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目前,農業在生產的過程中,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其引發的環境問題都是河南省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河南省為了全面推進低碳綠色的農業,專門頒發了《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結構的轉型升級,并且全力推進農業的綠色發展,還專門明確指出了有機農產品數量、節水灌溉面積、農作物施肥率以及廢物綜合利用率等。
近年來,河南省推出的綠色農業、智慧河南、共享農場等都是使用創新技術減少碳排放量的重要實踐。2021年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明確指出,確保實現2030年的碳達峰和2060年的碳中和的目標。目前,農業的碳排放占全部碳排放的30%,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同時,不能只抓源頭污染而忽視流通中所造成的污染問題,例如農產品產銷供應鏈長、外部和內部不經濟性等原因,而要全面系統地探究經濟效益增長、低碳以及供應鏈之間的最佳機制。
本文以實證分析為主,以文獻梳理法為輔,從供應鏈轉型的角度研究不同碳排放量下不同的參與者會如何轉型,轉型后如何確保其經濟效益最大化。
在新發展階段,包括不同市場為主導的供應鏈,市場的主導環境主要包括:批發市場、零售企業、物流中心和農產品加工企業[1]。
1)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在農產品生產后,生產者通過自身或者第三方機構將農產品運輸到產地集貿市場,再銷往批發市場,并通過批發市場分類到超市、連鎖店以及區域農貿市場等地進行二次售賣,這一環節就是從產到銷的供應鏈,最后消費者通過農貿市場、超市等購買農產品,這就增加了生產者“賣難”和消費者“買貴”的問題。在此過程中,環節煩瑣,供應鏈較長,流通成本高,還會造成了不必要的碳排放,而且交易環境差也會造成二次污染。
2)以零售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這個供應鏈主要是在農產品生產后,一部分是通過批發市場銷售出去,而絕大部分是通過合同供應商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直接銷售給大型的零售企業。在這種供應鏈下,根據合同和訂單供貨,產品質量得到了把控和提升,此時的專業化分工進一步明確。
一是嚴格檢查原材料使用、檢測及施工過程控制是否符合規范和設計要求,杜絕隨意改變工程結構和參數;二是加強施工單位信用考評管理,健全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堅決遏止掛靠、轉包和違法分包等行為;三是加大工程建設檢查力度,強化施工現場管理,杜絕“有崗無人”現象,促進工程質量管理上水平;四是把安全責任層層落實到每個環節、每個崗位和每個員工,加大對易發事故項目的監管,加強全過程檢查監管。
3)以物流中心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2-3]。在此供應鏈下,包括個體農戶和信息共享平臺兩部分,農資供應商分為農民經紀人和農村經濟合作社,農民經紀人由多個個體農戶組成,農村經濟合作社也是由多個農產品生產者組成,這些全部都流向農產品銷售中心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經過這一環節再流向終端的消費者,三級市場的分工更加明確。
4)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這種供應鏈以合同農戶和生產基地為主,農產品流向農產品加工企業,再經過各類經銷商最后再流向廣大消費者。這種供應鏈的農產品實現了訂單式的產業生產結構,避免了生產的盲目性,避免了農戶在生產中造成浪費,然而一定程度的加工也實現了農產品的價值增值。雖然農戶和中間商的利益都有所提升,但是有企業介入了生產,形成了較長的產銷供應鏈,運營過程中成本也會增加,這就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問題。
2.1.1 “農戶+電商”模式
在低碳環保的新形勢下,互聯網銷售農產品以信息化為基礎,打造農產品“出村進城”的銷售模式,充分利用農村信息化的站點優勢,結合農村電商、郵政、供銷試點等網點,融入當地特色農產品以及農產品產業化的生產、儲備、加工的能力,合力統籌建設“農戶+電商”的一體化產銷供應鏈。在加強優質產品建設的同時,又大力加強了全產業鏈的數據化建設,建設安全保障的監測體系,低成本、供應鏈短、簡便的供應鏈形式銷售,綜合國家政策,積極開拓線上平臺,解決了農產品在產供銷環節的供應鏈問題,實行產銷“分家”向一體化轉型的模式[4]。“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流通體系”,可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生產者對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等有效融為一體,實現農產品流通整個過程的集成管理,有利于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的形成。
2.1.2 認養模式
在互聯網平臺下的認養農產品模式也是一種新型的產銷一體化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由消費者出資選定屬于自己的農場進行農產品種植的一種形式,整個消費閉環包括:認養、出資、種養、交付。整個環節都是由線上和線下的專業人士和專業設備共同結合而完成的,全程透明化和可溯源性,促進了食品安全性能指數的增長,信息化和智能化也是為“認養者”提供了便利和對價格的把控,這種產銷一體化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農業的“賣難”和“買貴”問題。
2.1.3 社群模式
社群模式主要是針對營銷的環節而形成的新型模式,是一種消費者、生產者互動形式的產業模式,例如國外盛行的社區農場就是運用了社群聚集這一理念。在生產前期消費者就與生產者進行聯系,消費者來為生產者提供資金等支持,生產者在生產農產品的過程中通過互聯網技術為消費者傳輸實時生產日報以及農場的經營計劃完成情況,建立完整的運營體系,使消費者快速精準地了解農產品的生產情況。這種模式是以“情感+信任+產品+利益”[5]為主要核心的營銷,這也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為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發展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2.1.4 農超對接模式
農戶和超市簽訂協議,不通過第三方渠道,由農戶自身直接將農產品輸送到超市、菜市場、便利店的一種產銷一體化模式[6]。與傳統的模式相比,農超對接繞過了中間商機構,從而減少了產品的成本,例如沃爾瑪和家樂福,超市本身并不是被動地選購農戶產品,而是訂單式采購從源頭出發,從農戶生產開端的種子和質量開始把控,這種模式就減少后期選購的環節,減少后期的選購成本和時間成本,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2.1.5 配送直銷模式
不同的生產者在種植農產品后,將農產品采摘并分類運輸到當地的農貿市場,再通過農貿市場分類收購,將分散的農戶的農產品集中化,再進行流通的環節,農產品生產和銷售一體化進行,充分地解決了“賣難”的問題,農貿市場收購到農產品后,進行訂單式流通,這對于消費者“買貴”的環節也是有很大改善作用的。例如美團配送、淘寶買菜等。
2.2.1 描述性統計分析
對于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化肥的使用和生產是主要原因之一,河南省農業生產中主要的碳排放來源就是化肥的使用。但是在農產品的生產供應鏈中也是離不開化肥的使用的,河南省前期無論是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還是以物流為主導,在生產和銷售時,都是用化肥來增加產量的[7]。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描述性統計分析
總體標準偏差計算公式如下:

根據公式得出的偏差數據分別為956.6104、243.0363、114.5921,可知糧食產量的標準偏差值較大,耕地的灌溉面積和化肥用量標準偏差較小,說明化肥投入的加速度是小于糧食產量的加速度的,則說明少量的化肥可以引起劇烈的糧食產量的增長。
2.2.2 F檢驗
對于1999年至2021年的化肥使用量和農產品產量進行F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F檢驗結果
由上表可知,對模型進行了F檢驗,可以看出來模型是否具有可靠性,在分析后發現模型通過了F檢驗(F=48.077,p=0.000<0.05),說明此模型的構建是有意義的。
2.2.3 河南省農產品物流的轉型
商家推出一種逆向物流,就是商家從消費者的手中回收包裝和邊角料等物資的一種流動,在產銷供應鏈中也包含了包裝這一環節,大量的包裝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加大碳排放量,而絕大多數的消費者會由于包裝的過時和損壞而沒法處理,商家就用此方法在派送農產品時進行逆向回收。河南省在建立生態綠色發展過程中推出了綠色物流,構建綠色供應鏈,開展了一系列的綠色物流試點。目前河南省還是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在低碳時代下,這是銷售供應鏈中的必然趨勢。
無論是根據美國的案例還是我國的政策,供應鏈的轉型已經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的物流運輸機制、農戶和消費者直接性對接機制[8]、政策的協調雙重利益最大化機制,這些機制的完美配合,推動了低碳環保的供應鏈的轉型[9]。綠色的逆向回收和運輸相互配合,農戶直接性對接縮短了供應鏈的長度,對于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就間接地保障了農戶和消費者的利益不受到干擾。
線上和線下應該做到,線上的電商平臺在售賣農產品的過程中要連接和推動線下的運營,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科學技術減少不必要的線下流程,便于減少碳排放量。線上的運營電商平臺也可以建立預約機制,在農場建立游覽和創新型項目來吸引消費者,來引導消費者前來參觀,從而推動線下營業。所以線上線下的雙重保障,保障了農戶和消費者的最大利益化[10],線上線下的機制與財政政策的支持等多種措施共同聯合,打造一個綠色低碳的農產品產銷供應鏈模式。
通過上述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對于河南省農產品生產供應鏈,化肥對于農產品產量有直接正向的影響,但是化肥和產量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生產供應鏈的轉型就是一種逆向思維的考慮形式,比如進行秸稈回收,將其用作農業生產的直接原料。對于河南省農產品銷售供應鏈,提出了建立逆向物流和綠色物流。而這些都需要國家財政政策的支持,并且保障農業從業者和終端消費者的雙重利益最大化。
2)在整個農產品產銷供應鏈中,化肥的使用、物流的運輸、包裝的流動等都是造成供應鏈不環保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進行產銷供應鏈的轉型[11-12]。應提高農戶和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強理論指導,運用網絡科技和計算機模式,加強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線上平臺發展推動線下運營,共同推動農產品產銷供應鏈轉型,減少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