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靖,馮春燕,韋燕飛,童新華
(1.南寧師范大學自然資源與測繪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致達遠土地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201;3.南寧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目前,我國城市化率已突破60%,而村莊經濟發展滯后仍是制約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短板。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我國扶貧工作的重心將轉向解決相對貧困。村莊內部用地的結構決定著未來一定時期內村莊的發展類型與發展方向。通過研究村莊內部用地結構的發展趨勢,判斷其產業結構的發展,為村莊規劃用地布局調整、合理優化土地利用、調整產業用地結構提供參考,為促進村莊經濟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提供動力。國內關于村莊用地的研究最早是對鄉村聚落空間結構[1]、村莊建設用地[2]、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3-4]的研究。隨著土地政策研究的發展和土地利用、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的興起,關于鄉村土地利用[5-6]和土地經營權流轉[7-9]、土地制度[10-11]、土地集約利用評價[12-14]的研究不斷豐富。針對村莊用地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莊用地擴展[15]、空間布局演變[16]、類型劃分[17]、可持續性評價[18]。總之,關于村莊用地的研究不斷增多,特別是對村莊空間布局演變的研究增多,但是對村莊內部用地的結構差異及其驅動力的研究較少[19]。巴馬瑤族自治縣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深度貧困縣,農村相對貧困是后脫貧時代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而目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因素中的土地因素,是各個村莊不了解本村莊內部用地結構差異及其驅動力,使得村莊無科學的用地發展規劃可循。
本文通過構建巴馬瑤族自治縣村莊用地分類指標聚類分析,選取出5個典型村莊,運用Weaver-Thomas組合系數法、信息熵、均衡度、優勢度等分析各類村莊內部用地結構的數量結構、類型結構、結構有序度及空間結構,從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社會因素以及其他因素,探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村莊用地結構驅動力。研究旨在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村莊用地結構布局優化和村莊規劃的科學制定提供參考,促進這些地區在未來一定時期內解決相對貧困問題。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東西最大跨度70 km2,南北相距42 km2,面積1971 km2,轄103個行政村。海拔435 m~689 m,石山占30%,土丘占69%,水面占1%。
研究所采用的數據包括地理數據、統計數據和經濟社會數據。其中,海拔、坡度數據來源于地理空間數據云官網;人口因素數據來源于2017年巴馬瑤族自治縣各鄉鎮統計年鑒;經濟因素數據來源于2017年巴馬瑤族自治縣各鄉鎮經濟社會統計數據;交通數據來源于巴馬瑤族自治縣2017年交通道路等級圖。村莊內部用地結構分類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為2019年7—8月前往5個典型村莊進行實地調研所得。
在綜合考慮巴馬瑤族自治縣的自然、區位、社會和人口等因素的基礎上構建指標體系(表1),將巴馬瑤族自治縣所有村莊按照發展類型的不同進行劃分。

表1 巴馬瑤族自治縣村莊發展類型分類指標體系
按照所選取的聚類指標,運用SPSS19.0進行聚類,同時結合巴馬縣村莊類型的特點,將巴馬瑤族自治縣村莊劃分為5種類型。利用分層抽樣法,分別從外出務工型、工業發展型、旅游型、農業生產型、綜合發展型5類村莊中選擇坡騰村、民安村、坡月村、祥蘭村、甲篆村作為典型村莊,重點對其進行村莊用地結構及其驅動力探討。坡騰村內僅有少量的農業基礎用地,村莊居民大多以外出打工作為經濟來源,是較為典型的外出務工型村莊。民安村承接縣城工業區項目,是較為典型的工業發展型村莊。坡月村依靠盤陽河兩岸風光游覽區,以及百魔洞景區發展農旅產業及進行盤陽河沿岸農家樂經營,是旅游型村莊的典型代表。祥蘭村相對比其他類型的村莊,既無獨特的旅游資源亦無工業基礎,村內耕地較少,園地、經濟林資源相對豐富,支柱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是較為典型的農業生產型村莊。甲篆村位于甲篆鎮的政府所在地,且受巴馬瑤族自治縣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各產業發展前景可觀,可判斷其為綜合發展型村莊。
2.2.1 村莊內部用地結構分類
考慮到本研究對村莊規劃編制的參考作用,采用村莊內部用地所承擔的土地功能類型的分類方法,以《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17)劃分的土地利用類型為基底,根據用地類型功能的不同對村莊內部用地結構進行分類,結構分類體系設置為三級,首先,根據用地功能對村莊內部用地結構進行劃分,劃分為生產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態功能用地和潛在功能用地 4 個一級類;二級分類則是在現有的土地利用分類體系基礎上,按照用途類型的不同進行劃分,共分為 9 個二級類,其中將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交通水利用地3個用途類型歸并到一級類的生活功能用地;將農業生產用地、工業生產用地以及商旅服務用地3個用途類型歸并為一級類的生產功能用地;將綠地、水面兩個用途類型歸并到一級類的生態功能用地;空閑用地歸為一級類的潛在功能用地。最后,通過實地調研將二級類進一步劃分為三級用地類型(圖1)。

圖1 基于土地功能的村莊用地結構圖
2.2.2 村莊內部用地結構組合類型
本文運用Weaver-Thomas組合系數法,分析村莊內部用地結構的組合類型。首先,將村莊內部用地各三級用地類型面積占比從大到小排序。假設村莊內部用地全部土地只存在前l種三級用地類型,對前l種三級用地類型的面積進行平衡的分配,占比均為1/l。計算各種假設分配情況與實際分配情況之差的平方和。村莊內部用地結構的組合系數(1)即為該平方和的最小值,此時對應的假設分配類型則為該村莊用地的組合結構類型。

式中Ci為第i個村莊的組合系數。aik為第i個村莊實際分配情況下第k種土地利用類型占比;a'lk為第l種假設情況分配情況下第k種土地利用類型占比,正常情況下三級用地利用類型有多少種,就會有多少種假設分配情況結構。假設分配情況結構以八重結構為例(表2)。

表2 假設分配結構占比分布圖
研究借鑒信息論中的信息熵概念對用地結構的信息含量進行描述,通過構建用地結構的信息熵反映:

式中Hi為第i個村莊的信息熵。信息熵越高,表示村莊用地類型越多樣,用地結構也將越復雜。當村莊只含有一種用地類型時,Hmin=0。 當各用地類型面積趨于均衡相等時,Hmax=log(n)。為進一步刻畫村莊用地結構,在信息熵的基礎上,構造均衡度(Ei)和優勢度(Di):

式中Ei為第i個村莊的均衡度。E∈[0,1],當E=0時,村莊用地結構是最不均衡的狀態時僅有一種用地類型;當E=1時,即村莊內部各用地類型面積相等,村莊用地結構為最均衡狀態。Di為第i個村莊的優勢度。研究采用優勢度衡量一種或多種用地類型對村莊內部用地結構的主導程度,其取值范圍與均衡度相同。
3.1.1 村莊內部用地數量結構差異
根據各功能用地結構分類結果分析用地類型面積占比情況,生態功能用地的占比在5個典型村莊中普遍比較大,分布在45.03%~67.72%之間,可視為相對貧困地區村莊內部用地的基本結構。縱觀其用地結構的二級分類中,綠地的面積普遍較大,水面用地的面積較小。受自然地理條件約束,巴馬瑤族自治縣山地多平地少,加上長期以來村莊發展較為緩慢,農村開發水平較低,山林普遍占據村莊較大部分的土地,而此次研究又將各類林地劃入二級類的綠地。所以,生態功能用地占比在各個典型村莊中較其他功能用地大。
生產功能用地是村莊居民經濟來源,是發展經濟的重要載體,可以作為村莊內部用地的衍生結構。在5個典型村莊中,農業生產用地相對于工業生產用地以及商旅服務業用地占比都較高,表明在巴馬瑤族自治縣村莊的產業結構還是以農業為主。工業生產用地僅在工業發展型村莊民安村的占比相對較高,而商旅服務業用地在以旅游為支柱產業的坡月村占比較高。
生活功能用地是村莊用地的主體結構,是村莊用地中最不可缺少的功能用地,生產用地都是圍繞著生活功能用地而產生的。5個典型村莊中,生活功能用地面積占比在1.09%~8.74%之間變化。其中,居住用地的占比在0.53%~4.31%之間,公共設施用地面積占比在0.07%~3.27%之間變化,交通水利用地面積占比處在0.49%~4.88%之間。祥蘭村受海拔及坡度的影響,生活功能用地面積占比在5個典型村莊用地面積占比最小;而甲篆村的生活功能用地面積占比在5個村莊中最大,充分體現出一個綜合型村莊生活方面的便捷程度;坡騰村作為一個外出務工、人口輸出型的村莊,生活用地面積占比比甲篆村略小,要特別注意村莊內空心化的現象。
潛在功能用地的面積占比分布在0.00%~8.65%之間,主要集中在0.00%~0.02%之間。這類用地在村莊的發展過程中會被進一步的開發利用,未來將會優先于其他功能用地先轉化為需要的土地利用類型,可視為村莊內部用地的可變化結構。
3.1.2 村莊內部用地類型結構差異
根據 Weaver-Thomas 組合系數測算結果,分析村莊內部二級用地組合類型(表3),5個典型研究對象的村莊用地組合表現出較大差異,組合類型有1~4種。5個典型村莊內部用地結構的組合類型中均包含綠地,體現了喀斯特地貌相對貧困地區用地類型的主體類型。此外,坡騰村以綠地為主要的土地利用結構類型,體現了相對貧困地區,特別是無支柱型產業,以外出務工為主的村莊的特色。民安村以綠地、農業生產用地以及工業生產用地為組合類型,凸顯了其工業型發展村莊的用地特色。坡月村以綠地、農業生產用地以及商旅服務用地為組合類型,是一個以農旅+民宿產業以及國家4A級景區所在地的旅游型村莊。祥蘭村以農業為支柱型產業,其組合類型為綠地、農業生產用地。而甲篆村包含了綠地人農業生產用地、工業生產用地以及商旅服務用地,其村莊的主導產業為農產品加工業及農業旅游觀賞業,因而村莊的工業生產用地和商旅服務用地占據一定的主導地位,其綜合發展類型村莊的特色較為突出。

表3 典型村莊用地組合類型
結合村莊用地組合類型和村莊內部用地三級分類的結果來看,5個典型村莊的三級用地類型數在22~29種,受各類村莊自身不同的產業以及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村莊內部用地類型數量存在一定的差異,經濟狀況較落后的村莊用地結構呈現出單一化的特點。民安村依靠工業產業給村莊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其用地類型數最多,為29種。坡騰村人口大部分以外出務工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村莊內部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其用地類型數相對較少,為22種。
將5個典型村莊占比前5的優勢用地類型進行對比(圖2)。受地區資源因素和村莊本質的影響,綠地及農業生產用地均為5個村莊用地類型中占比最多的用地,坡騰村和祥蘭村的綠地面積占比均為66%以上。坡騰村農業生產用地占比較小,為11%,其他4個典型村莊的農業生產用地占比均較高。祥蘭村的農業生產用地面積占比相對較大,表現出其農業生產型村莊的特點。民安村、甲篆村的工業生產用地面積占據較為優勢的地位,顯然鄉村工業產業在村莊的發展有著較好的前景。依托盤陽河流域觀光優勢以及國家4A級景區的地理位置等優勢條件,坡月村、甲篆村的村莊旅游業基礎較好。甲篆村則在第一產業、工業、農業旅游觀光用地上均發展良好。

圖2 典型村莊占比前5的優勢用地類型
3.1.3 村莊內部用地結構有序度判定
對5個村莊的內部用地結構信息熵、均衡度和優勢度進行測算(表4),可以發現,坡月村、民安村、甲篆村信息熵以及均衡度遞增狀態,即3個典型村莊中各類用地面積差距呈減小趨勢,村莊內部用地結構向相對無序且均衡化的趨勢發展,某個地類的支配性逐漸消失,優勢度則依次減小。其原因分別體現在:坡月村位于盤陽河的發源地之一,有著優勢的旅游資源,是非常典型的旅游型村莊,村內與旅游業相關的土地利用類型明顯地多于其他村莊,優勢度在這3個村莊中是最高的。民安村村內的鄉村產業發展良好,同時也帶動了村內其他產業的發展,是巴馬瑤族自治縣較為重要的重點工業村莊,工業生產用地占據優勢。甲篆村信息熵最大,而優勢度最低,則主要是由于其位于甲篆鎮的政府所在地,是典型的城郊結合區的村莊,區位優勢較為明顯,村莊內部用地結構較為均衡。

表4 巴馬瑤族自治縣典型村莊內部用地信息熵、均衡度及優勢度
坡騰村信息熵較祥蘭村高,其用地類型面積的差距更小,用地結構更加無序。此外,由于坡騰村基礎設施較差,村內發展交通水利以及公共設施用地的趨勢明顯,村內的土地利用結構更為均衡。祥蘭村主要用地類型為綠地和農業生產用地,優勢度更高。
3.1.4 村莊內部用地空間結構差異
結合5個典型村莊的發展特點,分析其村莊內部用地的空間結構特征,發現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不同發展類型村莊內部的用地結構呈現相同的趨勢。
生活功能用地空間,是構成村莊用地的重要部分,但在5個典型村莊中,生活用地反而明顯較少,這主要是受地區山地多平地少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其中,宅基地部分面積占比較小,但占據的位置是村莊區位條件的優勢區域,宅基地主要沿交通要道分布。因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甚至有所缺乏,使其用地呈現出分布散亂的狀態。
村莊的劃分類型基本上是由生產功能空間所決定的。其中,農業生產用地在5個典型村莊用地結構中均占比較大,也體現出在少數民族相對貧困地區第一產業占據經濟來源的主體地位。由于農業基礎設施用地占用的空間較大,而農用地面積有限,因此多分布在宅基地周邊,距農用地較遠。對于少數民族相對貧困地區的村莊而言,農業生產尚不能規模化,設施用地又遠離,村民的勞動耕作便利性較低。鄉村工業用地分布零散,但對交通具有很明顯的依賴性。商旅服務用地主要分布在較為重要的交通要道以及特殊的自然旅游資源點及其附近。
綠地在生態功能用地空間占據主要的部分。可以看出,在相對貧困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相對貧困地區因受其資源本底的限制,土地資源利用難度較大,所以呈現出綠地占比較大的狀況。
整體上,生活功能用地依舊處于村莊用地空間的核心位置,生活與生產之間的聯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生態功能用地面積占比較大,且多在生活、生產功能用地的邊緣或外圍輪廓環繞。
3.2.1 自然地理條件
自然地理條件是影響村莊內部用地結構的基礎驅動因素。海拔因素和坡度因素影響著村莊居住用地范圍的聚集程度及面積大小。如祥蘭村,平均海拔為804 m,平均坡度為18.7°,在5個典型村中平均海拔最高,平均坡度最大,居住用地規模最小。資源稟賦條件客觀上決定了村莊大多數居民的經濟來源,從而影響村莊內部用地結構類型。如坡月村的商旅服務業用地占比較高的原因是其擁有國家級4A級景區百魔洞等旅游勝地,同時可進行農旅觀光、養生民宿旅游業的發展,土地的商旅服務功能得到很好的發揮,進而作用于村莊的用地結構類型。
3.2.2 區位條件
區位條件是催化村莊內部用地結構改變的因素。一方面,村莊的居住用地、工業生產等用地類型對便利交通的依賴性性較大,交通道路的布局發展很大程度上會引導改變村莊內部生活、生產等用地的結構類型。另一方面,隨著城鄉統籌發展進程加快并初顯成效,城郊村莊經濟的發展受城鎮發展水平作用顯著,這一輻射帶動作用呈區域擴散趨勢,同時能帶動周圍村莊經濟的發展,使區域村莊用地類型趨向多樣。在貧困地區的縣市,二三產業相對發達,而產業發展對交通區位條件的依賴性較大,因此,貧困地區用地結構多類型組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區位條件的影響。
3.2.3 經濟社會因素
村莊經濟發展狀況是村莊內部用地結構變化的內在驅動因素,村莊經濟發展狀況與村莊內部用地結構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關系。在政府加大貧困地區經濟和技術投入的情況下,對村莊用地進行相同的投入,農業的產值會明顯低于二三產業的產值。農民為了追求經濟的發展,會擴大二三產業用地的規模,村莊產業用地增加,村莊用地結構發生變化。此時,農村經濟逐步發展,村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同步提高,對交通用地、公共服務類設施用地的需求逐漸增加,村莊內部用地結構進一步改變。
3.2.4 其他因素
政策因素是影響村莊內部用地結構的外部因素,對村莊內部用地結構具有約束力。特別是對于少數民族相對貧困地區的村莊,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深入地影響著村莊土地利用結構(圖3)。政策的傾斜往往會影響土地利用結構的改變。一方面,政府加大對相對貧困地區的經濟投入改變著村莊原來的基礎用地模式,農、林、牧、漁等農業更趨向均衡或逐漸向工業及旅游服務業轉型,村莊用地結構隨之改變。另一方面,由于巴馬瑤族自治縣素有“長壽之鄉”的美稱,縣相關部門為了更好地發展長壽旅游業,往往會通過編制鄉村規劃、旅游規劃、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來促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合理利用,涉及村莊的用地結構隨之改變。

圖3 村莊內部用地結構驅動機制
本文基于各類功能用地的村莊內部用地結構分類體系,選取巴馬瑤族自治縣5個呈現不同發展類型的典型村莊,分析并探究其村莊內部用地數量結構、類型結構及空間結構的差異,并通過對比,對少數民族相對貧困地區村莊內部用地結構演變的影響因素和機制進行探討,得出以下結論。
(1)不同類型的典型村莊各功能用地面積比例結果表明,生態功能用地、生產功能用地、潛在功能用地分別是村莊內部用地的基本結構、衍生結構、可變化結構,生活功能用地處于村莊空間結構中的核心區位。隨著經濟水平發展,村莊內部用地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改變,生活功能用地會依據人們的需求而增加;生產功能用地面積也會隨之而增加;進而生態功能用地面積就會減少,直到穩定狀態;潛在功能用地面積將會減少。
(2)隨著村莊自身的產業發展,以及受經濟狀況不同的影響,村莊內部用地類型基本呈現減少的趨勢,用地結構呈現出單一化的特點。根據信息熵的大小可以判斷,村莊經濟水平較高以及二三產業占比較高的村莊用地類型較多,結構也越復雜,其用地向著均衡的結構發展。
(3)5個典型村莊用地的組合類型差異明顯,坡騰村為單一組合結構,民安村與坡月村是三重組合結構,祥蘭村為雙重組合結構,甲篆村為四重組合結構。處于相對貧困地區的村莊,從外出務工型村莊到產業主導型村莊再到城郊融合的綜合型村莊,村莊各類產業用地呈現增加的趨勢,村莊內部用地類型數也在逐漸增加,用地結構將由簡單的單一型向復雜型進行演替。
(4)村莊內部用地結構是農村進行土地利用的直觀反映,自然地理、區位、經濟社會和政策等因素以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改變著村莊內部用地類型的結構,在這些因素的相互影響及共同驅動下形成各類村莊在用地上的數量、類型結構及有序度等方面的差異性,以及空間結構上的趨向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