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筱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活動在本身及其環境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一般來講,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具有穩定的情感;2.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3.具有符合其年齡特點的多種心理特點;4.智力正常;5.意志力發展好,自控力較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
一般來講,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具有穩定的情感;2.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3.具有符合其年齡特點的多種心理特點;4.智力正常;5.意志力發展好,自控力較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可分為3個層次: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這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
具體包括:
1.智能訓練
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并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而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等。
2.學習心理指導
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
3.情感教育
即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極情感,體察與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并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
4.人際關系指導
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知道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并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解決沖突、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5.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于個體面隊社會生存壓力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
(二)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而開展的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
具體包括:
1.學習適應問題
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癥、厭學等。
2.情緒問題
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
3.常見行為問題
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征,如多動、說謊、膽怯等。
4.身心疾患
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癥狀與反應。
5.性行為問題
主要指由于兒童的性無知而產生的性游戲行為。
(三)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期
它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學重新開設一門課,而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優化整個教育過程。
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徑:一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融入在學科教學、學校教育活動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等多項工作中;二是進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和開展有關的心理健康文體活動;三是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四是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溝通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等。
三、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1.學科教學滲透法
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學科教學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幾個問題:
(1)要注意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
不管什么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要注意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
學生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生發展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學科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
2.活動輔導法
活動輔導法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動之中,學生通過游戲和其他饒有興趣的心理輔導活動,逐步領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3.個別心理輔導
個別心理輔導主要是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習進行心理輔導,以幫助他們解除心理問題,克服心理障礙,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1)進行個別心理輔導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a.要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人格,要使自己成為這些學生的朋友,這樣才能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b.慎用測驗,要科學準確地診斷心理問題而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c.與家庭密切配合,幫助家長提高心理輔導水平,準確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行為表現,形成學校和家庭的心理輔導合力。
(2)小學生個別心理輔導的方法
a.心理談話和咨詢。通過心理談話和咨詢,了解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現狀,并在談話過程中對所了解的心理問題進行解釋和輔導,指明克服這些問題的方法;b.心理行為訓練,即針對個別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設計專門的活動對其進行心理行為訓練,通過訓練達到提高某種心理品質的目的;c.心理診斷與心理治療,對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疾病)的學生,通過科學的心理測驗和診斷,找出心理病原,再運用心理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如認知療法、系統脫敏法、放松訓練法等,都是科學有效的方法。
4.環境渲染法
環境渲染法主要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營造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種輔助方法。主要方式有:
(1)心理輔導室
有專職教師負責,專門解答學生提出的多種心理健康問題,負責指導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2)心理信
學生書面提出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輔導老師作出解釋或個別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學生書面提出心理健康問題應允許他們不記名,以便于保護他們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