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林
(山東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東青島 266000)
《雪山魂塑》是一部描寫紅軍長征革命題材的軍旅二胡作品,原名《雪山情懷》,它是由我國已故著名民族音樂作曲家劉文金先生創作的。作品于2006年4月完成初稿,2007年7月完成定稿演出版。這首作品是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而創作的單樂章二胡協奏曲,具有唯美的詩意感和宏偉的音畫質感。作品由《征途》《雪山》《戰友》《朝霞》四個段落組成。
劉文金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作曲家,在半個世紀里創作的民族器樂、聲樂類型的音樂作品達400首之多,對中國音樂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一位高產量但是卻十分注重樂曲質量的作曲家,每首作品都能感受到作曲家精心設計的音樂動機以及蘊含的獨特韻味,將精湛的作曲技法、深厚的民族音樂文化功底、豐富的生活閱歷積累和縝密精準的思維完美融為一體。他的作品具有十分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將傳統曲調完美地嵌入到現代的創作手法中,“洋為中用”,使作品風格接地氣的同時又不乏時代的氣息。他為二胡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長城隨想》《三門峽暢想曲》《豫北敘事曲》等。
劉文金先生雖然沒有經歷過戎馬歲月,但是他卻十分熱衷于軍隊題材作品的創作,有十分獨到的見解并且對于軍隊特色的創作風格有著精準的把握,所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軍旅題材作品如《長城隨想》和《雪山魂塑》均是題材重大、音樂情感深邃、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最為完美、堪稱劃時代的佳作,并且被廣泛演奏、傳習和研究。80年代創作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可謂是我國民族管弦樂創作走向成熟的一座里程碑。它通過不同側面抒發了人們登臨長城時所激發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感,并以飽經滄桑的長城為背景,縱覽神州大地千百年來的興衰歷程,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和博大蒼勁的英雄豪邁,堪稱當代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當之無愧里程碑式的二胡史詩巨作;而《雪山魂塑》又是一部集大成的精品力作,作曲家以其獨特的視角,將沉重的歷史事件塑造成了一部壯美絢麗的畫卷,以豐滿的樂思語匯把人們帶回到那段戰火連天的歲月。
1.樂曲結構




2.創作意圖
《雪山魂塑》由《征途》《雪山》《戰友》《朝霞》四個段落組成。全曲既描繪了長征途中風雪交加、艱苦卓絕的悲壯畫面,又表現了對戰友深情懷念、迎接勝利曙光的動人景象。整體布局合理,語匯構思巧妙,段落情緒層次分明,旋律音色唯美內在,樂句跌宕起伏,氣勢磅礴,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
第一段落《征途》:表情符號Grave Rubato,從情緒莊嚴、節奏較為自由的G大調開始,伴奏模仿鐘聲的連續向上增三度的雙附點模進猶如一篇史詩翻開了艱苦壯麗的第一頁。進板后,Adagio,連續的三連音織體推動著音樂情緒的穩步發展,由G大調慢慢轉入e小調的同時在下方不斷地進行離調的分解和弦突出情感的多樣化。形象而生動地刻畫出紅軍不畏艱難險阻、頑強斗爭過草地的生動場面,表明了當年中央在遵義會議提出進行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英明舉措。伴奏的尾聲進入了極其鮮明的小軍鼓鼓點式的十六分附點節奏,描繪了大部隊行軍的場面,預示著“紅軍不怕遠征難”——長征過草地的開始。
主奏聲部從弱拍進入并在下一小節的正拍上行跳進五度,雖是從弱拍進入但力度記號是“f”,這更加強調正拍音的穩定和力度感,堅定的、充滿自信的情緒便油然而生。到了14小節,原先的十六分附點節奏變成了前八分音符中間加八分休止后三十二分音符的節奏,再慢慢變成前十六后三十二的密集排列并且旋律連續上行,強弱方面慢慢漸強并且在每一個八分音符上都有重音記號使律動的發展更加急促,最后舒展開為八分音符,將緊張的氣氛拉開轉變成壯美輝煌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張弛有度的律動感一直貫穿在這一段落的始末,并且很好地描繪出紅軍在長征時的惡劣、緊張、不確定的場面,鮮明地刻畫出將士們英勇頑強的拼搏精神。而后伴奏聲部向上半音模進非常自然地轉到遠關系調E大調。在E大調的部分同樣是八分音符為主的歌唱性的旋律和十六分音符的急促的動機進行多次重復,鞏固之前形成的氣氛。隨后在轉回G大調的時候伴奏聲部渲染出了雪山途中狂風呼嘯、漫天飛雪的惡劣場面,同之前伴奏過門一樣非常自然地過渡回G大調。
從30小節到45小節,伴奏聲部回到了小軍鼓鼓點式的十六分附點節奏,二胡聲部則更多地同伴奏聲部進行協作,在強弱方面你強我弱、你弱我強,也有十分微妙的小漸強后接突弱的處理,在節奏方面前三十二后十六、前十六后三十二的節奏大量運用,同伴奏聲部前、后半拍的配合形成一種鱗次櫛比、層次鮮明的場面。(見譜例1-1)
譜例1-1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段落中的兩次由弱漸強的前三十二后十六的上行模進后面都接“f”的全強抖弓,與此同時伴奏聲部也在配合主奏聲部做同向柱式和弦級進,最后抖弓時拉開音域、變成分解和弦來共同形象地刻畫出雪山寒風刺骨、冰雪交加的惡劣場面。
在46小節至54小節這一部分,先是前三十二后十六的模進上行接三十二分音符快弓的模進下行,上行漸強下行漸弱,最后接漸弱的長弓。這一段是比較考驗二胡技術的一段,主要是減減七和弦模進下行的部分如果沒有耐心地練習和固定下來的指法,很容易就成為“應付”的一段,所以每次這里都是鑒別演奏好壞的一個重要的節點。在這一段伴奏的最后停在了G大調的屬九和弦。
中間的伴奏過渡轉到了d小調,使用了表現艱苦跋涉的十分沉重的節奏型和速度,將悲壯的情緒推向第二段落。
第二段落《雪山》:是整首作品中最核心的部分,這個段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華彩,在Rubato的部分二胡以自由的solo開始,八度大跳為一組的兩個音以大二度的方式上行模進,同時力度也是漸強然后到了全強“f”甚至“ff”力度的導和弦上,加劇了緊張和不協和感,然后在解決到主和弦時,伴奏聲部依然以不協和和弦托底,把這種不協和感托到了制高點,然后二胡突強弱“sfp”向下跨越了近乎兩個八度,將聽眾的情緒拽下來,在十分空虛的純八度和弦上收尾。
第二部分是慢板——“心聲”,“心聲”是一段節奏舒緩、旋律較為流暢的段落,速度標記為?=44,在中強“mf”的力度上進行;在第84小節是“寒風瑟瑟”的感情標識,用不算太密集的抖弓和漸強漸弱“< >”來描寫讓人發抖的入骨的陰風,其中還使用了小三度音程來加重這種徹骨的寒冷,反襯出戰士們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艱苦條件下心里的苦楚。
第三部分是小快板,在92小節屬音上的大三和弦出現后進入小快板段落,表情記號是堅定有力地,這一段有一個形象的場面,前十六后八的高八度重復,體現了戰士們前赴后繼、奮勇向前的場面,在十六分音符快板中也穿插著歌唱性的旋律表現了戰士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頑強的斗志。在151小節伴奏在級進上行后進入了“ff”力度的狂風驟雨一般的刻畫后二胡聲部雙音和伴奏交相呼應,描寫出紅軍將士同狂風驟雨的頑強拼搏和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隨后在伴奏如同撞鐘般的巨響中慢慢結束。
第三段落《戰友》:副標題是“夢中的情思”,二胡以江西山歌風格的旋律緩緩進入,與伴奏《十送紅軍》主題的復調旋律融為一體。(見譜例1-2)
譜例1-2

在夢中情思為主題的g小調旋律進入尾聲時伴奏緩緩爬升轉入了C大調,力度記號也爬升到了“ff”,預示著朝陽的升起,同時也預示著長征將要迎來勝利的曙光。
第四段落《朝霞》:整曲的形象在這一段落得到了最大的升華,伴奏聲部明亮輝煌的音符配合著二胡自由、悠揚、明亮的旋律和以激情的三連音和華彩式的躍動音型穿插其間。作曲家十分精妙地插入了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旋律,生動地描繪出戰士們到達陜北后看到漫山遍野怒放著的山丹丹花開景象時那種激動、喜極而泣的心情和振臂高呼革命勝利的動人場面。
尾聲部分是一段令人窒息的急板,二胡以高難度的快速跳把琶音和連續的級進上行把紅軍長征那種勢如破竹、堅不可摧的光輝形象塑造得淋漓盡致。
《雪山魂塑》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軍旅題材的二胡協奏曲,整首作品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不同于之前所有二胡作品的獨特魅力。我們知道,軍旅題材的二胡作品如:《戰馬奔騰》《長城隨想》《風雨思秋》《雪山魂塑》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傳神的軍旅風格和氣韻。
這些作品在諸多二胡作品中,以其獨有、鮮活的軍旅情懷和思想內涵,精美、準確、融合的中西作曲技法,充分展現了不同年代及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形象和軍人精神風貌。例如,軍旅著名二胡演奏家陳耀星老師70年代創作的《戰馬奔騰》,是在軍隊中極受廣大官兵歡迎的一部作品。樂曲激昂的旋律和鏗鏘有力的表達讓其成為強軍題材的典范作品。著名作曲家關乃忠創作的《風雨思秋》是辛亥百年獻給辛亥革命烈士秋瑾的二胡協奏曲,作品運用了古琴曲《廣陵散》的旋律來刻畫出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而劉文金老師創作的《雪山魂塑》更可謂“集眾家之所長”,具有一個劃時代的意義。
《雪山魂塑》的演奏難度頗高,卻不枯燥乏味。只要我們勤于用心,順著作品發展的脈絡去挖掘曲目中的深刻內涵,我們一定能夠從中感悟到中華民族的奮勇拼搏、昂揚向上的氣韻。如要想要取得成功駕馭作品的重要因素,我們在演奏時必須要抓住 “精、氣、神、情、韻”五大要點:
第一,它描寫的不僅是長征的征程,更表現將士們百折不撓、氣宇軒昂的軍魂和頑強進取、斗志昂揚、爭取勝利的英勇精神。
第二,要強調雄壯、宏大的威武氣勢,以奏出驚心動魄、蕩氣歸腸、扣人心弦的效果和不畏艱險、披荊斬棘的豪邁氣韻。
第三,演奏時要切身體會紅軍將士排除萬難、英勇善戰、奮進前進的神韻氣質,以滿腔熱情演繹中國軍人威武不屈、豪情壯志的思想內涵。
第四,雖然是馳騁戰場、勇猛堅強的英雄將士,但是同樣有著細膩、真摯、渴望團圓、思念家人的情感心聲和保家衛國的壯士情懷。
第五,陜北、江西等樂思語匯素材重新結構、重組,無論快板或是慢板段落的不同情緒轉換;強與弱力度變化的鮮明對比;速度布局的合理運用等要素,都呈現了獨特、濃郁的風格韻味,恰當準確地把演奏手法融匯在音樂表現力氣度和神韻的處理中。
基于上述探索和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1.《雪山魂塑》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軍旅題材優秀二胡協奏曲,作品回顧了那段光輝的歲月,它以宏偉的氣魄、壯觀的音畫場面,詮釋了紅軍長征那個特殊時期的歷史場景。該作品在二胡藝術事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2.在這首樂曲中它采用民族音調為素材,融匯中西創作技法,進行重新解構,在演奏手法、節奏、力度與速度等方面的處理十分考究,藝術表現力豐富,情感真摯、感人,呈現出鮮活生動的“魂塑”意象。從不同角度細膩刻畫長征征途的每一個細節,賦予了軍旅特色的雄渾和年代感及時代感,表達深刻,撼動心靈,在軍隊和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3.作品中大量高難度的快速演奏技法使二胡演奏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和拓展,為二胡作品的豐富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創作至今一直受到廣大專業音樂工作者和軍內外音樂愛好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