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黨政文獻翻譯”欄目,《漢語中的“重言”修辭方法及其在英譯中的處理——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為例》一文指出,“重言”修辭形式體現了中文表達的豐富多彩,但在翻譯中卻難以移植。勉強為之,會使譯文失之簡明,甚至重復啰嗦。對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三卷本的原文和譯文可以發現,英譯本已刪減了大量重言現象,但仍有簡化的空間。
“民族典籍外譯”欄目,《史詩〈格薩爾〉的英譯全景與語境闡釋》一文全景式考察了《格薩爾》的英譯發展史,指出史詩英譯主陣地的流轉往復中不同時期社會文化語境下譯者采取不同英譯策略,可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走出去”路徑研究提供借鑒。《耶律楚材詩中茶文化模因的互文追溯與翻譯》一文從中國歷史上各民族茶文化一脈相承的視角出發,探析耶律楚材茶詩中的文化模因,力圖在翻譯中充分展示和體現多民族和諧交融及對中華文化模因的繼承發展。
“古籍與翻譯”欄目,《比勒爾英譯〈山海經〉的譯者資本解讀》一文結合布迪厄社會學理論分析了比勒爾的譯者資本與翻譯策略,著重分析了譯者漢學家、神話和詩歌譯者等文化資本對其譯介行為、翻譯風格的影響及誤譯成因。
“譯論研究”欄目,《清朝〈四書〉重譯三厘定之解讀與探源》對清乾隆就四書重譯提出的“三個厘定”內涵及思想的形成進行了解讀和溯源,指出這一原創翻譯思想在傳統譯論史具有重要地位和價值。
“譯史研究”欄目,《藏族典籍翻譯40年——基于中國知網1979—2018年文獻》采取文獻計量研究方法考察國內近40年藏族典籍翻譯研究成果,全面呈現了該領域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指出目前尚存在研究覆蓋面狹隘、宏大選題成果少見、研究成果理論化不足等問題,對后續研究具有一定的鏡鑒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