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亞茹
科學技術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為了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我們要在教學活動中加強科學教育內容的滲透,因此科學學科教育就成了廣大教師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但是科學教育內容本身相對抽象并且多種科學概念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來加以展現的,這樣就導致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與此同時,小學科學教育內容多元,一般來說會將多種科學知識同步進行教學,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發散性學習思維。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小學科學教育內容生活化,就成了主要的應對措施。生活現象與科學教學的融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從自我生活經驗出發,對科學知識加以認識和探索。
一、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教師缺乏生活化教學思維
在當前小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思維仍然以傳統的傳輸式教育為主,認為只需要教師為學生詳細講解理論知識,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習慣采用傳輸式教學手段,未能靈活地將生活現象融入教學活動,小學科學缺乏生活教學方法。與此同時,部分教師在展開生活化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現象來展開教學,教師的年齡以及生活體驗與經歷與學生存在極大的差異,教師從自我生活經歷出發,往往導致學生對于教師所提出的生活案例不理解,因而無法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教育目標。
(二)教學方法單一質量不高
在通常情況下,教師會采用平鋪直敘的方法來進行生活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解科學知識的同時,利用生活案例來加以解讀。雖然學生會覺得生活案例具有簡單有趣的特征,容易被吸引,加深對于科學知識的印象和認識,但如果教師單純地進行生活案例的講解,不從學生角度出發去展示生活案例,也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這樣,生活化教學就成了一種教學負擔,只是為了生活化教學而為學生創設生活案例,無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生學習質量。
(三)沒有形成完善的生活化教學體系
生活化教學要求將科學知識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案例建立密切聯系,利用這些實踐案例擴充小學科學教材和學習資源,提升小學科學綜合教學質量。但在目前的小學教學階段,科學教育內容并未形成完善的生活化教學體系,大部分教師并不懂得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將生活現象與理論知識建立聯系,并且還會列舉一些錯誤的或者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生活案例,無法發揮生活化教學法的基本功能。
二、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科學課堂的應用
生活化教學對學生的發展以及教學體系的構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貫徹生活化教育理念,切實推行教學改革措施。筆者認為,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科學情境,探索生活化教學法
在傳統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關注于課堂知識的傳輸,學生則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環境,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在科學知識學習中產生固化思維。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應當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教育目標,所以小學科學教育應當更加注重教學情境的設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我探究和自我探索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只有讓學生對科學知識具有自我探索欲望,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首先,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教師所提出的多元化的問題,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答問題。這樣學生就在學習活動中擁有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思維將會被有效激活,避免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效率。例如,《各種各樣的葉》這一課的教學,主要目標是為了讓學生探索不同的植物葉片,對植物葉片形態的特點具備初步了解。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生活化問題:“同學們,在生活中大家見過楊樹和柳樹,為什么楊樹的葉子大大的,而柳樹的葉子則是細小狹長的?”讓學生從日常生活角度出發查閱資料,以此來展開自我探究。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成了自我探究的過程,學習主動性被激發,并且學生自己所獲得的科學知識印象將會更為深刻,有利于拓展學生學習的深度。
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探究活動。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情境中,運用簡單的教學方式很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小組活動,讓學生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進行科學知識的探討。這樣,每一名學生都成了小組成員,都要在小組討論中發言,就保證了每一名學生都主動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中。與此同時,小組討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可以避免學生因畏懼教師而難以向教師提出問題或表達個人見解的情況發生。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交流,借用他人的學習思維來補充完善自己的思維,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與全面發展。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學習分享活動,讓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夠與個人實際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多種教學分享活動,讓學生從生活思維的角度入手,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
在《東南西北》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每一名學生在辨認東南西北方向時,都會產生其屬于自己的獨特辦法,每一名學生所對照的參照物也有不同。此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構建教學分享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方向參照物以及辨識方法,向其他同學進行展示。這樣,學生的地理位置參照物知識,就可以獲得全方位的拓展,而且真正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踐問題,以此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生活技能,加強科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
(二)利用多元活動,豐富生活化教學內容
科學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因此,在展開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以生活現象作為切入點,讓學生真實地在課堂教學中體驗到生活與科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感受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主要作為課堂的主講人,對理論知識加以講解和灌輸,雖然會講解一定的生活案例,但是科學知識與生活案例的結合深度卻有所不足。學生經常會認為科學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反復單一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在科學生活化教學中的教育目標指導下,只有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夠讓學生對科學產生更為深入的理解。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較強的自我認知能力,但他們的生活經驗卻相對不足,在很多情況下知識僅僅以文字的形式停留在腦海中。對此,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去接觸社會,了解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科學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達到學以致用的教育目標。
如,在《天氣與生活》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諸多生活案例,如天氣與農業種植活動的內在關系、天氣與航空運輸的關系、天氣與橋路工程建設的關系等。學生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在教師列舉相應案例時,往往會不知所以,無法認識到這些案例與個人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天氣與生活關聯的具體情境。這樣學生很快會意識到天氣與自己所吃的瓜果蔬菜有著聯系、與快遞的運送速度有聯系、與自己能否出行有聯系。學生在聯想到這些情境后,會很快對比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對天氣知識加以感知。這樣,不僅能達到優化課堂的教學目標,還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尋找天氣相關的事件和案例,幫助學生建立生活化的科學應用思維。
又如,在《天氣與生活》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將我國節氣傳統文化作為教學引導案例,讓學生回想清明時節的天氣情況,學生很快會意識到天氣情況的總結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以此來完成傳統文化傳承的教育目標。
(三)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加強生活化學習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化技術的快速普及,學生已經開始可以利用智能化設備來完成知識的探索與自主學習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來引導學生加強知識的生活化學習。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互聯網去查閱相關科學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之前就會對教學內容產生一定的自我理解,而在課堂教學中更加配合教師的教學。在課后,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為學生分享生活化素材,以此來強化學生的生活認知,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具有更強的敏感性。并且,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還可以讓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學習載體,而非僅僅是娛樂的工具,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正確地使用信息化設備。
例如,在“校園中的植物”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學生隨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校園中尋找不同的植物類別,最后比一比哪一個學習小組所尋找到的植物種類更多。這樣,每一名學生都成了任務的完成與探索者,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科學探究,也會對植物的種類和樣式具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大大拓寬了學習視野,對校園中的植物認識更為廣泛。
在《土壤里有什么》一課的教學中,土壤中的元素和物質雖然學生看得見摸得著,但是并不意味著學生都認識,并且土壤中的元素也相對復雜,很難讓學生快速地在課堂教學中對土壤中的物質加以認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課前利用信息技術去查詢相關資料,了解土壤中所含的元素,隨后讓學生去分析不同元素含量下土壤的結構和性質特點,這樣學生就能夠從更為科學的角度去認識土壤。又如,在《空氣中有什么》這一課的教學中,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相對于土壤則更加抽象,教師可利用互聯網為學生分享關于空氣研究的實驗和視頻,讓學生對空氣中的元素含量具有初步認識,隨后再結合生活案例加以講解,這樣,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學階段,科學教育內容相對抽象復雜,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在當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應合理運用生活案例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教師要注重開展生活化教學,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探究學習習慣,在生活中探究學習,在探究中理解生活,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達到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