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老齡化嚴重,我國智慧養老模式進一步發展。智慧化設施為醫養行業帶來便利,智慧醫養空間不僅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還能夠提高老年人在室內生活空間的安全性與舒適性。文章在簡述智慧醫養進展的基礎上,剖析當前醫養空間的不足,再從智慧醫養空間的設計層面切入,最后提出對于未來設計的切實路徑與方法,旨在為智慧醫養空間室內設計提供有用的參考。
關鍵詞:醫養空間;智慧化;室內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3-0-03
信息技術在養老行業中的運用不僅促進了養老方式的改變,更能體現對老年人的關懷。進入醫養機構的老年人,包括失能介護老年人、體弱介助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型的老年人。傳統醫養空間無法滿足老年人較高的特異性需求,因此,深入探討智慧醫養空間室內設計,對于未來養老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智慧醫養空間將給老年人帶來更為多樣的醫療養老服務體驗,以智能科技為輔,持續推動我國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1 智慧醫養
“智慧醫養”是指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生活、安全、娛樂、休閑等服務的健康服務模式。智慧醫養以完善醫保體系、實現信息共享為核心,以互聯網思維為手段,改變傳統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向智慧醫療與養老融合發展。它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全新的養老和就醫體驗,整合優質資源,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同時有利于擴大醫療保險覆蓋范圍[1]。自2015年起,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為發展智慧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提供了制度支持,讓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得到滿足,權益得到保障。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的供需匹配,靈活利用現有的服務資源,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由傳統的醫養結合模式向智慧醫療模式轉變,是信息化、智能化社會快速發展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要求[2]。
2 智慧醫養空間建設的必要性
在很多地區,醫養空間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由于醫院建筑的設計模式和室內使用空間的限制,醫院的醫養空間非常有限。傳統的醫養空間設計中存在許多問題,如無障礙設計并未從老年人的角度考慮,不夠實用;室內設施的欠缺降低了老年人的舒適度;只滿足吃住和看病的需求,對于老年人的感官沒有過多地投入精力,只注重“醫”忽視了“養”。其布局設計、界面設計、家具陳設設計都踐行“拿來主義”,存在“酒店化”“醫院化”的主要特征,沒有給老年人提供有歸屬感的生存空間。
隨著未來科技的發展,智慧醫療成為可能,老年人的智慧養老成為現實。但是老年人對新鮮事物的認知能力較為低下,所以在室內空間設計中應注重保障老年人的心理與身體健康。
3 智慧醫養空間設計策略研究
3.1 無障礙設計
無障礙設計并非僅僅是有一個安全扶手就可以實現的。醫養空間的老年人中以介助型和介護型居多,缺乏獨立的自理能力。他們的身體狀態或精神狀態時好時壞,會經常產生消極的心理情緒和不安全感,需要家庭成員或醫務人員長期陪伴。要保證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能完成日常所需,最關鍵的是要掌握好空間尺度。因此,要針對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活動特征,科學合理地設計出適宜老年人在室內空間活動的輔助設施,選用結構簡單、操作性較強、更人性化的家具。
衛生間是老年人經常出入的場所之一。衛生間內部寬敞,便于輪椅使用者進入和旋轉。坐便器兩側均需要設置扶手,讓老年人在如廁前后的安坐以及起身時能維持人體平衡。在靠墻的一側設置L型扶手,而豎向扶手則在馬桶前大約20厘米,以便老年人抓握施力[3]。靠墻的一面可安裝小型洗手池和放置洗手液,讓不便起身洗手的老年人可在上完廁所之后便捷地洗手。墻上的緊急呼叫按鈕方便老人遇到問題時及時求救。地上鋪裝防滑地磚,浴室干濕分離,墻上的小板往下一拉就是浴室凳,避免老年人在洗澡的過程中感到勞累或不慎滑倒。
老年人的視覺精細分辨能力降低,應根據其心理和生理特點設計導視標識。彩色導視標識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還要做一些容易理解的細節設計,如將字體有意放大;走廊夾角位置兩面都要做內容導視;居室入口可以掛有象征意義的標識物品,增強領域性,避免老年人迷路或誤入其他空間。
3.2 適老性設計
3.2.1 聲環境
智慧醫養空間主要通過隔音、控制傳聲過程和控制聲源三個方面,為老年人營造出讓他們感到舒適的聲環境。病房的墻壁上可選用智能材料或不同隔音系數的裝飾材料對空間界面加以裝飾,并選用密度較高的多孔吸聲材料減少干擾和回聲,滿足老年人的聽覺要求。通過改進空調風系統,規避風系統中噪音過大的現象。地面采用了總厚至少150毫米的水泥地面,以減少對腳步的影響,并在墻上張貼明顯的標識,提醒來訪者不可大聲喧嘩。在活動空間中可以增添一些人工聲環境,包括優美的音樂、蟲鳥的叫聲等,讓老年人多接觸外界的聲音,避免產生孤獨或被圈禁的感覺。
3.2.2 光環境
老年人適應環境亮度的能力較弱,因此合適的光環境主要是通過對室內光(人造光和自然光)、色溫和造型的處理來實現的。為了讓老年人感到安全和放松,整個樓層都有完善且均勻覆蓋的基礎照明設施,不會出現大面積無光照的情況。公共空間、過渡空間和居住空間的照明方式按照色溫、照度可分為深夜照明、交通區域照明、一般照明及局部照明,根據老年人的適應能力調節光源。居住空間會選擇偏黃光的低色溫燈具,燈具要有隱蔽性,以保證室外光線不會進入室內而造成影響,也不會出現直視光源的情況。立面、天花板和地面都使用了能產生漫反射的材料,避免產生讓老年人頭暈目眩的鏡面反射。
病房的直接照明有全周照明、二次反射照明、小射燈等,便于老年人根據不同的活動需求選擇不同的燈光。間接照明指的是自然光,合理的空間朝向和窗戶尺寸更有利于將自然光引入室內。隨著照明燈具的數量增多,安裝智能照明系統會讓老年人在室內感覺更加舒適。當處于陰雨天或夜間時,智能照明系統就會自動開啟陽光導入系統,滿足室內的日照需求。照度傳感器可以根據室外光照變換,為老年人調節適合他們的燈光亮度。即使在相同的地點,照度也會根據時間的變換而改變[4]。智能門窗控制系統具有智能感光功能,能自動控制窗戶與窗簾的開合度。
3.2.3 熱環境
老年人的新陳代謝速度減慢且免疫力較差,對空間溫度的適應能力也有所下降。在冬天,老年人會比青年人更怕冷;而在夏天開空調時,由于室內外溫差太大,老年人容易感冒。因此,室內設計也應當隨著氣候溫度的變化,實施合理的保溫隔熱措施。醫養空間的熱環境分為自然熱環境和人工熱環境。自然熱環境主要通過通風來實現溫度與濕度的變化,人工熱環境是通過分體或中央空調,保證室內溫度適宜。通過溫度感應裝置調控室內溫度,管理人員會根據監測到的數據,實時掌握風力大小和溫度高低,并作出相應的調整,以確保室內一直維持穩定的溫度。這樣既能節約能源,又能避免老年人由于溫度突然變化而引發疾病,為其提供舒心的居住熱環境。
3.2.4 氣環境
室內空氣品質也會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很重要的影響,許多醫養空間因為通風不好,空氣中充斥著各種藥品的味道,給老年人造成了很深的心理負擔,對老年人的身體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利于他們的身體康復。因此,為確保空氣質量,有必要安裝智能新風系統。智能新風系統將凈化器安裝在窗戶上,每一部分都是單獨的智能設備,可以防止管路中的新風串聯,根據室外空氣和人員流動情況自動改善空氣質量。另外,適度的香氣可以讓人心曠神怡。嗅覺可以直接影響人的大腦記憶功能和情感,所以要比其他感覺更容易傳遞到腦部,對于有視聽障礙的老年人更是如此。可以為老年患者提供具有提神、安定情緒和增強免疫力作用的芳香療法。在房間放置能夠散發老年人喜愛的香味的物品,不僅可以幫助老年人辨認他們的房間,還能給他們帶來某種特殊的回憶和體驗。
3.2.5 室內色彩
老年人由于視覺功能衰退,對空間的感受比較模糊。環境色彩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不同的顏色會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當他們看到一些熟悉的顏色或是能在自然中找到的顏色,就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相關的感覺。醫養空間內部色調以淺色或暖色為主,加上溫馨的木質裝飾,讓整個空間看起來不那么冷,能讓老年人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一種放松的狀態。在大片相同的顏色中,如果能有一點明亮的顏色,那么就能很好地突破空間的單調感,如活動區整體是淡雅的米灰色,再配上色彩明度較高、純度適中的淺粉、淡藍等,就能給人一種清爽而充滿活力的感覺。這種設計通過合理的顏色搭配,可以很好地激活空間的氣氛,使其具有豐富的視覺層次。
3.3 各功能空間設計
3.3.1 智慧病房
智慧病房是智慧醫養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開展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智慧醫養空間設計的雙人間更多一些,除去經濟方面的考慮,更是從老年人的心理角度考慮:住在雙人間的兩位老年人既不會因為人太少而感到孤獨,也不會因為人太多而造成不必要的摩擦。他們可以經常交流放松心情,同時相互陪伴又可以讓他們獲得安全感。養老設備更加先進完善:每張病床下面都放置了智能體征監測墊,時時監測住院老人的生命體征。每張床位上方配置一個可伸縮的智能床頭屏,以老年人為中心,為他們提供各類醫療、生活與影視娛樂服務,如費用查詢與繳納、線上訂餐、看電視劇,還可以呼叫護士。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姿勢任意調節屏幕角度。病床旁的智能陪護柜不僅能儲物,還兼具陪護功能,將柜體與折疊床創新性地結合在一起。夜晚將柜子開啟,拉下便成為折疊式的陪護床,供病人親屬及陪護人使用,使用完畢后只需要將陪護床推入床頭柜中即可。兩張床之間距離寬敞,為保護隱私還安裝了隔簾,確保老年人有屬于自己的私密空間。每間病房均配有單獨的洗手間,洗手間的鏡子基于智能技術可以顯示日期、天氣及行程,照明燈做到人走燈滅。智能化監控照明、溫濕度、遮陽通風等設施,營造出溫馨的病房環境。
3.3.2 護理站
護理站位于中心區域,所有病房都圍繞其分布。服務臺呈半開敞狀態,經常被觸碰的邊角必須做好日常清潔,而人造板材質為工作人員用消毒液清洗服務臺提供了便利。內部設施由大屏幕、主機、多功能桌面終端等組成。護理站中央的大屏幕是整個病區的信息中心,實時顯示老年患者的信息和動態,護士管理交接,一目了然。護理站視線通達且通風和采光良好,這樣的設計一方面讓醫護人員可以在照顧到各間病房的同時及時跟走廊中的老年人交流互動,了解并滿足患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老年人在看到醫護人員時也會感到更安心。
3.3.3 等候區
等候區的地面鋪裝的是橡膠地板,墻的仰角都有護角,防止老年人撞傷。墻面材料用的是抗倍特板,這種材料耐污染能力比較強,老年患者經常觸碰的墻面一般不使用乳膠漆,而是使用的墻紙。墻紙是最容易定位整體空間風格和氛圍的裝飾產品,要選用耐清潔、平整度高以及抗拉性強的不易脫落的墻紙材料,墻紙平整才能減少細菌在裂縫中滋生的機會。等候區等過渡區域顯得簡單大方才能營造輕松健康的氛圍,牛奶色、卡其色等中性色彩比較和諧,容易被老年人接受。家具的形式、造型根據空間來界定尺度,要便于老年人使用。例如,環形沙發的扶手并沒有延伸到前面來,老年人坐著的時候轉身會非常方便。小空間等候區用的家具,采用座椅與座椅之間連著桌板的設計,這樣既節省了空間,又方便老年人放東西。
3.3.4 康復區
運動治療室是特地為康復訓練中的老年人設計的大廳式空間。在空間的布置與設計上,突破了以往對醫療機構的固有觀念,采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多種虛擬環境,使患者如同置身于日常的生活環境中,讓有慢性病及喪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在訓練時能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運動治療室的地面鋪裝木材,增添了溫暖的質感。立面多用玻璃裝飾,保證空間采光充足,讓空間和智能設備對患者的康復發揮協同作用。另外,在合適的位置放置花草不僅能美化周圍的環境,還能使人的心情平靜下來。
康復理療室主要是治療老年人慢性炎癥的地方,這種空間應該滿足私密性和舒適性的要求。墻面選擇隔音效果較好的材質,以減少外界干擾。理療床有加熱功能,能讓老年人更舒適地臥床接受健康護理。整個燈光照明不能太亮,暖黃色的燈光能起到助眠的效果。地面和墻面應保持干燥,及時通風,避免在采用物理療法的過程中產生異味[5]。頂棚上可用白云或星空等圖案裝飾,在墻面適當增加一些色彩,可讓老人的情緒更加放松。在老人漸漸入睡的時候,智能光照系統會自動調整光線。
4 結語
文章立足于智慧醫養的相關概念,說明了智慧醫養空間室內設計對養老的重要意義。科技的發展雖然為老年人看病提供了便利,但卻難以實現人文關懷,這就需要在探索醫養模式的過程中更加關注老年人的感知及需求并朝著更理想的方向發展。智慧醫養空間室內設計主要以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為導向,強調智慧化技術和室內空間的融合。希望未來的醫養機構能真正實現健康養老,解決現實的養老問題。
參考文獻:
[1] 孫夢媛.旅游城市“智慧醫養”空間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1.
[2] 趙娜,鄒學慧.智慧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存在的困境及其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21(5):141-143.
[3] 高橋儀平.日本無障礙設計[J].設計,2010(10):62-65.
[4] 郭志紅.智能化養老空間的設計探索[J].居業,2017(5):55-56.
[5] 羅瑞云.深圳國際康養中心的康復醫護區室內設計[D].南昌:南昌大學,2020.
作者簡介:葛蕾(1997—),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