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飛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大部分教師都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對教學有一定的推進作用。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科學探究本身就是一種問題意識,在進行探究性教學的時候,要想提出一個具有價值的問題,則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這在科學課堂上是主要的教學活動,是科學探究小學科學教育目的初始階段。教師提的問題,不僅能夠決定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還能夠決定學生的思路。從整體角度上分析,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是科學課堂的主要教學任務。假如學生只懂得分析教材或教師的問題,那么在未來面對復雜問題的時候,可能就會無法找到解決途徑。那么,應當如何面對科學課堂上的問題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點開始入手。
一、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意義
問題意識,在心理學上分析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接觸到無法解決的理論或者現實問題,從而產生懷疑、困惑等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現象對人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可以促使其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強,經過學生仔細、認真的探究,能夠持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邏輯思維與科學創新過程中,問題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教師積極、主動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可以對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如果教師對小學科學課堂中的各個方面知識都有涉及,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研究方法,就能培養他們獲得科學探索精神。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傳授科學知識,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產生懷疑,并進行調查與分析。
二、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借助身邊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不斷培養,促使小學生對身邊的新鮮事物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在講解知識過程中,可以借助實物展示的方法進行情境創設。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走進自然界中,為他們創造出真實的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學習科學知識的氛圍。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
(二)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
小學科學教師要想認真、切實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應當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并為學生準備足夠的空間與時間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促使他們積極融入課堂教學,在主體地位的作用下主動提出問題,并能夠自行尋找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同時做好引導工作,促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如,小學科學教師在講解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蝸牛和蝗蟲》這一課時,就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在自己所在小組中觀察蝸牛與蝗蟲,并做好分工合作。有的學生負責用放大鏡觀察,有的學生負責記錄,還有的學生負責用尺子測量大小,等等;然后讓每一組派出一個代表描述蝸牛和蝗蟲各自的特點;最后再次讓學生進行觀察,并找到蝸牛與蝗蟲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教師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能有效地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并能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產生許多疑問。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疑問提出來,然后在小組中分析、討論,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正確答案。
(三)問題導入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并不是被動接收者,而是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的探究者。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探究活動中發揮出個體能動作用與外界環境交互的過程。想讓學生怎樣學、學什么?這就需要教師精心、仔細地創設問題情境,靈活巧妙地設計疑問,激發學生產生疑問以及讓他們產生懷疑,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最終促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提問,從而有序進行教學。科學活動是由問題展開的。相關研究發現,適合探究的問題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這個問題必須是學生能夠理解的,并且是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第二,這個問題必須能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
比如,小學科學教師在講解五年級下冊“生物與環境”單元《食物鏈和食物網》這一課時,就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在很早以前,我國西部地區的大山里有許多許多鹿,小鹿的數量很多年也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在某天晚上,村子里的人無意中看到有一群狼在追捕兩只小鹿,兩只小鹿還被狼群咬傷了,那里的人非常氣憤,并組織了一場捕狼行動。讓人們非常驚訝的是,在捕狼行動過后的幾年里,小鹿的數量卻不斷減少了。請大家思考一下:“狼是小鹿的敵人,為什么狼消失了小鹿也跟著消失了呢?這是什么原因呢?”顯而易見,科學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設計出來的問題,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開展探究,在學生相互交流共同努力下,從實際情況引入,根據實驗器材與已經獲得的經驗進行各種實驗、想象、推測,最終獲得結果。教師要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并用自己的語言提問,還要用不一樣的方法表達出來,以展現出他們的思考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能隨時掌握學生是怎樣學習與思考的,教師與學生在此過程中一起探究、互動,都獲得了一些新的認知,學生在生活環境中的所感、所思,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行為。
(四)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上,教學氣氛是非常沉悶、枯燥的。這樣的教學氣氛能夠讓小學生產生壓抑、煩躁的心理。而小學科學教師要想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就要為學生營造出和諧、放松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在這種氣氛下積極、主動地向教師提出問題。如,小學科學教師在講解四年級上冊“有生命的物體”單元《動物怎樣生活》這一課時,因為小學生的年紀小,都非常喜歡小動物,教師就可以先向學生發出提問:“同學們,你們都養過小動物嗎?”學生聽到教師的問題就會被吸引過來并舉手回答:“老師,我家里有貓”……有的養貓,有的養魚,還有的養兔子,等等,有許多回答,然后教師就可以繼續下一個問題:“你們在養小動物的時候,都需要注意什么事項呢?可以和老師分享一下嗎?”當教師說出這些問題時,就成功地將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他們就會主動與教師分享。這樣,就創造出了良好的教學氣氛,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然后教師就可以引入本節課的知識重點,讓學生掌握動物的生活需求、繁殖后代的方法以及生長變化過程等知識,并培養他們保護動物的愛心,從而提高學生對動物特征探究的積極性,體會動物的生活方式與世界。最后,當教師講解完教材中的知識以后,為了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掌握教材知識,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模仿動物的活動:比如模仿動物的走路姿勢、吃東西的樣子等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學生的年紀小,模仿能力非常強,而且在模仿過程中也會產生新的疑問。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活躍教學氣氛,還可以融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創造出民主、和諧、放松的課堂,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五)教師要正確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
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當成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標準,要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活動,在滿足學生發展的情況下,教師要在原有經驗基礎上,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與能動性,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并進行有效解決。大部分學生的問題意識淡薄,主要是因為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會顯得無知,或者因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而產生的恐懼心理或自卑心理所影響。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并采用認真、溫柔的態度去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保護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對那些大膽提出問題并具有創新思想的學生,教師要給予他們足夠的肯定;對問題表達不是很清楚的學生,教師就需要引導他們的邏輯思路,然后再一次進行提問;對提出的問題比較幼稚的學生,教師首先需要肯定他們的勇氣,然后與這位學生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教師在面對學生提出問題時,需要給予足夠的尊重,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滿足感,促使學生有勇氣、有信心去提出和分析新問題。
(六)教會學生產生質疑的方法
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已經把教材中的知識講解完了,所以,就沒有任何問題了。這種情況,并不能說明教師已經將知識點全部講明白了,而是學生不知道應當如何發現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講解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產生質疑的思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鼓勵他們可以自主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就能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在小學科學教材中,具有許多結論性內容。比如,教師在講解三年級下冊《植物的生長變化》這一課時,當學生掌握了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以后,為了讓他們了解“各種植物種子的顏色、形狀等外部特征都是不一樣的”,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搜集種子信息或者在生活中搜集種子的實物,一起討論不同植物種子的大小、形狀等一些外部特征是否都是不一樣的,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去學習。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真正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有效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總結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做好鋪墊。
三、結語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最主要的內容并不是結論本身,而是在于教師引導學生獲得結論的這個過程。教學并不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是讓學生明白知識的重要性,并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究知識,最終獲得知識。學生的年紀小,對身邊的世界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與好奇心,教師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一個緩慢而又復雜的過程,并不是瞬間就可以實現的,切記不能著急,要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要開動腦筋,并堅持不懈,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創造高質量、高效率的小學科學教學課堂,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