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代琴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和老師必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不得布置超過國家課程標準規定難度的作業。為實現“雙減”政策的有效落
地,鍛煉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語文素養,我們根據六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將作業變得更加好玩有趣,從單一的書面作業轉向多元的作業,如基礎作業、探究作業、實踐作業等。
一、單元語文要素及內容分析
人教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這是人教部編版教科書編寫以來第四次以閱讀策略為主線組織的單元。閱讀策略單元意在指導學生掌握和了解最基本的閱讀策略,并建立使用閱讀策略的基本意識,從而形成積極的閱讀者。
這個單元主要圍繞著"有目的地閱讀"這一策略編排。“有目的地閱讀”,首先要根據閱讀目的,選用合適的閱讀材料,并盡量減少無關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的干擾。明確閱讀目的,關注相關內容后,需要采取正確的策略進行閱讀。學會“有目的地閱讀”,可以大大提高閱讀效率,高效完成閱讀任務。
本單元對“有目的地閱讀”實行了有層級、有階梯的編排。《竹節人》設置了三個閱讀任務,以指導學生體會讀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所關注的內容、選擇的讀書策略也就會有所不同。《宇宙生命之謎》利用旁批,展示了一個同學按照自已的閱讀目的進行閱讀的方法,利用課后練習繼續指導學生交流怎樣進行有目的地閱讀。《故宮博物院》是非連續性文本,引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里所學的方法加以遷移運用,并逐漸做到“有目的地閱讀”。“交流平臺”對怎樣按照閱讀的目的,選取適宜的閱讀材料、使用適宜的閱讀方法做出了梳理,提醒學生要在今后的閱讀中有意識地培養“有目的地閱讀”的良好習慣。
二、《竹節人》一課解析
《竹節人》這篇文章記錄了作家在童年時期做竹節人、玩竹節人、老師沒收了竹節人卻偷偷玩竹節人的場景,既展示了作家兒時玩玩具的樂趣,也表現了孩子的喜悅,同時也描繪出了老師童心未泯的一面,表現了對老師的親近和理解,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了簡易的兒時玩物所帶給的心理愉悅。課文前的閱讀提示中提供了三個閱讀任務,學生帶著不同的任務去讀書,就等于有了不同的閱讀目的。三個任務將引領著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去讀這篇課文。課后練習主要圍繞“帶著不同的任務應該怎樣閱讀這篇文章”這個話題展開,三位同學從三種視角提出了自已的答案,回扣了課文前的學習提示。課后練習意在引導學生明確“有目的地閱讀”的方法。
三、作業目標
本單元的作業設計力求好玩、有趣,讓學生在做中玩、玩中學,寓教于樂。通過多種形式在課前、課中、課后設計作業,力求讓作業體現自主性、多元性、趣味性、層級性。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梳理"有目的地閱讀"的方法,逐漸養成良好習慣——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關注不同的閱讀材料,選用不同的閱讀方法,讓“有目的的閱讀”成為一種意識。在感情朗讀、領悟表達、寫字教學等方面,本課不作過多的要求。
四、作業設計——三段融入,階梯分類
學習《竹節人》,需要兩個課時完成教學目標。我們將作業練習合理分區,按照課前預學、課堂學習、課后拓展階段分別設計引導性作業、形成性作業和診斷性作業的形式,重點圍繞三個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關注不同的閱讀材料,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自主開展“有目的地閱讀”,并進行交流。
(一)課前預學階段:引導性作業
課前,根據單元語文要素及課后習題指向設計“預學單”,借助這一思維支架,引導學生自學課文,讓學生“先學后教”“多學少教”,開拓聽課思路,提高學習效率,考慮到各個層次的孩子,設計了三個預習單供孩子選擇完成。
學生在課前預學階段,運用“預學單”,根據閱讀目的選擇相應的閱讀材料,關注相關段落,提取關鍵信息填寫制作指南,嘗試制作竹節人,有效推動了學生提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為課堂學習做鋪墊。
(二)課堂學習階段:形成性作業
本單元對有目的的閱讀進行了有層次、有梯度的安排,如在《竹節人》一課中,通過學習提示安排了三個不同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體會閱讀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采用的閱讀方法也會不同。因此,在課堂學習階段,圍繞這三個學習任務,我們設計的作業以教材課文前面的任務及課后配套練習為主,避免機械重復的練習,引導學生掌握“有目的地閱讀”的策略,提高閱讀效率,盡快完成相關任務。
1.【任務一】寫玩具制作指南,并教會別人玩這個玩具。
2.【任務二】: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任務三】:講老師和竹節人的故事。
4.【總結梳理】在完成了這三個學習任務后,讓學生總結梳理有目的地閱讀的方法:為了完成這三個閱讀任務,你是怎么閱讀的?在完成每一個任務時,分別重點閱讀了哪些內容,用到了那些閱讀方法?
這一作業設計,讓學生回顧閱讀過程,對如何根據閱讀的目的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運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提示學生要在今后的閱讀中自覺養成“有目的地閱讀”的習慣。
(三)課后鞏固階段:診斷性作業
這一階段,我們結合教材中的閱讀任務,設計了“作業直通車”,將課后作業分為二等座、一等座和特等座三個等級,供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作等層級自主選擇作業,突出作業設計的層次性、自主性及趣味性。
三個等級的拓展作業練習,意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動手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習作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等,這樣由讀到說、由說到寫、由課內到課外,豐富認識、發展思維、提升能力,學中玩,玩中學,寓教于樂。
讓學生借助學習支架,從學習任務到作業練習,由知識梳理到學能轉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科學地進行作業設計、科學地完成作業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又是對“雙減”最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