭食、狗貓同睡、牛犢尋母等現(xiàn)象,體味其中的樂趣;組織學生開展跑步、拔河等比賽,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組織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直播視頻、觀看國家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成就的視頻等,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思想和自豪感。在學生有了這些情感體驗之后,再引導學生運用書面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
(三)在閱讀中增強書面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要變口頭語言為書面語言,對鄉(xiāng)村學生來說是難上加難。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值得每位鄉(xiāng)村語文教師深思。要想讓鄉(xiāng)村學生形成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教師應從如下兩方面著手。
一是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語感的訓練。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感是包含感知、理解、情感在內的感性和理性體驗的心理活動。它有助于學生深度把握語言文字的內涵,實現(xiàn)學生、文本、作者從表層到深層的融合。朗讀是感悟書面語言的方式與過程,教師應通過課堂教學指導學生潛心閱讀、反復誦讀,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變化和語言的音韻變化,從中感悟文本的內涵。在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通過句子比較讓學生了解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表達的差異,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作者精準的詞語運用和有新鮮感的詞句,從中汲取豐富的書面語言表達養(yǎng)分,初步掌握書面語言表達的規(guī)則。D2357F07-1EC1-47E7-916D-2212900B0125
二是用心輔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小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訓練、實踐、積累的過程,需要教師把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從繁雜的圖書中遴選出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適合他們閱讀水平的圖書,避免盲目性。建議教師每上完一篇或一組課文后優(yōu)先推薦同一作者或同一主題的課外讀物,以實現(xiàn)課堂閱讀的自然延續(xù),達到讓學生持續(xù)閱讀、激發(fā)興趣、增強語感的目的。
(四)給予必要的寫作方法指導
習作是一種綜合性較高的思維過程,從觀察、體驗到構思、行文,學生都要積極思考,不能套用任何現(xiàn)成模式。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和體驗、想法后,教師需要指導他們把龐雜的經(jīng)歷、想象梳理成具體、清晰的習作思路,進行有序表達。
首先,要指導學生準確審題。抓住關鍵詞,把準題眼,準確理解題目,弄清習作的中心是習作成功的前提。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捷徑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出題眼。可以讓學生自己擬一些題目來找題眼。通過多次練習,學生一般能迅速而準確地找出題眼,確定習作的中心。
其次,要引導學生圍繞中心選擇習作素材。在學生確定寫作中心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選擇能體現(xiàn)習作中心的素材。小學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抽象思維尚待提高,因此,教師應巧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找到與寫作中心相匹配的素材,使學生寫作時不再懵懵懂懂、無從著筆。例如,在教學以“心跳時刻”為話題的習作時,學生感到茫然,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如圖1)的方式讓學生發(fā)散思維。這樣,大量與“心跳”有關的素材便可出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針對個別學生因選材問題導致習作平淡無奇甚至文不對題的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學會緊緊圍繞中心精準選擇素材,使素材既能夠體現(xiàn)習作中心,又具有一定的新意。
再次,指導學生學會謀篇布局。選好材料之后,學生需要對文章進行構思,確定習作的順序,如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時間先后順序、參觀地點變化的順序等。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最忌諱空洞說教,應該與平時的閱讀教學結合起來開展。例如:指導學生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進行寫作時,可以與溫習《軍神》一課聯(lián)系起來;運用倒敘展開寫作時,則引導學生再次瀏覽課文《梅花魂》。這樣,學生的習作思路將會清晰明了。構思后、行文前,要引導學生將習作結構、每個部分的大意、過渡段(句)簡明羅列出來。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習作構思要別出心裁,才能達到“鶴立雞群”的效果。
最后,要指導學生凸顯習作的中心。若想讓習作凸顯中心,必須把能夠體現(xiàn)習作中心的內容寫得生動且具體。如:抓住事情的發(fā)展經(jīng)過或事物的變化過程,對事物的外形、特點或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進行詳細描寫,并嘗試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便可使這些內容“活”起來,進而凸顯中心。對于非重點內容,可在確保內容完整的前提下寥寥數(shù)筆帶過。
(五)在評改中提升寫作能力
《語文課標》指出:“學生要養(yǎng)成修改自己習作的習慣,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學生即使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體驗,并得到教師習作方法的指導,寫出來的作文依然會存在各種各樣、不同程度的問題。習作評改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段。
首先是學生自改。在學生自改之前,教師有必要示范批改習作的方法,使學生避免修改的盲目性、隨意性。教師可以選取一篇學生習作對學生進行指導,將該篇示范評改的習作投影到屏幕上,伴隨語音講評,讓學生自行修改習作。比如,用規(guī)范的修改符號批改習作中的字、詞、句,用波浪線標出精彩語句,用雙波浪線畫出使人眼前一亮、富有創(chuàng)意的語句,眉批總批則著重點評立意、選材、篇章布局等。
其次是同學互評。“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于自己的習作,學生要找出其中的缺陷比較困難,同學間的互評互改就很有必要。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好為人師的天性,營造互評互助的氛圍,引導學生從三個維度評價他人的習作:一是尋找習作中的亮點。如新穎的題目,精準的選材,精彩的開頭、結尾,巧妙的過渡,生動的語言,整潔美觀的書寫等。二是發(fā)現(xiàn)習作中的不足。評改時,要求圈出習作中的錯別字、遺漏字、病句,并試著指出在題目、立意、選材、謀篇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由于結對互評的學生水平相近,存在的問題往往較為相似,這時學生以局外人的眼光審視習作,更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由此及彼”,大家都能獲得提高。三是指明對這篇習作的看法和見解,拓展提升的空間,引發(fā)思考。看法和見解可以是文中讓你欣賞的地方、值得商榷的地方等。在評改同學習作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欣賞別人習作的優(yōu)點,也能針對別人的不足提出寶貴意見。互評互助的過程,不僅是能力展示的過程,也是人格培養(yǎng)的過程。當然,在互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評價的語氣,盡量用“建議……”“如果……就更好了”“我覺得你只要……就會……”等比較委婉的句式對同伴習作進行評價,留足空間給對方思考和改進。
最后是指教師批改。在學生間互評互助之后,學生上交修改后的習作,往往會對教師的評價充滿期待。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認識自己習作能力的“一面鏡子”。這就需要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從習作育人的角度出發(fā),著重考查學生是否“以我手寫我心”,習作中是否體現(xiàn)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大方向上引導學生愛上寫作。
總而言之,要增強鄉(xiāng)村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效果,就必須根據(jù)本學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語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在閱讀和生活中積累素材,并給予必要的方法指導和評改幫助,有效提升鄉(xiāng)村學生的習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躍江.作文即做人:小學作文教學育人功能述要[J].語文教學通訊,2018(33):21-24.
[2]魏小娜,裴海安.關于小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J].語文教學通訊,2018(27):12-15.
[3]吉玉.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J].江蘇教育,2018(89):62-63.
[4]吳中豪.尋找課文語言與學生語言的差異[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8(12):4-6.
[5]韋世勤.農村小學生習作難點探析及解決對策[J].廣西教育,2018(25):118-119.
作者簡介:韋世勤(1972— ),廣西羅城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
(責編 黎雪娟)D2357F07-1EC1-47E7-916D-2212900B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