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朝四書重譯三厘定之解讀與探源*

2022-11-21 03:22:13孫海琳
民族翻譯 2022年2期
關鍵詞:意義

⊙ 孫海琳 蘇 艷

(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9;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四部儒家經典,古代少數民族政權將其翻譯成本民族語言,方便本族人理解和吸收漢族先進文化。滿人入關之后,清政府就開始將漢文典籍翻譯成滿文,“順、康、雍、乾四朝官方刊印的漢籍滿文譯本,計有五十三種”[1]。四書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文典籍滿譯和蒙譯的重點。最早的滿文四書譯本是康熙十六年的內府刻本《日講四書解義》[2]66乾隆年間重譯四書,重譯本對原稿進行了多處修改[3],乾隆皇帝提出了三個“厘定”(本文簡稱為“三厘定”),要求重譯要從三個視角重加厘定,最終使譯文達到信達雅的高度[4]。目前的研究限于四書滿文譯本的考證和重譯本的翻譯特點分析,對于三厘定還沒有專門的研究。本文首先在清朝的文化背景下,解讀其含義,然后追溯其文章學的源流,最后討論三厘定在傳統譯論史上的地位。

一、清朝乾隆年間的文化政策

清政府是滿族政權,蒙古族是其天然同盟,滿族宗室親貴和各級官員多為滿蒙旗人,這就需要用滿蒙文撰寫朝廷文書,而漢人官員不通滿蒙語言,因此清朝的公文經常有滿蒙漢三種文字。漢文的公文要譯成滿蒙文,滿蒙文的公文也要譯成漢文。除了政府公文,漢文典籍也是官方翻譯的主要內容,幫助初入中原的滿蒙旗人了解并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乾隆年間發生了“阿岱不曉德通之清文”事件,乾隆皇帝發諭旨給貢院、各省學政、翻書房和理藩院,論述了乾隆朝“崇雅黜華”的文化政策。“緣翻譯人員,未能諳習蒙古語,就虛文實字,敷衍成篇,遂致不相吻合。又如從前德通所翻清文,阿岱閱之,往往不能盡曉。夫阿岱素精國語,無不備知。其所以不曉德通之清文者,非阿岱不通清語,乃由德通拘泥漢字文義,牽綴為文,于國語神理,全未體會,是歧清語與清文而二之,無怪其相背也。……曩者魏晉六朝,習尚浮靡,斯文極敝。韓愈出而起衰八代,約六經之旨以成,文人見之轉以為怪。……昔韓愈尚思回狂瀾于既倒,矧有移風易俗之責者乎。文以明道,宜以清真雅正為宗。……庶幾共知謹凜,文化蒸蒸日上,以副朕崇雅黜華之至意。其翻譯清文蒙古文,亦當實力講求,勿仍陋習。”[5]卷1088

乾隆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特別是文化上,他本人掌握多種民族語言,對翻譯多有議論。在這篇諭旨中,乾隆皇帝表達了他的文章學思想,推出他最推崇的韓愈,贊賞其掃除了六朝駢儷華糜的文風,大力提倡文以明道,清朝“崇雅黜華”的文化政策正是韓愈文章學思想的體現。在乾隆皇帝看來,翻譯與寫文章一脈相承,要徹底明了原文和譯文的意思,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語言形式,進而敷衍成篇。從順治朝開始,清朝一直遵循尊孔尚儒的政策,反映在文風上,就是要強調“雅”。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各朝都推崇雅正的文風,乾隆朝更是繼承了康雍時期的思想,主張清真雅正,崇雅黜華。[6]什么是“雅”呢?《康熙字典》“雅”字條有:《玉篇》:“正也。”《爾雅疏》:“雅,正也。”《論語》:“子所雅言。”《注》:“孔曰:‘雅言,正言也。’”《玉篇》:“素也”。[7]《說文》雅之訓亦云素也,正也。[8]從這些解釋來看,“雅”有兩個基本的意思,就是“正”和“素”。對于乾隆朝的清政府,“正”是指儒家傳統的程朱理學,“素”是以韓愈為代表的清真樸實的文學傳統。對翻譯而言,譯文要以韓愈的文風為榜樣,文以明道,語言樸素純正,脫離浮靡的陋習。

二、三厘定的內涵解讀

三厘定出自乾隆皇帝所作的《御制翻譯四書》序言。四書在康熙朝翻譯之后,乾隆朝重譯為《御制翻譯四書》。乾隆二十年重譯完成后,乾隆皇帝在序言中對重譯的過程略加敘述,其中有“國朝肇立文書,六經史籍,次第翻譯,四子之書首先刊布傳習。朕于御極之初,命大學士鄂爾泰重加厘定,凡其文義之異同,意旨之淺深,語氣之輕重,稍有未協者,皆令更正之。然抑揚虛實之間,其別甚微,茍不能按節揣稱,求合于毫芒,而盡祛其疑似,于人心終有未謙然者,幾暇玩索,覆檢舊編,則文義意旨語氣之未能吻合者,仍不免焉,乃親指授翻譯諸臣,參考尋繹,單詞只字,昭晰周到,無毫發遺憾而后已。”[9]131乾隆皇帝命令鄂爾泰以“單詞只字”為翻譯單位,在文義、意旨和語氣三個方面對舊譯重加厘定,即譯文的文義與原文是異還是同,意旨的深淺是否得當,語氣的輕重是否與原文一致。然而乾隆皇帝重新檢查之后,發現三個方面仍有無法“吻合”之處,他要求譯者竭盡全力,不留遺憾。這其中包含三層意思:(1)譯文要在文義、意旨和語氣三個方面進行厘定;(2)厘定的標準是原文和譯文的吻合度;(3)無法吻合之處,只求盡可能仔細周到,不留有遺憾。這三層意思的中心是文義、意旨和語氣的三厘定,對于這三個詞,序言的語句簡短,沒有過多的解釋。既然這三個詞由乾隆皇帝提出,他在別處對這三個詞的使用當能旁釋其含義。《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簡稱乾隆朝《清實錄》)記載了乾隆皇帝大量的諭旨,這三個詞在這些諭旨中常有出現,我們借此來探討三厘定在當時的內涵。

(一)文義之異同

乾隆皇帝對于文義的要求是“文義之異同”,“文義”也時常出現在其他諭旨之中,具有兩種含義:一、文章的意義,如,“前因磨勘順天等省鄉試卷,見其中詞句紕繆,不一而足,甚至不成文義。”[5]卷602“諭,昨覆試己酉科順天鄉試中式舉人……竟至文義荒謬,詩句不通。”[5]卷1347在這兩個例子中,在提到“文義”的同時,又提到“詞句”和“詩句”,此處的“文義”僅指意義。二、“文”指文辭,“義”指意義,如,“嗣后鄉會典試諸臣,務擇清真雅正、文義兼優之作。”[5]卷621“諭,昨覆試新進士,文義均屬清順。”[5]卷1326這兩句提到“文義兼優”和“文義均屬清順”,這里有“兼優”“均屬”,文義應當是指文章的文辭和意義,行文語言要清順,意義要清雅。

通過上述考證,我們知道“文義”既可以單指意義,也可以是言辭和意義兩個方面。在翻譯中,無法做到原文與譯文在語言形式上相同,只能在意義上盡可能對等。在“文義之異同”中,文和義放在一句話中,沒有“均”“兼”等類似的詞來表示兩件事,而且對“文義”的要求只有“異同”這一個詞,可見“文義之異同”中的文義是指原文和譯文的意義,也就是翻譯時要看原文和譯文兩種語言的表層意義是否一致。

(二)意旨之深淺

“意旨之深淺”中的意旨是指意圖或者寓意,如“佐朕辦理天下事務,永底平康之治。若因此諭,又復錯會意旨,以嚴刻苛細相尚,則識見更為庸劣,其咎不可逭矣。”[5]卷14“恐督撫等,揣摩意旨,又謂朕有意從嚴,不敢各抒所見。”[5]卷1116在這兩個例句中,“意旨”都是指皇帝發布命令時沒有明說的深層寓意。四書的寫作時間距離清朝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記載的事件和言語有當時的背景和寓意,后人往往無法從字面的意義一目了然。因此,不能只看原文表面的意義,還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還原和解讀其言外之意,乾隆皇帝意識到原文和譯文的“意旨”要做到“深淺”上的吻合。

以“蠻夷”的翻譯為例,康熙年間進講四書時,皆按漢字讀音譯成滿文,乾隆年間改譯四書時,避諱使用“夷狄”字樣的音譯,而代以“藩部”或“外藩”等字樣的意譯。[4]雖然文義不完全相同,但是從中華一統的角度看,避諱了夷狄所可能包含的言外寓意。這樣的譯文在文義上是異的,但在意旨上是深的,雖然并非完全吻合的對等譯文,但是符合乾隆皇帝的要求。對于原文言外之意的關注大概與乾隆皇帝的身份有關,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他既要關注四書的文義是否得到忠實再現,也要關注原文的言外之意是否有對少數民族的歧視。

(三)語氣之輕重

“文義”和“意旨”的吻合是指譯文的表面意義和深層意義要與原文一致,而“語氣”在乾隆皇帝的諭旨中出現在以下兩種情況中,即滿蒙官員人名的音譯和普通詞句的翻譯。乾隆皇帝對滿蒙官員漢譯人名的語氣多次提出要求,比如,“諭:從前朕曾降旨,滿洲人等,不許照依漢人取名。今吏部帶領引見知縣甘珠爾,身系蒙古,名亦蒙古話,只應按滿洲語氣寫漢字,乃希圖成話,穿鑿取甘露珠之意,寫以甘珠露,甚屬悖謬。著將甘珠露漢字之名改寫,并交吏兵二部,所有滿洲蒙古官員之名,于寫漢字時,只按滿洲字語氣寫,毋得似此混取漢字之義,希圖成話,反致將滿洲蒙古話所取之名廢壞。”[5]卷475“又諭:今日健銳營帶領引見人員內,所奏本身名字,清語生疏,音韻錯謬,成何事體。清語乃我朝根本,自應以滿洲正韻為主。……若有音近漢人語氣者,竟不訓飭乎?”[5]卷1096“諭曰:新授錦州副都統博厚之名,系漢文語氣,著改名積拉敏。”[5]卷1368

乾隆皇帝以蒙古人名“甘珠爾”穿鑿譯為“甘珠露”為例,告知滿蒙官員,無論是蒙古人還是滿人,都要依據滿洲正韻用滿洲語氣音譯自己的名字,發音不相符的漢字概不能選,“甘珠露”在漢文中可以理解為甘甜的露珠,意象美好,卻是漢文語氣,而“甘珠爾”則是滿蒙語氣,依照漢文語氣不利于滿蒙語言的發展,類似的情況還有“博厚”改為“積拉敏”。同時,對語氣的要求也體現了“崇雅黜華”的文化政策,也就是譯文要樸實準確,去除浮華和修飾。滿人要順應漢人居多的局面,將滿文姓名譯為漢文,方便交流,但也要保留滿人的根本,哪怕是音譯為漢文的滿文,也要保留滿文的味道,從而提醒滿人不忘根本。

除了人名的音譯,其他詞匯的翻譯也要符合滿文語氣。乾隆皇帝以“風俗”的翻譯為例,對應于滿文有兩個詞“安科禮”和“格掄尼塔親”,前者是指久行不易的,后者是隨時成習的,《清文鑒》寫為“安科禮”,所以滿洲教習的試卷中也都譯為“安科禮”,乾隆皇帝認為應該譯為“格掄尼塔親”。由此乾隆皇帝再次提到“阿岱不曉德通之清文”事件,“從前德通所翻清語內,阿岱所不曉者甚多。阿岱善于清語,何至不曉?究系德通固執漢文,拘泥成語,不能會意,以致翻成漢文語氣,阿岱始不能明晰。曾經降旨,以翻清必順滿文會意,方可令人易曉。若舍滿文語氣,因循漢文翻譯,則竟至失卻滿文本義。著將此再通行各處,嗣后一切翻清,必遵朕屢次訓旨,遵照滿文本義翻譯,斷不可拘泥漢文。”[5]卷1292素精滿文的阿岱看不懂德通的滿文譯文,不是因為阿岱的滿文水平不夠,而是因為德通拘泥于漢文原文的形式和意義,沒有體會到滿文的“神理”,寫出的譯文都是漢文語氣,這是乾隆皇帝所批評的。

對于語氣,清人魏象乾在《繙清說》中曾提出“間有增減、顛倒與取意者,豈無故而然歟?蓋增者,以漢文之本有含蓄也,非增之,其意不達;減者,以漢文之本有重復也,非減之,其辭不練。若夫顛倒與取意也,非顛倒則捍格不通,非取意則語氣不解。此以清文之體,有不得不然者,然后從而變之,豈恃此以見長哉?”[10]66此文所說“語氣”是指字對字翻譯所帶來的譯文語言的連貫問題,也就是將原文的意義翻譯出來才能令譯文通暢可讀。《繙清說》出現在乾隆五年,我們無法判斷首先提出語氣者是誰,但是可以看出,對于語氣的關注已經上至統治者,下至清政府的普通譯員。區別在于,作為普通譯員的魏象乾沒有提到翻譯中的語氣對滿語和滿文化的影響。

總的來說,三厘定是指翻譯中言內之意的異同、言外之意的深淺和語言風格的輕重,其含義在于,在保證原文和譯文意義吻合的基礎上,保持譯文語言的風格。具體來看,文義之異同涉及原文和譯文表層的言內之意,意旨之深淺關注原文和譯文深層的言外之意,語氣關注的是譯文所代表的民族語言色彩,三者的結合以意義為中心,最終的要求是三者的吻合,沒有修飾語句的要求,求真求實,這也體現了清政府樸素雅正的文化政策。

三、三厘定的思想溯源

羅新璋認為,作為古代文論和傳統美學的一股支流,傳統譯論植根于傳統文論。[11]文論多關注文學作品,而文章學關注各種體裁文章的寫作,文學作品是其中一種。廣義的文章指的是一切的文字形式,狹義的文章則指的是那些非文藝性或文藝性不強的常用文體[12]。翻譯既有文學作品,但更多的是非文學作品。三厘定的主要概念文義、意旨和語氣來源于文章學,將文章學思想運用到翻譯中,對譯論有了新的發展。

(一)以意為主

傳統文章學有“文以意為主”“以氣為主”“以理為主”“以神志為主”等說法。[13]三厘定的前兩條分別講述文義和意旨,都是圍繞意義,三條都沒有涉及文辭如何修飾。“古人寫文章,在秦以前,基本上是遵循著‘達意而已’的原則。文章一般寫得都很質樸、簡練,不崇尚詞藻的雕飾,保持著一種古樸的優良文風”[12]49,漢賦出現后,文風漸漸趨向浮華,此后王充、范曄、杜牧、韓愈、王若虛等人都強調文以立意為主,注重文以載道,反對浮華。清朝建立之后,清朝統治者要求寫文章要清真雅正,極力避免漢文浮華的表現方式。三厘定中,意義占了前兩條,體現了在翻譯中“文以意為主”,文辭要服務于意義,這與清朝所倡導的崇雅黜華的文章學思想分不開。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從而讓不懂這種語言的讀者能夠讀懂原文的意思,因此意義是否吻合是最重要的。

(二)意分內外

乾隆皇帝將意義分為“文義”和“意旨”,分別用“異同”和“深淺”來描述,“文義之異同”要求譯者關注原文和譯文意義的異同,四書成書時代久遠,清朝乾隆年間的人們理解起來必然有差異,在翻譯的時候要關注這些異同,力求“吻合”。這種異同的說法也出現在古代文章學理論中,劉勰在《文心雕龍·序志》中有“同之于異,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務折中”,在總論歷代文章時,與前人說的或同或異,“不必介意這些說法是古人的還是今人的,只是分析文章的結構組織,力求恰當。”[14]457四書到了清朝,也已經是年代久遠的古書了,乾隆皇帝意識到古今理解之異同,力求滿文譯文在意義上與原文吻合。

除了言內之意的異同,言外之意也是乾隆皇帝所關注的。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從先秦時期就出現了“言盡意”和“言不盡意”的言意之辨,還有意在言外、言近旨遠、得意忘言等說法。言意問題也一直是古代文章學爭論不休的話題。《文賦》有“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15]535,《文心雕龍·序志》有“言不盡意,圣人所難”[14]457,《詩品》有云“文已盡而意有馀,興也”[15]703,乾隆皇帝所用的“文義”和“意旨”與鐘嶸所說的“文”和“意”正相對應。清末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淺,寄厚于輕,寄勁于婉,寄直于曲,寄實于虛,寄正于余,皆是。”[16]意義可以分為言內之意和言外之意,可以將言外之意寄于言內,深層意旨深藏于表層文義。劉熙載在此處還提到了“寄深于淺”,與乾隆皇帝所說的“意旨之深淺”一樣,都用深淺來形容深厚的言外之意寄托于淺層文義。翻譯當中不僅要力求辨別言內之意的古今異同,還要認識到言外之意在譯文中的深淺,二者都要做到恰當吻合。

三厘定首先將意義放在翻譯的首位,然后區分了文義和意旨,“文義之異同”側重的是語言本身的言內之意的轉換,而“意旨之深淺”考慮的就是言辭表面沒有明說的深層意義,甚至是語言與社會文化政治之間的關系,是言外之意的轉換。對意義的考慮既符合翻譯本身的特點,也符合清朝崇雅黜華的文化政策,在當時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同時,典籍是古代著作,當時的寫作背景和目的不是現代人能夠一目了然的,需要我們回到當時的歷史史實中,更好地理解每句話的深層寓意,才能更好地翻譯古代典籍。

(三)氣隨譯文

除了意義,三厘定還對語氣提出了要求,即滿蒙譯文要保留滿蒙語氣。這里有兩層意思,其一是翻譯要注重語氣,其二是要保留譯文的語氣。

“氣”是古代文章學的重要議題,它通常是指個人的語言風格,之后較多使用的是“風格”“體”等概念[12]162。《典論·論文》將文章中的“氣”比作音樂的節奏,“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如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徐干時有齊氣”“孔融體氣高妙”[15]454,《文心雕龍·體性》區分了先天和后天的語言風格“才有庸俊,氣有剛柔”[14]256。鐘嶸的《詩品》提出“骨氣”的說法。劉大櫆認為“氣”產生于音節字句的相互配合。由此看來,文章學所說的“氣”是指某個人的語言風格,然而乾隆皇帝所說的“語氣”不同于個人風格的“氣”,而是指漢滿蒙三種語言的風格,與文章學所說的“氣”一脈相承,但又有所發展,他將傳統文章學中的“氣”用于不同的語言,稱為“語氣”,翻譯是不同語言的轉換,語氣必然需要考慮。語氣的提出富含民族色彩,在漢族文化圈中,滿蒙統治者要保持統治地位,而不失去本身的特色,語言是保持清語騎射國策的重要手段。同時,乾隆皇帝將滿族特色落實到原文和譯文的語氣上,操作性更強。

杜牧《答莊充書》有“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17]三厘定的三個方面正是承續了這種文章學思想,“文義”和“意旨”是翻譯中首先要考慮的,語氣要按照滿文譯文的語氣,行文要符合滿文樸實無華的風格。

四、三厘定在我國傳統譯論史上的價值

我國傳統譯論主要集中在東漢至宋的佛經翻譯和晚清民國時期的西學翻譯時期,三厘定出現于清朝前中期,既不屬于佛經翻譯,也不屬于西學翻譯,而是漢文典籍的民族語翻譯思想。與佛經譯論的文質之爭和西學翻譯的信達雅一樣,三厘定也是源于古代文章學傳統,“不論是南北朝的‘文質之爭’也好,嚴復提出‘信達雅’也好,其背景都是文章學”[18]。“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19]現將三厘定與文質之爭和信達雅相比較,從而看出三厘定在譯論史上的價值。

(一)三厘定與文質之爭

佛經翻譯的文質之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佛教剛剛傳入中原,僧人的佛經知識非常有限,無法融會貫通,譯者主要是外來僧人,多憑口誦,為了準確傳達經文的意思,嚴格以原文的文質為準,如東漢支謙在《法句經序》中提出“是以自竭,受譯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飾,譯所不解,則闕不傳。”[20]273第二階段,到了東晉時期,譯者不再像以前那樣處處以原文風格為準,出現了變質為文的譯經傾向。道安批評了這種傾向,在五失本中提出“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20]290當時社會流行的是“文”的語言風格,所以譯文要“非文不合”。第三階段,隨著對佛教了解的加深,開始對譯文的文質有了自己的看法。慧遠發現譯文過于文麗和過于質樸都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所以理想的譯文應該是“質文有體,義無所越”[20]391,也就是文質適當,能夠表達意義。

佛教經典的翻譯目的是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進而信仰佛教,文質論建立在經文意義表達清楚的基礎上。三厘定與文質說都將意義放在第一位,“文義之異同”和“意旨之淺深”都是在講意義的重要性。二者的不同在于譯文的語言風格,佛經譯文是文還是質,要著眼于讀者,達到傳播經義的目的。“語氣之輕重”更多的是政治考量,要讓滿蒙旗人在了解漢文化的同時保持滿蒙旗人滿語的傳統,以及滿蒙語言質樸的特點,而不被浮華的漢語所淹沒。作為統治者,乾隆皇帝追求的更多的是政治意義,而不在于哪種風格更有利于譯文的流傳。

(二)三厘定與信達雅

信達雅是嚴復在《天演論》的序言中提出來的,“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實則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11]136“信”是將原文忠實地翻譯出來;“達”是將原文的意思融會貫通后,自然而然地譯出,達到讓讀者理解的目的;“雅”倡導使用漢代以前的字法和句法。

四書重譯完成于1775年(乾隆二十年),《天演論》的發表是在1897年,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的嚴復(1854—1921年)出生在乾隆皇帝去世五十多年后,乾隆皇帝的思想是否對他有過影響,我們無從判斷。三厘定和信達雅的相似之處在于二者都是從三個方面對翻譯有所論述,也都以意義為中心,特別是前兩條對意義的強調有類似之處,文義和意旨圍繞的是意義,信和達的中心也是意義。不同之處主要在于,信達雅是目標,而三厘定是出發點。信指的是內容,達是指要旨,雅側重語言風格,這三方面有信達雅三個標準,而且這三個標準要求很高,古往今來能達到信達雅高度的譯作并不多見。而三厘定所說的文義、意旨和語氣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吻合,乾隆皇帝沒有說明“吻合”的具體程度,只是要求“參考尋繹單詞只字,昭晰周到,無毫發遺憾而后已”,這就讓譯者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更加易于操作。三厘定的三個視角清晰明確,乾隆皇帝作為統治者,需要指令明確,利于執行。

縱觀我國傳統譯論的發展,從佛經翻譯之后到晚清民國西學翻譯之前的這段時間,我國傳統譯論的發展似乎處于停滯狀態,明末清初耶穌會士的科技翻譯留下了大量翻譯作品,但是譯論“主要側重于論述翻譯的功利目的”[10]70。三厘定出現在清朝前中期,比略早出現的經驗總結式的《繙清說》格局更大,它承續了古代文章學的傳統,但是它又不同于幾百年前的佛經譯論,也不同于晚清西學東漸中的各種翻譯思想,在我國傳統譯論史上獨樹一幟。

五、結語

清代學術講究辭章、義理和考據,辭章就是研究如何寫文章,不僅關注文論所關注的文學作品,也關注其他體裁的文章,是我國傳統譯論的來源之一。無論是文質之爭和信達雅,還是三厘定,都是我國傳統譯論的珍寶。在譯者中,除了嚴復,翻譯過大量國外小說的譯者林紓本身就是文章學家,可見無論譯論還是譯家,都與文章學密不可分。古代翻譯思想還有許多珍寶有待發掘,需要我們深入我國古代傳統思想的沃土,將其原汁原味地整理和解讀出來。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我國原創的翻譯思想也應該大放異彩。

猜你喜歡
意義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k”的幾何意義的應用
有意義的一天
生之意義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10
“k”的幾何意義及其應用
有意義和無意義
幼兒100(2019年35期)2019-02-11 03:10:36
k,b幾何意義的應用
“無意義”修行
不要無意義地羞辱他人
詩里有你
北極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亚洲啪啪网|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亚洲精品图区|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美女精品| 免费在线视频a|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91 九色视频丝袜|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不卡网|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有专无码视频|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亚洲色图另类|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五月综合色婷婷|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第一页|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在线观看av永久|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com|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三级毛片|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少妇精品在线|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久久婷婷六月|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欧美激情成人网|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美女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午夜|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lhav亚洲精品| 国产另类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