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木金 聚 寶
(內蒙古師范大學蒙古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00)
鐘無艷(又名鐘無鹽、鐘國母)題材文學作品源遠流長,不僅在中原地區影響廣泛,在少數民族中也廣為流傳。其中在滿族和蒙古族中的傳播最為普遍。據筆者調查,目前國內外各圖書館藏有大量體例和版本形制不一的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然而對于這些蒙譯本的信息,僅從幾篇相關論文的零星記述中得以獲知一二。李福清撰寫、田大畏譯的《中國章回小說與話本的蒙文譯本》一文簡要指出“最早譯為蒙文的小說,大概是蒙古讀書人以佛教(喇嘛)教義加以解釋的那些作品,如《鍾國母》和吳承恩《西游記》便是。”[1]烏云娜指出蒙古國策·達木丁蘇榮博物館所藏一部1868年的抄本《鐘國母》,是現存最早的有題識的本子。[2]除此之外,聚寶在《蒙古國所藏明清小說蒙譯本及其學術價值》中明確指出了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在蒙古國的庋藏數量以及庋藏地點。[3]上述三篇論文中,只是簡略提及了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數量以及庋藏情況,并未對其本身進行深入研究,目前其最基礎的文獻研究也未引起學界關注。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不僅數量可觀,種類亦豐富。因此,本文基于目前掌握的相關蒙漢文資料,試對內蒙古圖書館、內蒙古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略做探討。漢文版本梳理是掌握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流變,考訂其蒙譯本的前提。值得關注的是,陳雪冰對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14種傳本及部分曲本相關資料的系統梳理和考辨,為我們考索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底本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下面筆者結合文獻調查和前人研究成果,對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流變以及相關蒙譯本進行考述比勘,以期進一步推進漢族古代小說蒙譯本研究。
鐘無艷的故事最早見于西漢劉向的《新序》,后劉向在《列女傳》中再次提到無鹽丑女的故事。《新序》《列女傳》僅記載無鹽的樣貌、籍貫以及進諫宣王等事跡,其目的是欲借無鹽的故事向西漢成帝敲警鐘。直到元雜劇《鐘離春志勇定齊》的出現,鐘無艷的故事開始豐富起來,才有了齊公子桑園見無鹽、三次定信迎娶無鹽、解玉環、響蒲琴、敗三軍等情節。至明清時期,鐘無艷題材漢文文學作品更是得到了多元化的發展,出現了鼓詞、木魚書、小說等體裁的文本。
鼓詞一般指以鼓、板擊節說唱的曲藝藝術形式,這種說唱形式的歷史十分悠久。鼓詞的名稱起源于明代。清代以后,鼓詞演唱興盛。目前鐘無艷題材的鼓詞有兩種版本。一是清車王府藏曲本所收錄的《英烈春秋》(下文簡稱“車王府本”),另一個是清京都東二酉堂刊刻的木刻鼓詞《新刻國母鐘無鹽娘娘鼓詞全傳》(下文簡稱“東二酉堂本”)。
1.清車王府本
據筆者考究,清車王府本《英烈春秋》共有兩種,皆為寫本。一為全本,一為殘本。在車王府本版本信息方面學者各執其詞。蔣丹認為北京大學圖書館存藏的《英烈春秋》和首都圖書館所藏《英烈春秋》“其內容完全一樣,只有個別字略有不同”[4]33。因鈐有“平妖堂”印,故為馬廉舊藏。其個別文字差異,可能是謄錄過程中的疏忽而已。故首都圖書館所藏《英烈春秋》應抄自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英烈春秋》。[4]34對此陳雪冰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抄本的文句與制作規格,絕不能成為判斷兩件抄本在制作層面是否存在關聯的依據。因為同一制造商制作的所有抄本不必然為同一規格,而文句及規格相似的抄本亦不必然為同一制造商出品,不同制造商也可以制作出文句及規格類同的抄本,如果想證明北大本與首圖本在制作層面存在關聯,則需要找到更加確鑿的證據,但目前尚無此類證據出現”[5]。對于兩者的說法,筆者更傾向于后者。故下文將車王府本《英烈春秋》分全本與殘本兩部分進行介紹。
全本,今藏首都圖書館,索書號為(甲四)1293,共120冊(12函),規格25cm×12cm,半葉8行,說白部分,行24字左右,唱詞部分,行3列。此書于2000年由學苑出版社影印,收入《清車王府藏曲本》第36-38冊。
殘本,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據蔣丹介紹,此書為《英烈鼓詞》之第九十三部和第九十四部。正文8行24字,規格25.2cm×12.2cm,版框半頁20.5cm×9cm,無版框線,無頁碼,四針眼,上留白3.5cm,下留白1cm。每部分4段,以“話說”開始,每部57頁,蓋有“平妖堂”藏印[4]。
2.東二酉堂本
據蔣丹在《清京都東二酉堂刊〈英烈春秋〉鼓詞研究》中披露,東二酉堂《英烈春秋》,又名《新刻國母鐘無鹽娘娘鼓詞全傳》,出版年代不詳。共90部,現存77部,封面12.44cm×7.7cm,版框半頁,每葉8行24字,中縫上部有“英烈××部”,中部單黑魚尾,下部頁碼,四周單邊。[4]
木魚書是中國南方彈詞系統的曲種,又稱摸魚歌,流行于廣東地區。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興盛。鐘無艷題材木魚書《新刻鐘無艷娘娘》是木魚書作品中的鴻篇巨制之一。據筆者調查,此書尚有多種版本存世,現收藏于國內各圖書館。
據赴藏地調查,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藏有刻本木魚書《鐘無艷娘娘全本》,共12冊(2函)。此外首都圖書館也藏有此書的影印本和刻本共三種,第一種是索書號為丁2662的影印本,共16冊(4函);第二種是索書號為丁7952的刻本,共20冊(4函)。這兩本書收錄了木魚書《鐘無艷娘娘全本》的全本。還有一個索書號為庚1056的刻本收錄了木魚書《鐘無艷娘娘全本》的第一集和第四集,共10冊(2函)。此書前五集各10卷,第六集為14卷,共64卷。第一集封面書名為《新刻鐘無艷娘娘全本》,后五集分別按集數命名,如,《二集鐘無艷娘娘全本》《三集鐘無艷娘娘全本》,以此類推。封面右下角標有“壁經堂刊刻,守拙主人訂”字樣,此書半葉11行,唱詞部分,行4列,說白部分低一格,行25-27字不等。
鐘無艷題材故事也以小說和戲曲形式流傳,但相較于其他文本形式,其故事情節較少,或可說僅僅是其中一部分。涉及的小說有余邵魚的《列國志傳》、馮夢龍的《新列國志》和《古今列女傳演義》。戲曲文本有《湘江會》《中秋會》等。筆者從首都圖書館發現一本索書號為(甲四)1312的《英烈春秋:戲詞》,共10冊(一函),可能是另外一部鐘無艷題材的戲曲文本。
除此之外,清代及民國時期有大量的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出現。據初步調查,國內各圖書館存有幾十種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具體說,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藏有2種抄本共2冊;內蒙古圖書館藏有9種抄本共110冊;內蒙古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有1種抄本共3冊;內蒙古大學圖書館藏有3種抄本共94冊;呼和浩特圖書館藏有1種抄本共10冊。據聚寶介紹,蒙古國烏蘭巴托各圖書館也藏有數量可觀的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其《蒙古國所藏明清小說蒙譯本及其學術價值》一文詳細介紹了蒙古國所藏譯本的具體情況。原文稱“國立圖書館藏有經卷式抄本三卷,冊葉式抄本121冊,規格和裝幀形制不一。策·達木丁蘇倫博物館還藏有名為《齊國皇后鍾無艷傳》的蒙譯本26冊,均為冊葉式線裝抄本,這些譯本入錄于《策·達木丁蘇倫博物館所藏蒙古文書目》之第315-350條。據該抄本首葉題識,譯本所依底本為滿文《鍾無艷》”[3]147。由此可以看出,翻譯傳播是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在蒙古族中傳播的主要途徑。下文首先選取筆者目前獲讀的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中的內容較為豐富、篇幅最大的內蒙古圖書館所藏《英烈春秋》蒙譯本進行初步考察。
內蒙古圖書館藏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古文譯本,凡40冊,實存40冊。封面署滿蒙混寫書名“ying lie cUn ciU bicig”,漢譯為“英烈春秋”。為論述便利,下文將此本簡稱《英烈春秋》蒙譯本。此書館藏檢索號為2441-50/2451-60/2461-70/2471-80,冊頁式線裝手抄本,黃色棉紙,書高23cm,寬23.5cm。每冊首頁有回目列表,無序、跋、題記信息。內文無頁碼,每半葉12-14行不等,每行字數9-14字不等。共196回,每冊3-6回不等。書中人名、地名、官號等均用滿文書寫。作者、譯者不詳。據末頁時間落款,此書抄于民國15年(1926年)4月17日。文章每冊末頁署謄錄時間,并鈐有內蒙古圖書館藏印。
《英烈春秋》蒙譯本的主要故事情節為:春秋時代,玉帝六女牡丹仙子下凡,托生無鹽丑女鐘離春,被齊宣王封為無鹽娘娘。無鹽娘娘文武雙全,保衛齊國,和睦燕、趙,威懾秦、楚,打敗韓、魯、晉、宋諸國,功成之后返回天庭。
下面為闡明《英烈春秋》蒙譯本的所依底本,持其與鐘無艷題材漢文文學作品進行比對。首先,《英烈春秋》蒙譯本之書名、體例與木魚書《新刻鐘無艷娘娘》有明顯差異,故不與木魚書進行比對。其次,目前掌握的《中秋會》《湘江會》《鐘離春志勇定齊》《英烈春秋:戲詞》等曲本的體例和內容等與《英烈春秋》蒙譯本亦存有明顯差異,因此亦不與這些鐘無艷題材戲曲文本進行比對。從《英烈春秋》蒙譯本的書名、體例、內容來看,其與鐘無艷題材鼓詞最為接近,故將《英烈春秋》蒙譯本的底本范圍限定于漢文鼓詞《英烈春秋》范圍內。如上文所述,鼓詞《英烈春秋》目前存有兩種版本,即清車王府本和東二酉堂本。筆者持《英烈春秋》蒙譯本與東二酉堂本①、清車王府本進行詳細對勘,發現《英烈春秋》蒙譯本譯自東二酉堂本的可能性最大。具體依據如下。
首先,從文章體例上看,《英烈春秋》蒙譯本與清車王府本明顯不同,而與東二酉堂本極其相似。清車王府本分章回,但無章回目錄,東二酉堂本既分章回又有章回目錄。《英烈春秋》蒙譯本分章回,并有章回目錄。清車王府本無開篇語,亦無章回結束的套語,東二酉堂本既有開篇語,又有章回結束的套語,每回回末有回末套語“未知如何,下回分解”。《英烈春秋》蒙譯本每回回前有開篇語,每回回末亦有回末套語“......bolqu-Gi qoitu bUlUg-tUr Uje”,漢譯為“請聽下回分解”,與東二酉堂本的體例完全相同。
其次,從正文內容的對應關系上看,《英烈春秋》蒙譯本與東二酉堂本的對應密度明顯高于與清車王府本的對應密度。茲選取能夠說明問題的三例,以表格形式展示如下。

《英烈春秋》蒙譯本與清車王府本和東二酉堂本對照表
上表中的第1個例子是宣王誤闖桑園后向鐘無艷解釋因何來到桑園時的情景描述。清車王府本中并未提及宣王遇見鐘無艷的確切時間,而東二酉堂本明確提出宣王與鐘無艷偶遇的時間為午時三刻,《英烈春秋》蒙譯本的對應譯文中亦有宣王偶遇鐘無艷的確切時間,且時間正好是午時三刻。
第2個例子是對宣王和國母成仙歸天情節的敘述。清車王府本中所敘情節順序為太白金星已經來了之后齊宣王才向后人交代后事,然后才歸天成仙。東二酉堂本所敘情節順序為太白金星是齊宣王向后人交代后事以后才過來帶國母和宣王升天。《英烈春秋》蒙譯本所敘情節順序跟東二酉堂本相同。
第3個例子是鐘無艷給宣王回禮時對所贈禮物的一段描寫。清車王府本中描寫的包裹禮物的紙為十二層,而東二酉堂本中描寫的紙為一二十層,《英烈春秋》蒙譯本描寫的紙為“qorin dabqur”,漢譯為“二十層”,相較而言,更接近于東二酉堂本。
除上述對應內容外,還可以發現諸多類似的實例,囿于篇幅限制,故不再過多舉例。從文章體例、正文內容的對應密度上分析,《英烈春秋》蒙譯本譯自東二酉堂本的可能明顯大于清車王府本。故筆者認為《英烈春秋》蒙譯本譯自東二酉堂本的可能性較大。
通過以上對比和分析,已基本確定《英烈春秋》蒙譯本譯自漢文鼓詞《英烈春秋》之東二酉堂本。然而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回答,那就是《英烈春秋》蒙譯本與其他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之間的關系問題。如上文所述,國內外圖書館藏有多種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目前筆者采集到的除《英烈春秋》蒙譯本,還有兩種。一是內蒙古圖書館所藏另一種書名為“JUng Ci YUan-U bicig”,漢譯為《鐘齊員傳》的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二是內蒙古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書名為“doloGan ulus-un bicig”,漢譯為《七國志傳》的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下文持《英烈春秋》蒙譯本與此兩種譯本進行比對,試探三者之間的關系。
通過詳細比對發現,雖然從體例和整體內容上可判斷三者均譯自漢文鼓詞《英烈春秋》,但正文內容方面仍存有較明顯的差異。茲撮舉3例自譯為漢語,分析如下:
例1:鐘無艷殺死張妃后,與宣王間的對話。
《英烈春秋》蒙譯本對這一情節的描寫如下:
宣王哭道:“愛妃,我讓你別去,你不聽非得去送死,我還想跟你永結同心,誰知你這么快死了!”宣王正傷心時國母來到大殿跪拜道:“臣妾把王的愛妃給殺了,前來問罪。”宣王見到國母更加生氣地說道:“殺了你這丑婦,亦難解心頭之恨,趙妃何罪之有,你為何致她死地?”
《鐘齊員傳》對這一情節的描繪如下:
宣王一聽直接暈了過去,晏英扶起過了一陣。宣王想到趙妃的死心中不由地哭泣,正當這時鐘國母前來問罪,宣王看到鐘國母更加來氣。
《七國志傳》對這一情節的描述如下:
宣王一聽,暈了過去。晏英急忙過去攙扶,過了好一陣才醒過來,宣王兩眼含淚言:“愛妃,我讓你別去你不聽我的非得去,現在倒好沒跟你做兩天夫妻你就喪命了,早知你這么快喪命當初還不如換三個月的俸祿,如今你讓我怎么茍活?”正當宣王抱頭痛哭時,鐘國母來到大殿跪下言:“臣妾把王的愛妃給摔死了前來問罪。”宣王見到國母咬牙切齒大聲喝道:“挨千刀的丑婦,趙妃跟你無冤無仇,你為何要摔死她,人心是長在胸腔里的,你的心比你本身都大!”
上述例子是國母摔死欲用毒酒害自己的張妃后,描寫宣王態度的一段文字。例子中《七國志傳》相較于另外兩本多出了宣王為當初不換俸祿而后悔的心情和斥責鐘無艷膽大妄為的一段語言描寫。此段多出的描寫不僅讓《七國志傳》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為突出,也更加凸顯出齊宣王的昏庸以及貪財好色。
例2:晏英為國母求情時的對話。
《英烈春秋》蒙譯本對這一情節的描寫如下:
宣王心里難免有些害怕,但想起趙妃的美就越發來氣地說:“你要為此事求情連你一起殺!”晏英心想:“我如若怕死絕非忠臣,若國母遇難往后的災難誰來解決呢?”說完哭道:“王上不能只顧眼前,要顧及往后的災難。”
《鐘齊員傳》對這一情節的描繪如下:
宣王一聽,心里難免有些害怕,但想起趙妃的美,更加生氣地說:“你快快請起,別再說求情的話了,不然連你一塊兒殺!”晏英哭著奏道:“王上要瞻前顧后,望三思。”
《七國志傳》對這一情節的描述如下:
宣王一聽,心中難免有些害怕,但想起趙妃美麗柔滑的臉龐和使人心軟的話語,更加來氣地喊道:“你要是再為她求情我連你一塊兒處死,你還不快快起來?”晏英心想:“這昏君一心想要處死國母,臣要是怕死,會把國母置于危險中。”晏英哭著爬著跪到宣王的龍椅前言:“大王不能只顧眼前事,要顧長久之事,望三思。”
上引例子中《七國志傳》相較于另外兩本多出了對于趙妃的人物描寫和晏英的動作描寫。此段描寫不僅能使《七國志傳》內容豐滿,也能凸顯出晏英的忠和宣王的昏。
例3:宣王張妃欲用火加害鐘無艷時的一段描寫。
《英烈春秋》蒙譯本對這一情節的描寫如下:
城墻有一丈,右面的墻較矮也有墻檐。宣王言:“辦法雖好,但沒有梯子是上不去的,現在該怎么辦呢?你踩在我的肩上去把火把扔進去。”張妃說:“辦法雖好,但我哪兒敢踩在您的肩上?”宣王說道:“我倆把丑婦燒死就可以。”張妃正爬上肩膀時,國母早已知情,念完經把一個大蟲子放在城墻上。張妃正爬上城墻時,怎知那蟲子咬了張妃一下,張妃大叫一聲,狠狠地摔倒在地。
《鐘齊員傳》對這一情節的描繪如下:
城墻有一丈高,張貴妃言:“城墻這么高,怎么爬上去放火呢?”宣王言:“我蹲著,你爬上去抓住城墻把火把扔進去。”張妃說:“若我爬上您的肩膀,您的頭不落在我襠下了嗎?”宣王說到:“我倆是為了殺丑婦而來,所以我不怪罪你。”張妃謝完圣恩正要爬上去時,鐘國母早已知情,念經放了個東西在城墻上。張妃兩手緊緊抓著宣王的頭,小腳踩在王上的肩膀,宣王忍痛緩緩站起,怎知張妃大叫一聲“好燙!”就狠狠地摔倒在地。
《七國志傳》對這一情節的描述如下:
墻高有七八尺,宣王言:“辦法是個好辦法,但城墻這么高沒有梯子怎么爬上去呢?想踩著愛妃的肩,無奈愛妃的腳太小站不起來,該如何是好,要么我蹲著,愛妃踩著我的肩把這火把扔進去。”張妃云:“辦法雖好,但我怎么敢踩在王的肩上呢?如果我踩在您的肩上,王的頭不落在我的襠下了嗎?”宣王言:“我倆為殺丑婦而來,所以我不怪罪愛妃。”講完蹲下身,張妃謝完圣恩正爬上去的時候,國母事先感知,忍無可忍地罵道:“被色沖昏頭腦的昏君,你乃一國之君,為滿足一時之需,讓一個豬狗不如的女人騎在了頭上!”說完,嘴里念了念經讓一個東西爬上了墻。這時張妃言:“王上您好好蹲著別動,你稍微動一下我就掉下去了。”宣王說:“愛妃你盡管爬,別的事交給我。”張妃兩手緊緊抓著宣王的頭,小腳踩在王上的肩膀,宣王忍痛緩緩站起,怎知張妃大叫一聲“好燙!”就狠狠地摔倒在地。
上述例子表明,三種譯本中《七國志傳》的細節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相較其他兩本較為豐富。《七國志傳》中的描寫能烘托出當時的氣氛,更能體現人物的性格。
綜觀上舉實例,就三種文本的關系上可知,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三種蒙譯本在內容方面大抵一致;相較于《英烈春秋》蒙譯本和《鐘齊員傳》,《七國志傳》在內容上較為豐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首先,在動作描寫方面,《七國志傳》比《英烈春秋》蒙譯本和《鐘齊員傳》相對更為詳細。如,第二個例子《七國志傳》在刻畫晏英時,描寫到他不怕死地哭著徑直跪著爬到王上面前為國母求情,此段描寫中哭著、爬著、跪著都能體現出晏英是憂勞國事的忠臣。再如,第三例中宣王為了讓張妃燒死國母,讓她踩在肩上翻墻時一動不動地忍痛的情景描寫,此段描寫中體現了宣王的極度昏庸。
其次,在人物語言、心理描寫方面,《七國志傳》比《英烈春秋》蒙譯本和《鐘齊員傳》相對更為豐滿。如,上述第一個例子中,《七國志傳》多出了宣王辱罵鐘國母的情節,宣王說道:“挨千刀的丑婦,趙妃跟你無冤無仇,你為何要摔死她,人心是長在胸腔里的,你的心比你本身都大!”從此段語言描寫中能看出鐘國母從不畏懼權威,亦能看出宣王的昏庸。再如,上述第一個例子中,《七國志傳》多出了宣王認為“當初知道趙妃這樣死去還不如換些銀兩”這一心理描寫,從這里能看出宣王既好色又貪財。是類例子尚有諸多,茲不一一贅述。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七國志傳》譯者通過語言和心理描寫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功底。
總之,在三種譯本的關系方面,《英烈春秋》蒙譯本、《七國志傳》《鐘齊員傳》在內容方面是一致的,但三種譯本在敘事細節方面有些許不一。筆者認為,此三種譯本的關系或許存在兩種可能:其一,三種譯本是一個譯作的不同傳抄本,在傳抄過程中發生了些許改編或刪改情況;其二,三種譯本可能是同一部作品的三種不同譯本。
本文從眾多蒙譯本中選取內蒙古圖書館所藏鐘無艷題材蒙譯本《英烈春秋》進行了初步考述,另外又對其與目前所掌握的其他兩種蒙譯本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比勘。發現鐘無艷題材蒙譯本《英烈春秋》的底本為清京都東二堂刊本《英烈春秋》可能性較大。此外在筆者所掌握的譯本中,雖然三者在內容上大體一致,但是《七國志傳》不論是在故事情節,抑或是在細節等方面都比《英烈春秋》蒙譯本和《鐘齊員傳》豐富。三者屬同一鼓詞的不同譯本,還是同一種鼓詞譯本的不同謄錄本,這一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考。
國內外今存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文獻整理是一項涉及文獻繁多,任務繁重的工作。由于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漢文故事系統較為復雜,版本豐繁,蒙譯本收藏分散而查閱難度較大等原因,今存鐘無艷題材漢文文學作品蒙譯本研究幾乎處于空白階段。若想對其進行系統整理,既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又要對國內外文獻進行田野調查進行分類、分析、篩選、考證。筆者基于近兩年對鐘無艷題材文學作品蒙譯本文獻資料的調查,對其大體情況有了一定的認識,故嘗試進行基本的文獻整理工作。
明清小說蒙譯本研究由于語言、文化、田野調查等條件的限制,文獻整理、翻譯研究相對薄弱。但這亦說明此項研究尚存較大拓展空間,需要相關學者共同努力,深入開展相關研究,并以此為文獻基礎,進一步展開古典小說民族語文譯本的學術研究。推進漢族古代小說蒙譯本研究將為中國古典小說譯介研究打開新的視野。
注 釋:
①直到此文發表,筆者還未查閱到鼓詞《英烈春秋》東二酉堂刊本全文文獻。本文引用的東二酉堂刊本相關內容及信息均轉引自蔣丹2013年的碩士學位論文《清京都東二酉堂刊〈英烈春秋〉鼓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