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桂紅 丁 雯
(沈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遼寧 沈陽 11087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作為金融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商業銀行也在迅速發展。相較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商業銀行,我國商業銀行起步較晚,仍在不斷探索與創新階段,因此,我國的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方面遇見了諸多問題亟須得到解決。其中,不良貸款問題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面對的突出問題。不良貸款率是衡量金融穩定性和銀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贏利能力,并且也是引起市場經濟下滑和銀行倒閉的主要原因。因此,確定形成不良貸款的原因將是控制不良貸款率上升、改善銀行經營狀況的重要手段。基于前文表述,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產生原因,幫助我國商業銀行認識不良貸款的產生機理,為商業銀行提供解決不良貸款問題的防范對策,從而提高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保證我國經濟平穩運行。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通常是指當貸款合同上規定的日期已經到達時,而借款人不能如期清償債務,按照規定的日期如數歸還貸款本金及利息,由此可能給銀行造成損失的那部分貸款。不良貸款的產生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可能發生風險損失,因此商業銀行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控制不良貸款問題的發生,防止其影響自己的經營績效。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將不良貸款以時間和質量兩個標準進行劃分。從時間劃分來看,商業銀行通常將三個月作為分界線,如果貸款在合同到期后三個月仍沒能收回,則就會被劃分為不良貸款。從質量劃分來看,如果有超過20%的概率發生貸款損失,此類貸款也將會被劃分為不良貸款。
目前,我國是采用五級分類的方法對不良貸款進行分類。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結合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并參照國際慣例制定了《貸款風險分類指標原則》,要求各貸款機構需根據信貸風險程度按照借款人的實際還款能力將貸款劃分為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五大類。貸款五級分類法同時考量了時間因素和貸款的質量因素,以此細化來加強對信貸質量的分析與監控,能夠有效防范化解信貸風險,使得我國商業銀行能夠健康平穩運行。
2021年第二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總共為156.2萬億元,其中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總共為2.8萬億元,占貸款余額的1.79%,與上季末相比增加了25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6%,與上季末相比下降0.05個百分點。由此我們可知在國際經濟波動的大環境下,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在較之前的情況下已有所好轉,且信貸資產量總體平穩。
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均呈波動性變化,在數字上都存在絕對上升。如圖1和圖2所示,2013年至2014年這一年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增長速度最快,從2013年的20.13%到2014年的42.31%增長了約22個百分點,2014年以后仍在繼續快速增長,到2015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的增長率達到頂峰為51.25%。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在迅速增長,其中2014年至2015年這一年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增長最為迅速,從25.00%至33.60%,約漲幅10個百分點,從2015年之后,不良貸款率增速才有下降趨勢,目前已保持平穩。截至2020年底,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及不良貸款率已經持續上升八年,不良貸款余額已到達2.8萬億元,與2019年相比增長1.92%,不良貸款率為1.86%,同比增長1.64%,由此積累起來的壞賬風險引起了業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但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兩個比率的絕對數值仍在增加,但增速已有放緩態勢。

圖1 2010年到2020年不良貸款余額及其增長情況

圖2 2010年到2020年不良貸款率及其增長情況
我國商業銀行產生不良貸款的原因各式各樣,大相徑庭,影響因素也紛繁復雜,根據已有的研究內容和結論做出簡要的歸納,總結為外部原因和內部因素原因兩大部分,具體如下。
一是受宏觀經濟運轉的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穩定運轉離不開商業銀行的經營發展,因此宏觀經濟運轉情況會與商業銀行的經營呈現高度相關性。社會經濟運轉會影響市場供求關系,當經濟繁榮時,市場上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這樣企業為迎合市場需求會通過借貸行為擴大生產,此時企業普遍生產經營活動良好,有充足的流動資金用于償還貸款,這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減少。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也會因為市場運行的滯后性,對經濟發展預判有誤,從而大量貸款給企業,同時放松對貸款條件的要求,盲目增加信貸。當經濟蕭條時,市場就會出現供大于求,這種失衡的供求關系就會對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直接影響,進而使得各企業資金的周轉速度下降,企業就會有信貸違約的可能,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也會因此增加。根據當前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了解到經濟蕭條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商業銀行壞賬的可能性。在我國市場化改革的大環境中我國商業銀行已經享受了經濟周期發展良好的紅利,也必然要經受經濟波動階段的嚴酷考驗。
二是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夠完善。目前,我國關于金融機構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現行條件下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數量有限,且監管質量不高,在監管過程中存在監管不及時、監管力度不到位、監管人員不盡責、監管手段不靈活多變等問題。因此,這樣的金融監管并不能幫助商業銀行有效的防范不良貸款風險的發生,更不會對商業銀行進行風險性管理提出有效的敦促與建議。同時,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中關于債權人保護的相關內容還不完善,不能對債務人進行合理有效的約束,由此不能充分使用法律手段來保護商業銀行的債權。
三是政府過度干預。我國商業銀行與政府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某些地方政府為了扶植地方企業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穩步增長,就會向銀行提出貸款支持企業的要求,有時為扶植地方產業發展會強制要求商業銀行為企業貸款,而在沒有科學有效地評估該產業發展前景、發展能力、運營能力與還款能力的前提下,商業銀行為了完成政府下派的任務只能將貸款發放給這些原本需要嚴格審查的企業,這些沒有接受嚴格審查的企業就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如期還貸,形成違約,也就會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產生不良貸款的可能性增大。
一是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我國商業銀行以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為原則來實現穩健經營,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制度則是根據“三性”原則為基礎來實現盈利目標所實施的系統化制度、流程和方法。目前,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方面存在很多漏洞,目前多數貸款人在貸款過程中只看重自身利益,不重視規定好的程序,不按規章申請貸款,而銀行信貸工作人員不僅沒有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還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拉存貸款和提升業績上面,只保證了貸款數量的不斷增多,沒有意識到貸款質量也是重中之重,由此導致不良貸款的比率越來越高。
二是商業銀行貸款管理機制不健全。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評價制度存在滯后性,在發放貸款的過程當中,并沒有較為統一的標準進行管理,出現放貸前審查不全面客觀,放貸過程中不按照法律規章辦事,放貸后跟蹤調查不及時等問題,不夠重視發放貸款的制約機制,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市場沒有統一標準,使得商業銀行可能批準了許多不合格的貸款的申請,從而造成不良貸款增加。
三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職能薄弱。我國商業銀行的管理人員缺乏金融風險的預判能力,自身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思維保守單一,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職能性沒有足夠認識,只注重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沒有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進行系統性的培養和鍛煉,由此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對風險的內涵與外延把握不到位的問題,并且缺乏風險防范意識與合規放貸意識,沒有嚴明的信貸獎懲管理措施,一旦銀行信貸工作人員的思想意識出現問題、風險管控理念缺失,就會使得不良貸款問題增加,從而給商業銀行造成損失。
一是加強宏觀預測能力。為應對國內外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我們要對整個經濟未來運行狀況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商業銀行要對經濟變化保有敏感性,緊隨金融市場變動趨勢,調整自身的經營策略,擴大或收縮信貸規模,控制好信貸風險。同時要對宏觀經濟形勢進行全景聯動的動態考察,能夠對未來經濟發展變化作出科學合理的預測,這樣能使商業銀行提前對信貸投向做好初步規劃,就會避免商業銀行盲目經營造成損失,也就可以最大化地避免因不良貸款造成的損失。
二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了能夠有效遏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我們需要不斷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并將結合當前的互聯網技術,全網聯動,記錄下嚴重失信行為,限制其其他方面的經濟活動,在全社會樹立守信風尚,為規范信貸經營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手段保障落實商業銀行的債權。同時,商業銀行要結合法律法規增強工作人員的合規意識教育,在工作中,能夠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銀行規章制度辦事,堅守底線,提高不良貸款風險防控與應對能力,保證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同時還能夠健康發展。
三是政府干預適度。政府應當在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搞好宏觀經濟調控,制定相應政策與規定,為銀行提供一個良好有序的信用環境和健康發展的信貸環境。同時,政府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不良貸款的處置工作,及時對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給予行政支持,保障商業銀行平穩發展。
一是健全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各商業銀行要根據國家政策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相關文件進行認真總結研究,并結合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和自身銀行分發展情況,制定出符合本銀行的統一業務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商業銀行也要化解存量風險,防控增量風險,進一步完善授信業務的風險控制流程,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制定出相互制約的業務管理細則和制度,并根據實際情況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調整,使其更符合現實情景。同時,信貸人員在進行信貸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商業銀行貸款程序,做好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要保持認真負責嚴謹的工作態度。
二是建立健全商業銀行貸款管理機制。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要強化發放貸款過程中的調查與評估工作,發放貸款前要根據規章制度認真審核貸款人的各項條件是否符合,貸款中要嚴格按照程序進行放貸,放貸后對貸款資金及時進行跟蹤管理。發放貸款過程也要明確責任主體,堅持責任到人、責任具體,敦促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對自己所負責的工作要認真細致,培養他們的業務能力和執行力,提高工作人員的個人素養,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學習培訓,培養工作人員工對不良貸款發生的敏銳性,提前預判不良貸款等金融風險的發生,使其能夠掌握防范不良貸款等金融風險的有效手段,及時有效地采取適當的方法來應對金融風險的發生,從而達到減少商業銀行的損失的目的。
三是強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職能。商業銀行要強化風險管理職能,全面加強貸款各環節風險管控,抵御金融風險的發生,維護金融市場安全。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也要增強風險管理意識,由被動應對金融風險向主動風險防范管理轉變,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在實際工作中依法按章辦事,從源頭治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工作,減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