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長栓
(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北京 100089)
“重言”即“同義反復”。翻譯中如何處理重言現象,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一方面,每一位譯者、審校在潛意識中都希望譯出全部內容,而社會大眾也有同樣的期待甚至要求;另一方面,有些目標語言(比如英語)卻不鼓勵意思重復,因此,翻譯過程中是否簡化,是一個令人糾結的決定。本文以翻譯界集體智慧的結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三卷本的英譯實踐為例,探討重言現象在漢譯英中的處理方式,希望對其他語言的翻譯帶來啟發,或印證其他語言的做法,增強譯者的信心。
“重言”即“同義詞語反復”,指“為了加強語勢,避免字面重復,把幾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連用在一起。如‘不放過地邊地沿,不拉下地頭地腦’”[1],其中的“地邊”與“地沿”,“地頭”和“地腦”意思相同,加重了語意。“重言”也叫“重說”“連語”“同義連文”等。
重言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經常使用并引起后人注意。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二十四中舉例說:
古經亦有重言之者。……《詩》:“既安且寧。”“安”即“寧”也。“既庶且多。”“庶”即“多”也。《左傳》:“一薰一獲,十年尚猶有臭。”“尚”即“猶”也。“周其有髭王,亦克能修其職。”“克”即“能”也。《禮記》:“人喜則斯陶。”“則”即“斯”也。[2]
清代語言學家王念孫在《讀書雜志·漢書第十六》“連語”一文中,批評一些學者將同義連語理解為不同意思的現象,列舉了很多例子,例如:
「驚鄂」則曰「鄂者,阻礙不依順」。《霍光傳》「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言」,師古曰:「凡言『鄂』者,皆謂阻礙不依順也。后字作『愕』,其義亦同。」念孫案:鄂,亦驚也。若以為「阻礙不依順」,則上與「驚」字不相比附,下與「失色」二字不相連屬矣。《廣雅》曰:「愕,驚也。」《燕策》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今人猶曰「驚愕」,曰「愕然」,豈「阻礙不依順」之謂乎?[3]620
他的結論是:“連語”中的兩個字不能強行區分,越試圖區分,離本義越遠:
凡若此者,皆取同義之字而強為區別,求之愈深,失之愈遠,所謂「大道以多岐亡羊」者也。[3]20
重言在古代漢語中很常見,在現代漢語中也比比皆是。《百度百科》“同義連文”詞條稱,“同義連文”是古代漢語的普遍現象,有失偏頗:
同義連文是指古文中若干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連用的行文現象,是古漢語中一種普遍而重要的語言現象。[4]
現代漢語中的重言,既包括字詞層面的重言,也包括句子層面的重言。“生產”“繁盛”“監獄”“延續”等詞,由意思相近的兩個單字詞構成,屬于詞語層面的重言;“光明正大”“道聽途說”“重男輕女”由意思相近的兩個短語組成,屬于短語層面的重言;“男主外,女主內”“不到黃河不死心,不見棺材不落淚”由兩個短句組成,屬于句子層面的重言。隨便翻開一篇文章,尤其是政論文,就會發現大量此類重復。比如:“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其中“前途”和“命運”意思相近,“國家”和“民族”意思相近;“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其中“理想”和“追求”意思相近,“都有理想和追求”和“都有自己的夢想”意思相近;“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和“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每個對偶句的兩部分意思基本相同。
英語寫作則強調簡潔。William Strunk Jr.在后來被譽為英語寫作圣經的TheElementsofStyle(《風格的要素》)一書中寫道:
充滿活力的文筆言簡意賅。一個句子不應包含不必要的單詞,一個段落不應包含不必要的句子,如同一幅畫不應有不必要的線條,一臺機器不應有不必要的零件。這并不要求作者全部使用短句,也不要求行文僅留骨架,避免細節,而是要求每一個字都發揮作用。[5](筆者譯)
OxfordEssentialGuidetoWriting(《牛津簡明寫作指南》)表達了同樣的寫作觀念:
簡潔是相對于目的的簡短,不是絕對簡短。一個句子有只7個字算得上簡短,但如果用5個字就能把意思表達清楚,7個字就不夠簡潔。另一方面,一個句子有50個字,怎么說都算不上簡短,但是如果少于50個字無法表達,這個句子就算簡潔。[6](筆者譯)
因此,中文里的冗余信息如果全部翻譯出來,必然造成英語臃腫不堪。這就是為什么曾在中國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編譯局從事譯文潤色工作8年的美國職業譯員平卡姆(Joan Pinkham)女士,在其專著《中式英語之鑒》中,用一半的篇幅討論簡潔問題。作者在第一部分“Unnecessary Words”(冗詞贅句)開篇寫道:
幾乎每一篇中譯英文本(或中國人的英文作品)都包含冗詞贅句。翻譯初稿中通常無處不在,即使是經過潤色的終稿也很少幸免。
閱讀中國面向外國讀者的任何英文出版物——無論是雜志、新聞、廣告,還是政府工作報告——都可能發現冗詞贅句。閱讀哪怕是最簡短的英文文本——食品上的標簽、長安街上的廣告牌、建筑物正面的公司名稱——如果你留心的話,都可能發現本可以省略的單詞。冗詞贅句是中式英語的標志。[7]1(筆者譯,著重號為后加)
《中式英語之鑒》指出了五種冗詞贅句現象(該書為英文,中譯文為筆者提供):
1. Unnecessary Nouns and Verbs(動詞和名詞冗余)
2. Unnecessary Modifiers(修飾語冗余)
3. Redundant Twins(同義詞類冗余)
4. Saying the Same Thing Twice(重復表達類冗余)
5. Repeated References to the Same Thing(指代冗余)
其中的第3項和第4項,就是來自漢語重言修辭的直譯。第3項的相關例子如:skills and abilities(技能)、discussions and deliberations(討論和審議)、setbacks and defeats(挫折和失敗)、encourage and promote(鼓勵和促進)[7]70;第4項的相關例子如:we must practice economy and reduce unnecessary expenditures[7]92(要厲行節約,減少不必要支出)、We must be clear whether a mistake has really been made and if it has,we must be able to tell whether it is a major or a minor one and whether it is serious or not[7]92(要查清是不是真的犯了錯誤,以及錯誤的大小輕重)。針對第3種情況,作者提出了3個解決方法:多數情況下刪除一個同義詞即可,有些情況下需要用第3個詞代替這對同義詞,偶爾可能需要通過分別添加修飾語,區分兩個同義詞。[7]針對第4種情況,作者提出了4個解決方法:1.核對原文,確定看似重復的表達是否有區別;2.刪除重復部分;3.改變措辭,讓重復看起來不太明顯;4.維持原文的重復表達。[7]從寫作技巧上來看,所有重復都應該簡化,作者之所以給出第3個解決方法,是因為文件性質特殊,不便于過多刪減。之所以給出第4個解決方法,是為了維持原文的強調。(具體例子請參閱該書)
《中式英語之鑒》的作者平卡姆早已離開中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英文審校,也由不同的英文專家負責。但對照閱讀該書的中英文版本,會發現重言的處理方法,仍然不外乎平卡姆提出的幾項建議。鑒于《中式英語之鑒》中第3類和第4類的區分僅僅是語法層次上的區分,處理方法大同小異,因此,下文按照翻譯方法,簡單歸為刪除重復和維持重復兩類,分別舉例說明。
意思重復的表達,無論發生在詞語、短語還是句子層面,均刪除一個。
例1: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多次講,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8]279
譯文: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 2012,I have emphasized on many occasions that comprehensivelyimplementingthe Constitution is the primary and basic task for governing the count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d building China into a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9]327
本句中的“貫徹”和“實施”意思幾乎沒有區別,英文只翻譯一個。“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意思重復,本來可以只翻譯一半,譯文選擇都譯出來,可能是覺得文本很重要,不便于多刪。
例2: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10]133
譯文:Both function toregulatepeople’s conduct and social relations and maintain social order,yet eachplays a different rolein national governance.[11]144
本句中的“地位”和“功能”為重言,譯文省略了“功能”。“規范”和“調節”,雖然出現在不同句子,但意思相近,合并翻譯為regulate。
例3: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8]329
譯文:We musttake a clear stanceon this matter of principle.[9]382
“旗幟鮮明”和“毫不含糊”意思完全相同,譯文刪除了一個。
例4: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國、聚焦中國。[12]出版說明
譯文:China is attracting growing attentionworldwide.[13]Publisher’sNote
“把目光投向中國”和“把目光聚焦中國”意思完全相同,譯文沒有必要重復。
例5: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0]133
譯文:In this new era,we should implement the rule of law as the fundamental strategy for governing the country,and law-based exercise of state power as the basic approach to governance.To achieve these,we need to integrate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rule of virtue so thatthey complement and reinforce each otheri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11]144
本句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兩個短語的意思和“相得益彰”基本相同,譯文只翻譯了前兩個。
例6:要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0]90
譯文:We mustarouse their enthusiasmand let their creative ability play its role.[11]96
“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英語中區別不大,因此合并翻譯為arouse their enthusiasm。
例7:現在,一些地方出現干部作用發揮有余、群眾作用發揮不足現象,“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10]90
譯文:Now,in certain places,village officials arereally busywhereas farmersremain indifferent.[11]96
“干部作用發揮有余、群眾作用發揮不足現象”“干部干,群眾看”以及“干部著急,群眾不急”,三個句子生動形象,但若全部照譯,則顯語義重復。譯文舉重若輕,簡單概括為“village officials are really busy whereas farmers remain indifferent”,看似不忠于原文,但實則可以起到相同的溝通效果。
例8: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12]出版說明
譯文: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held in November 2012,the new central leadership with Xi Jinping as general secretary has led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China in confronting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ey face:to driv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a deeper level,to modernize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and to marshal their enormous strength behind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13]Publisher’sNote
本段中的“堅定不移”是同義反復:堅定=不移。但譯文中完全沒有體現,這仍然是英文簡潔原則的體現。按照英文寫作的要求,“深化改革”就隱含了堅定不移地去做。同樣道理,“大力推進”當中的“大力”也無必要。鑒于這是漢譯英中的另一個問題,本文不做深入討論,請參照《中式英語之鑒》第32頁“Intensifiers”。在更高層面,“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也省略不譯,因為前一句剛談過“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另外,本段還通過把逗號變為冒號,澄清了句子的邏輯層次,把“大力推進……”視為改革開放的具體內容。
出于文本的權威性或為了強調,一些意思重復的內容在譯文中也體現出來,但這些維持重復的地方,有些還可以進一步簡化。
例1: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8]328
譯文:Young people arethe future of China and the hope of our nation.[9]382
“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意思相近,譯文保留兩個,可能是因為比較容易找到對等單詞,表面上看起來不太重復。
例2: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12]36
譯文:Everyone hasan ideal,ambitionanddream.[13]38
本句的“理想”“追求”“夢想”,意思相近,譯文都體現了出來,原因同上。但實際上刪除兩個,意思反而更加簡潔有力。雖然三個同義詞都翻譯出來了,但句子結構仍然做了簡化。
例3:(……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8]328-329
譯文:It is very important to open courses on political philosophy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This needs to be done in steps,in a gradual way,as a fundamental prop.[9]383
“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意思重復,本句翻譯為“This needs to be done in steps,in a gradual way”,保留了重復,但此處的意思重復并沒有明顯的強調作用,筆者認為可以省略一個。另外注意,“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省略不譯,是因為本段開頭有一句“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已經完全包含了本句的意思。
例4:現在,一些地方出現干部作用發揮有余、群眾作用發揮不足現象,“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10]90
譯文:Now,in certain places,village officials are really busy whereas farmers remain indifferent.The poor do nothing but wait,relying on and asking for poverty relief.This tendency has been caricatured in such terms as “Idle men lean against the wall,enjoying the sunshine and waiting for others to bring them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11]96
本句不是簡單的單詞重復,而是全句層面的意思重復。“等、靠、要”和“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意思相同,后者只是換了一種更形象生動、更接地氣的說法。但譯文沒有刪除后半部分,可能是想把這個意象傳達出來,但譯出的英文索然無味,得不償失。可以考慮把兩部分合并譯為:
Now,in certain places,village officials are really busy whereas farmers remain indifferent.The poor have developed a sense of dependence,doing nothing but waiting for relief,even asking for it,while they themselves “enjoy the sunshine against the wall.”
從以上舉例可知,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翻譯中,已經盡力減少了原文中的重言現象,但鑒于文本的特殊性,譯者和審校者還是在努力復制原文的重復性表達。筆者認為,除非是出于強調,否則不必過分關注文本的特殊性。因為在英語中復制原文的重復,有時會給人以說話啰唆的印象,效果適得其反。Robert Graves等在TheReaderOverYourShoulder(《背后的讀者》)一書中指出,“除非為了修辭上的強調,或者必要的總結,否則任何想法都不應該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現一次以上。”[14]210作者進一步指出:明顯的重復不需要舉例說明。并以張伯倫發表的演講為例:
We want to see established an international order based upon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confidence,and we cannot build such an order unless it conforms to certain principles which are essentia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idence and trust.[14]103(我們希望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不符合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某些原則,就難以建立這種秩序。——筆者譯,下同)
如果去掉重復的意思,這段話就簡化為:The international order that we wish to establish must conform to certain principle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rust.(我們希望建立的國際秩序必須符合某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原則。)[14]103
上面的例子,與漢語中經常遇到的情景如出一轍。因此,當我們在翻譯或審校中遇到意思明顯或暗含重復的內容時,可以果斷刪減。如果勉強譯出,除了會給人留下啰唆的印象外,還可能造成誤解。比如:
這就要求我們把下一代教育好、培養好,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8]329
譯文:We shouldwork hard on the educationof younger generations,beginning with children in schools.[9]383
本句中的“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看似意思不同,實為同義反復。因為我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所有孩子都在上學,從學校抓起,就包括了所有娃娃,譯為“beginning with children in schools”反而不夠準確,因為讀者可能會問:what about children outside schools?另外,“教育好、培養好”同樣屬于同義反復,譯文為work hard on the education,做了合并處理。
意思的重復表達,雖然在英文中被認為是詞匯貧乏、弱智的表現,但卻體現了中文表達形式的豐富多彩。當我們把中文多彩的表達降格為干巴巴的含義時,意思的重復就昭然若揭。那么,是否有可能將中文豐富的表達方式移植到英文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翻譯實踐顯示,一是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因為兩種語言的表達優勢并不對等;二是沒有必要,畢竟譯為英語要照顧目標讀者的需求;三是即使做到勉強對等,也難免顧此失彼,達不到應有溝通效果。
因此,盡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譯者和審校已經竭盡全力,做了大量精簡,但從讀者反饋來看,為了取得更好溝通效果,一些地方仍可以進一步簡化。在Goodreads網站針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的評論中,有如下一條:
鑒于這是習近平講話的匯編,因此內容非常重復。有趣的是,讀得越多,越會感受到中國整體發展規劃背后的思想脈絡。如果這是你第一次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史,就必須學會透過浮華的文字,抓住核心意思,某些專題可能還需要做些背景調查。[15](筆者譯)
雖然這里提到的重復,可能是指不同語篇之間的意思重復,但如果能夠繼續減少微觀層面的重復,也有助于減輕讀者的重復感。同時,此類評論(有很多)也提醒我們,在翻譯政論文時,不僅需要考慮局部的重復問題,可能還需要在不同語篇之間進行取舍,比如,在一篇發言中已經詳細論述的內容,以后再遇到類似的論述,可以適當簡化,以改善讀者的閱讀體驗。當然,這樣的安排,需要由翻譯出版部門作出決定,不是譯員個人說了算。
本文通過具體例子,說明重言在漢語中是一種普遍的修辭現象,其作用也不一定是為了強調,而是為了增強表達的節奏感。這種節奏感基于漢語的特征,很難在英語中再現,而且英語也不追求文字的工整對仗,至少不是一個主要考慮。勉強為之,難免矯揉造作,甚至弄巧成拙。更為重要的是,重言是意思的重復表達,而英語崇尚簡明,對傳達意思沒有幫助的詞語一個都不能要。因此,對重言現象予以簡化,也就成為漢英翻譯的常態。對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原文和譯文發現,大量的重言現象在譯文中都得到簡化,但也有不少地方保留了原文的重復。筆者認為,一些保留重復的地方,仍然可以大膽簡化。
筆者相信,簡潔不僅是英語的要求,在其他語言中也同樣受到重視。因此,如果其他語種的譯者遇到重言現象時還在糾結,不妨借鑒英語翻譯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