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軍
說起健康,人們都會說是身體沒有疾病。
其實不然,當前國際通用的健康概念中將人的健康分為四個方面的內容: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飲食健康。
長期以來,人們只重視身體的健康,強調道德的健康,關注飲食的健康,唯獨沒有重視心理的健康。而心理的健康有時比身體的健康更重要,因為它影響著身體、道德、飲食的健康。
據教育部統計,目前我國有一億多在校小學生。他們正處于社會快速發展時期,又恰逢生理、心理變化階段,所以這一階段是各種心理矛盾、沖突的多發期。因各種原因,很多學生患上了抑郁、焦躁、雙向情感障礙等心理疾病。有些學生對其同學、老師、家長或親友進行殘忍的人身攻擊,或是自殘、自虐甚至以跳樓、服毒等各種方式進行自殺,這種行為嚴重影了學生的學習、成長和身心健康。
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黨和國家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部繼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之后,又頒布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呢?為什么要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健康及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涵義
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的智力正常,內心世界豐富、充實、和諧、安寧,情緒穩定,有自信心,能夠恰當地評價自己,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有充分的安全感等。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
二、對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小學時代,本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然而一些不幸事件的發生,讓我們在為生命感到惋惜的同時,也仔細的分析事故的原因,最后發現一樁樁慘劇的背后原因竟是:因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導致學生心理素質底下或罹患心理疾病。一旦學生患了心理疾病,由于沒有得到及時的醫治,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也讓其一生蒙上了不幸的陰影。
三、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及現狀
小學階段,盡管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心理發展上呈現不同的特點和現狀,但其共性的特點是:
(一)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小學生自尊心強,喜歡表揚,喜歡“戴高帽子”,渴望被人尊重,特別害怕“翻舊賬”、“揭老底”、挖苦、諷刺;(三)小學生大都活潑好動、喜好模仿;(四)小學生內心很單純、直率、坦誠,其心理活動常常表露在外。
(五)小學生有較強的可塑性,其人格特點開始形成。
從調查我們得知:大多數學生心理存在問題;一些教師不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許多家長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更談不上心理健康教育。
四、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策略
(一)準確把握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要
小學階段是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將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但人們習慣于用單純智育的要求來衡量學生的成長,即以成績的好壞來判斷學生的發展前途。這種偏激的認識,忽略了學生心理方面的發展需要。現實告訴我們學生心理等非智力因素在教育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需要是正常的。要想教育成功,首先必須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因此一定要準確把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要,做到“有的放矢。”
(二)與學生坦誠溝通傾情交流
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認知、需求和心理滿足感。作為家長和教師,在引導孩子進步發展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孩子在進步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然后靜下心來,和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特別是當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時,家長和老師不要打壓孩子,而是聯手尋找解決之法。和孩子共情、共鳴,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想方法,幫助孩子消除恐懼、無助、孤寂、煩躁、郁悶等心理障礙。
(三)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的潤滑劑。它影響著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認可和對其授課內容的興趣。
(四)家長要和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教育的成敗不完全在于學校,更多的、更重要的取決于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要從尊重、關愛、理解、信任、共情的角度和孩子互動,以求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五)教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建立良性互動的家校共同體
學生成長離不開老師的教育,更離不開家長的關注和支持。因此,教師要與家長保持聯絡與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各種表現,反饋學生在校的種種情況。
(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導學生朝著心理健康方向發展最有效的手段。家長和老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在生活、交友、待人、處事、學習、活動等方面的負面表現,采取潛移默化的方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使學生的心理得到調適,走向健康。
(七)開設心理健康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
學校應將健康課納入課程體系,配備教材和教師,上好身體和心理健康課。不僅如此,班級還應該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舉辦心理健康專題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八)做好個別咨詢與輔導
鼓勵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對學生進行個別咨詢、輔導;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負面問題給予解惑,幫其排解心理困擾,并對有關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對于極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能夠及時識別并轉介到醫學心理診治部門進行專業治療。
(九)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整個活動之中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樣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一節課、兩節課就能收到效果的。因此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和切入點,相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十)家校聯手,實施同步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本是家校共同的責任。作為老師要加強師德修養,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指導家長轉變教子觀念,促其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和方法;作為家長要認真學習、調適自己的思想、認知和行為,注重自身良好的行為品德的養成,營造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以自己積極、樂觀、進取、以身作則的正面形象和態度,影響帶動孩子朝著心理健康的方向發展。
總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為教育帶來了種種挑戰。要想使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和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攜手進取,才能應對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