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詩怡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能夠促使他們自覺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產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創新創造的愿望,最終形成終身受益的學習品質。小學科學課程是向學生介紹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啟發性基礎學科,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有效推動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的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對學生今后科學精神、科學認知及科學能力的形成產生長遠影響。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逐漸形成學科能力素養,為其全面成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小學科學教學現狀分析
(一)沿用傳統模式開展教學
探究精神和探究行動是科學學習的必備基礎要素,體現著小學科學教學的目標方向和方法特征。但據調研結果顯示,在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知識傳授模式開展實際教學工作,嚴重忽視教學大綱中培養小學生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教學提議,這對小學生科學能力素養的形成極為不利。因此,科學教師需積極組織豐富多樣的科學探究活動,引領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素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長期堅持。
(二)忽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
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一種探究性活動,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由扶到放”,引導學生自己完成探究。但據調研結果顯示,當前,小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未得到有效保障。科學課堂應該提供學生能夠直接參與的科學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則應積極充當活動組織者、學習引領者的全新教學身份,在科學學習活動中成為學生的輔助伙伴,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對學生予以理解支持與引領幫助,從而產生良好的正向推動作用。
二、科學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對于當前正在廣泛實施的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來說,設疑解疑無疑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要素,愛因斯坦“對于某個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決這個問題更重要”的觀點就是對其很好的闡釋。因此,培養學生學會提出疑問、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非常重要,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
有些知識是連續的,要通過舊知識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如“果實”這部分內容,從低年級到中年級再到高年級,課題不同,學習難度也存在一定的梯度。從《各種各樣的果實》到《果實的特征》再到《果實的形成》,這些知識是從整體到部分、從簡單到復雜、從宏觀到微觀的變化。教師要善于把學生頭腦中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喚起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
例如,學生通過《聲音》一課的學習,了解掌握了相關知識,再學習《聲音的產生》時,便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聯系舊知,提出自身的思考疑問:“聲音的產生過程是什么?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哪些原因導致聲音有強有弱?這種強弱現象與哪些影響因素有關?”等等。科學教師要積極嘗試多元化教學方法模式,盡力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和質疑能力,促使他們形成善于思考發現、勇于質疑發問的良好學習品質。
(二)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
觀察是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徑,是進行科學探究的起步活動??茖W教師要在自身的科學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他們形成觀察思考的良好習慣??茖W史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歸功于科學家細致的觀察,如:阿基米德在洗澡的過程中發現了浮力定律。良好的觀察能力體現于對觀察對象的多角度、全方位觀察,需要堅持求真、求實、求全、求細的觀察原則,良好觀察習慣直接影響到學生一生的發展,因此需得到我們的高度重視。
要引導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對事物進行觀察,比如觀察西瓜的時候,不僅要從視覺上觀察西瓜的形狀和顏色,還要用手觸摸,或用手輕敲西瓜,聽西瓜發出的聲音,甚至切開西瓜嘗一嘗。要幫助學生形成求真求實的觀察習慣,不編造虛假觀察統計結果,對觀察對象進行最真實的反映。這種真實嚴謹的學習生活習慣需要從小進行培養,比如《鹽和糖去哪了》這一課,要求學生在活動中對比鹽和面粉在水里的溶解情況,由于大多數學生可能有了“面粉在水里會溶解”的前思維,在真正實驗中就會不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即得出錯誤結論。而實際上,實驗中要攪拌面粉水,再靜置三分鐘觀察現象,因此需要學生有耐心地觀察,并實事求是地得出結論。此外,要培養小學生堅持的習慣。很多有價值的科學發現是需要堅持的。
如:竺可楨二十四年如一日地堅持物候觀察記錄工作,最終得出了植物榮枯等物候現象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間的聯系,為世人做出了重大的科學貢獻。又如在教學《看月亮》一課時,要想讓學生看到并繪制出一個月當中月亮呈現的不同形態,可以使用月相盒,但是如能激勵學生堅持一個月,實實在在地長期觀察自然界中的月亮,不僅能讓學生印象更為深刻、更有成就感,還可以激發學生觀察天空中天體的興趣,提高“長期觀察”這一科學素養。因此,科學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認真仔細、堅持不懈的科學學習態度,幫助他們形成全面觀察、認真分析、持久堅持的良好觀察習慣。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
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這種強烈的好奇心恰恰是進行科學學習探究活動的基礎動力??茖W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天然優勢,正確引導他們將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和探究熱情,以推動科學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小學生群體想象大膽豐富、思維活躍,具有極強的創造意識。
例如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具備了將簡單變形物體恢復原狀的能力,同時還能對簡單事物進行創作加工,通過逆向思維得出事物存在的多種可能性。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借助數據等對科學理論或科學假說進行檢驗的能力。低估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比高估來得更可怕,低年級的學生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在早年積累起來的經驗就是他們學習新事物的基礎。
在學習巖石知識的時候,學生對不同種類的巖石充滿了好奇:它們叫什么?怎樣形成的?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們?在我們生活中哪里能用到它們?教師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環節來探究巖石的秘密,就是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過程。又如在學習固體知識的時候,想比較兩種形狀相同的固體很容易,但是如何比較不同形狀的固體大小呢?三年級的學生如果一時沒有想到辦法,教師可以出示一些材料如沙子、刻度尺、水等來啟發學生,或者用一些類比的方法提示,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啟發學生的思維。
(四)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
小學生愛動手,對于一些科學小實驗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欲,動手親自試一試、做一做是他們最大的愿望。科學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小學生大膽動手實踐操作,給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平臺,以此鞏固驗證科學知識、認識發現科學世界,但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集中在操作對象本身的意義價值上。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依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創設一定的情境,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科學教育改革的熱點。
例如:在進行《電磁鐵》一課的教學探究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發現自身感興趣的電磁鐵現象和問題,例如:電磁鐵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內部構成怎樣?制作方法是怎樣的?制作步驟有哪些?與普通磁鐵的區別是什么?等等。然后由各個學習小組確定本組的思考探究問題,結合實驗猜想選擇所需實驗材料,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并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做好實驗記錄、總結,真實記錄實驗現象和觀察結果。針對實驗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比對、思考感悟,以此形成良好的觀察分析習慣和思考質疑能力,養成認真嚴謹的科學探究品質。這種探究才是真正具有積極意義的探究活動,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和理想的學科能力素養。
(五)培養學生積極發言和認真傾聽的習慣
交流是師生之間想法交換的重要渠道,而且往往伴隨著智慧火花的產生。在科學課的實驗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固然重要,然而,生生間的交流也不容小覷。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彼此還是各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想法,我有一種想法,我們交換,彼此就有了兩種想法。同學之間描述自己的觀察方法、觀察結果,就可以將其變為大家共有的財富。因此,同學之間的討論與交流能夠讓頭腦變得更充實,思維更開闊。在科學課的觀察中,觀察是多維度的,總有一些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比如光顧著看而忽略了觸摸、光顧著看顏色而忽略了形狀等。但是在同學間的交流中,彼此能夠受到啟發,這也有助于發展學生從多個角度捕捉感性材料的能力。同時,同學之間在討論中發表的不同意見或觀點,能夠啟發學生思考,繼而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實事求是精神,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要讓學生學會專心傾聽教師的講解或同學的發言??茖W課堂是啟發式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樂于思考,想法很多,甚至思維過于活躍,從而導致不專心聽講,忽視別人的觀點。科學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因為這樣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對方的想法,腦海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觀點,同時也是對發言者的尊重。在上課時可以用讓學生重復別人的觀點或者對別人的觀點做出評價等方法,讓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
要學會邊聽邊思考。在認真傾聽別人發言的時候,往往自己的腦海里就會形成對其觀點的看法,認同、反對或補充。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傾聽時仔細、認真聽取別人的觀點,然后分析,繼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而養成思考的習慣,有利于大腦的發育和發展。
三、結語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善于思考、勇于創造的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比獲取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讓學生在小學科學課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決定著學生后繼的科學學習,也會延伸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中,繼而對學生的后續發展產生一系列積極影響。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堅持,將其落實到每一節科學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