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李春宏 左文霞 周培士 李偉 薛燕軍 沈新蓮

摘要:高粱是我國白酒釀造的主要原料。江蘇省白酒產業發達,是高粱消費大省,但江蘇省白酒企業所需要的高粱幾乎全部采購自我國東北地區,僅少數當地生產。近幾年,隨著高端白酒品牌的打造以及產能的擴大,釀酒原糧本地化生產和基地建設已納入今世緣和洋河兩大釀酒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為了進一步加快江蘇省釀酒高粱產業發展,擴大種植規模,力爭早日實現釀酒高粱完全本地化種植。本文分析了江蘇省釀酒高粱產業的發展現狀,剖析了當前江蘇省高粱種植產業發展存在的嚴重短板,提出了江蘇省缺乏滿足江蘇省酒企需求,適應本地區種植,自主選育的釀酒專用高粱品種,高粱生產種植規模小,管理粗放,缺乏規模化高粱生產基地以及機械化程度低等突出問題。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從釀酒原糧的本土化、規模化基地建設、優質專用釀酒高粱品種培育、釀酒高粱產業發展模式以及發展以高粱文化為特色的休閑旅游等方面提出應對措施,分析江蘇省釀酒高粱的發展趨勢,以期為江蘇省未來釀酒高粱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江蘇省;高粱;釀酒;產業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2)09-0017-04
高粱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栽培歷史,是我國最早栽培的禾谷類作物之一,一直是我國北方人民的重要糧食作物。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由曾經的口糧變成了工業原料,用于釀酒、飼用、制醋等,繼續在國民經濟和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1]。尤其是白酒釀造行業,支撐了我國高粱相對穩定的消費規模。我國白酒三大基本香型的典型代表茅臺、瀘州老窖、汾酒、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以及今世緣等都以高粱為釀酒原料。我國每年生產白酒700萬~800萬t,釀酒高粱的消費量為700多萬t。但目前全國高粱總產量約300萬t,因此釀酒高粱存在較大缺口。2013年我國開始大規模進口高粱,2015年進口量達1 069.97萬t,2016年國家對玉米實行市場化改革,國內糧食價格逐步接近國際市場價格水平,飼料糧進口有所減少[2]。與此同時,大中型酒企包括茅臺、五糧液、洋河、今世緣等,紛紛實施產能擴張戰略。從而促成了高粱的利好形勢,加劇了國內高粱市場供需的不平衡,造成高粱價格上升,國產高粱生產規模將在現有水平上保持穩定增長。
江蘇省白酒產業發達,是高粱消費大省。近幾年,隨著高端白酒品牌的打造以及產能的擴大,釀酒原糧本地化生產和基地建設已納入今世緣和洋河兩大企業發展的戰略規劃。為此筆者對江蘇省高粱產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剖析了江蘇省高粱產業存在的問題,從原糧的本土化、基地化建設、優質專用釀酒高粱品種培育、釀酒高粱產業發展模式等方面提出應對措施分析江蘇省釀酒高粱的發展趨勢,以期為未來江蘇省釀酒高粱的發展提供參考。
1 江蘇省釀酒高粱產業現狀
江蘇省高粱種植歷史悠久,在江蘇省新沂市三里墩西周文化層遺址,發現碳化高粱桔稈和葉片[3]。高粱在江蘇省曾是傳統的旱糧作物,特別是蘇北地區,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玉米、高粱、大豆等旱作物為主的耕作制度。高粱在江蘇省用途很多,主要有粒用(釀酒、糧食、飼料)、糖用(甜高粱莖生食、制糖)、工藝用(掃帚、刷具)以及飼用(青飼或青貯)等。1949—1955年,江蘇省高粱種植面積均在 30萬hm2 以上,主要分布在淮安、宿遷和徐州等地區。隨著蘇北旱改水面積的擴大,高粱種植規模大幅減少,到1989年,種植面積僅為4 200 hm2(圖1)。近年來,由于種植效益的持續降低,高粱種植面積常年維持在7 000 hm2左右。江蘇省高粱仍然存在廣泛的零星小面積種植,在部分地區是不可缺少的搭配作物。
江蘇省不是高粱生產大省,但憑借著知名酒廠和高粱貿易市場的優勢,已成為特色高粱優勢區。目前江蘇省農民種植的品種除了少量當地的農家種外,大部分是從外地引進的品種。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啟動以來,江蘇省調查隊經過 2016—2017 年連續 2 年對江蘇省60個縣(市、區)的高粱種植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從41個縣(市、區)收集到104份在江蘇省持續種植的高粱地方品種。這些地方品種種植年限大多在30年以上,遺傳多樣性相當豐富,經過長期的自然與人工選擇,形成了適應當地氣候的耐高溫干旱、耐澇、耐鹽堿、耐貧瘠等特性,具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和進一步改良的潛力[4]。外地引進的品種有山西省的晉糯3號和晉糯22號、四川省的瀘糯8號、河北省的冀釀4號以及貴州省的紅纓子等。遷釀1號是宿遷農科所自主育成的江蘇首個散穗型釀酒專用糯高粱,是基于當地生態氣候條件定向育成的釀酒專用高粱新品種,有效解決了宿遷市釀酒高粱優良種源缺乏問題。
江蘇省歷來是白酒生產和消費的大省,隨著20世紀90年代我國白酒產業的興起,江蘇省提出振興蘇酒的發展目標。1998年,江蘇省白酒產量僅38萬t,至2018年,江蘇省32家規模以上酒類企業白酒總產量為69.19萬t,占全國白酒總產量的8%,共實現主營業務銷售收入515.06億元,位居全國第二[5]。江蘇省白酒企業所需要的高粱幾乎全部采購自我國東北地區[6]。近幾年隨著高粱價格的上升以及酒企品牌建設的需要,漣水、泗洪、泗陽部分鄉鎮開始恢復發展釀酒高粱生產,2021年江蘇省釀酒高粱種植面積大約為0.67萬hm2,2022年預計在1.3萬hm2左右。
2 江蘇省釀酒高粱產業存在的問題
江蘇省雖然有巨大的高粱消費市場,但目前高粱種植產業發展存在嚴重短板。
2.1 缺乏滿足江蘇省酒企需求,適合本地化種植的釀酒專用高粱品種
高粱籽粒中的營養成分如淀粉、蛋白質以及單寧等含量與白酒香型、品味、產酒率密切相關[7-8]。淀粉是釀酒的主要成分,其含量與出酒率呈極顯著正相關。北方高粱直鏈淀粉含量高,支鏈淀粉含量低;而南方紅高粱則相反。蛋白質含量與白酒品味緊密相關,蛋白在發酵過程中水解成氨基酸,后又轉化為高級醇類。高級醇類是白酒香味的重要成分。單寧因其衍生物為丁香酸和丁香醛等香味物質,可以增加白酒的芳香風味,但是單寧苦澀,含量過高也影響酒的風味[9-10]。目前,江蘇省白酒企業所需要的高粱幾乎全部采購自我國東北地區,缺乏適應本地區自主選育的品種。這些品種的外觀特性和營養成分存在較大差異,導致釀造的白酒質量參差不齊。這也成為制約江蘇高粱產業發展的瓶頸。683B72E8-8F51-410F-A7BF-34DEAA8C4924
2.2 種植規模小,管理粗放
受供求關系和種植成本增加的影響,江蘇省種植高粱的農民越來越少,再加上高粱種子銷售渠道窄,價格不穩定,只能依靠個體小商小販零星買賣,嚴重打擊了農民種植高粱的積極性。種植模式表現為面積小,分布范圍散的特點。目前小規模的種植只是為了滿足家庭對雜糧的需求。此外,高粱具有許多優良特性,適宜的田間管理有助于發揮品種優勢。種植高粱的農民群眾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在品種選擇、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缺乏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導致產量不高,種植效益不明顯,進一步削弱了農民種植高粱的積極性。
2.3 缺乏規模化高粱生產基地
建設規模化高粱生產基地可以提升酒業文化品牌,拓展產業鏈,調優產業結構,保障優質原料供給。這就需要政府的引導,利用市場手段改變零星分散種植的局面,通過土地流轉集中農戶的土地,規模化種植高粱,統一管理和經營。建立新品種、新技術和有機化示范基地,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以基地建設帶動周邊生產,全面提升高粱的產量和質量。目前,江蘇省相關部門對建設規模化高粱生產基地重要性認識不足。
2.4 機械化水平低
目前江蘇省高粱種植絕大部分分散在中小地塊,仍缺乏適宜這種類型田塊操作的小型機械。高粱從播種、田間管理到收獲以及脫粒等環節上依然延續了傳統的耕作模式,不僅所用農具簡陋,而且全靠手工作業,生產效率低下。高粱耕種收獲等環節的機械化程度將極大地限制高粱產業的發展。
3 江蘇省釀酒高粱產業發展趨勢
3.1 釀酒原糧本地化生產,建立釀酒專用糧基地
白酒產能的不斷擴大,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我國酒業正向原產地、高端市場集中,使得優質有機高粱需求持續增長。因而加強原糧基地建設,能夠避免因原糧供應不暢而被“卡脖子”,同時還能通過對原糧種植和收儲的全方位把控,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茅臺酒廠在赤水河中游共擁有五大紅纓子高粱基地(仁懷、習水、金沙、播州、匯川),合計認證有機地塊10.7萬hm2,可實現產能27.95萬t。2020年茅臺集團出資2.81億元支持仁懷市建設高標準有機高粱種植示范基地,藉此打造高標準的“茅臺酒第一車間”;郎酒在瀘州、自貢、宜賓以及內江等地建設了4萬hm2糯紅高粱種植基地;汾酒集團在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建設了將近0.67萬hm2晉汾高粱種植基地;西鳳酒在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建設有2 000 hm2高粱種植基地[11]。
江蘇省打造本地化的原糧生產基地,是今后白酒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目前,釀酒原糧本地化生產和基地建設已納入今世緣和洋河酒廠企業發展戰略規劃。2021年,今世緣酒業啟動釀酒原糧本土化種植項目,通過訂單生產的方式在酒廠所在地高溝鎮種植高粱100 hm2,2022年計劃種植 1 333 hm2,擬在高溝鎮周邊建立釀酒原糧“大糧倉”。
3.2 引進與培育優質專用釀酒高粱品種
由于釀造工藝的不同,白酒行業內各香型白酒對自身釀酒所需高粱有各自的傾向性品種,如茅臺酒的紅纓子高粱、五糧液的宜糯紅高粱、瀘州老窖的國窖紅 1號以及汾酒的晉雜22和晉雜23等品種。針對企業釀造工藝需求,對不同地理環境開展定向育種將成為趨勢。近幾年,為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江蘇省酒企不斷提升品質,開拓高端品牌,對原糧的內在品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需要容重大于740 g/L、淀粉含量高、單寧含量高(0.8%~2.0%)的高粱品種。同時,江蘇省主要酒企地處淮河流域,高粱生育期雨水多,北方的緊穗型品種抗蟲性差、籽粒易發霉,南方的散穗型品種產量低、植株高、機械化收獲難度大。缺乏適應本地區生態條件的釀酒高粱品種是目前江蘇省釀酒高粱產業的短板。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引進、選育符合江蘇省白酒釀造工藝需求的高產、抗蟲、半散穗、矮稈、耐密植、抗倒伏等綜合性狀優異的高粱新品種,為各企業建立自身企業用糧的可選品種庫。
3.3 江蘇省釀酒高粱產業發展模式
以品種為核心的訂單生產是目前各大酒企原料的主要生產模式。紅纓子高粱是由貴州省仁懷市紅纓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當地小糯高粱基礎上經過30年時間選育而成的,是茅臺酒廠唯一指定使用有機高粱原料品種[12]。通過“公司+糧貿公司+農戶”的模式,僅2020年就種植紅纓子高粱13.3萬hm2,產量50萬t,全面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價格達到9.2元/kg [13]。瀘糯12號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購買,無償提供種子企業使用,形成了“政府購買+企業繁育+項目推廣”產業發展模式。此外,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定向為瀘州老窖和郎酒培育了國窖紅1號、郎糯紅19號,實行了訂單生產,形成了“品種+產地+酒企+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2]。
江蘇省釀酒高粱種植才起步,無論是企業還是農戶對高粱品種的選擇、綠色高效種植技術都不熟悉,因此現階段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訂單種植模式比較適合江蘇省釀酒高粱的生產。以白酒企業的需求為導向,在政府有效引導下,由合作社或種植大戶牽頭,科研院所在品種選擇和種植技術上進行全程指導,建立高粱生產基地,形成“企業+科研單位+政府+種植業合作社+種植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通過統一供種、統一耕播、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收獲倉儲,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對高粱種植戶實行保護價,一方面是從源頭把控白酒品質,另一方面也是企業主動承擔鄉村振興的使命。2021 年,今世緣聯合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采用“企業+農業公司+科技服務+種植戶”的訂單種植合作模式,在高溝鎮周邊建立釀酒原糧基地,試種高粱、小麥、水稻200 多hm2獲得成功。
3.4 發展以高粱文化為特色的休閑旅游,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高粱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衍生出了燦爛的高粱文化和與之相關的酒文化,同時高粱又有很好的觀賞性,以高粱文化為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多個主產區的新亮點。宜賓市翠屏區在五糧液釀酒專用糧基地建有釀酒專用糧百里走廊,與新農村建設、休閑觀光旅游、田園文化等元素有機結合,每年舉辦形式多樣的旅游文化節,多產聯動,形成了“農旅融合”的發展新格局。江小白酒業在重慶江津區啟動了高粱產業園,正在建設高粱博物館,發展工業旅游和農業旅游。江蘇省洋河和今世緣酒廠均為國家4A景區,通過結合高粱的觀賞性,在景區內和周邊將高粱原料生產基地和文化旅游觀光相結合,深挖地方文化資源,開展鄉村旅游,可以打造江蘇特色的紅高粱文化旅游景區,實現一二三產高質量融合發展。683B72E8-8F51-410F-A7BF-34DEAA8C4924
4 小結
江蘇省是我國白酒釀造和消費大省,擁有洋河、今世緣、雙溝等著名酒企,但是釀酒所需要的高粱原料幾乎全部采購自我國東北地區。隨著酒企產能的擴張和高端品牌打造的需求,釀酒原糧本地化生產和建立釀酒專用糧基地是江蘇省釀酒高粱生產發展趨勢,為此迫切需要引進、選育符合江蘇省白酒釀造工藝需求的高產、抗蟲、半散穗、矮稈、耐密植、抗倒伏等綜合性狀優異的高粱新品種;通過產、學、研緊密結合,形成“企業+科研單位+政府+種植業合作社+種植戶”的訂單生產模式,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從源頭把控白酒品質;同時發展以高粱文化為特色的休閑旅游,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福耀,平俊愛,趙威軍. 中國釀造高粱品質遺傳改良研究進展[J]. 農學學報,2019,9(3):21-25.
[2]李順國,劉 猛,劉 斐,等. 中國高粱產業和種業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J]. 中國農業科學,2021,54(3):471-482.
[3]殷志華. 明清時期高粱栽培技術研究[J]. 古今農業,2011(3):74-80.
[4]李春宏,狄佳春,顏 偉,等. 江蘇省高粱種質資源的收集及多樣性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20,21(5):1175-1185.
[5]李春宏. 釀酒高粱在江蘇的發展前景與展望[J]. 大麥與谷類科學,2019,36(4):18-20.
[6]郭士偉. 江蘇高粱發展前景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15,31(21):82-85.
[7]賈巧喚,任石茍. 淺述酸、酯、醇等成分對白酒的影響[J]. 食品工程,2008(4):12-13
[8]袁 蕊,敖宗華,丁海龍. 不同品種高粱糊化特性研究[J]. 糧食與油脂,2011(8):26-27.
[9]宋高友,張純慎. 高粱籽粒品質對出酒率影響的初步探討[J]. 遼寧農業科學,1986(5):6-8.
[10]焦少杰,王黎明,姜艷喜,等. 高粱與固態白酒關系的研究綜述[J]. 釀酒,2015,42(1):13-16.
[11]岳治中. 醬酒品牌為何“擁糧自重”[N]. 企業家日報,2021-10-23(6).
[12]韋勤勛,涂佑能. 紅纓子高粱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淺析[J]. 南方農業,2020,14(22):56-58.
[13]邵明波,周棱波,彭方麗,等. 科技支撐貴州酒用高粱產業發展對策[J]. 貴州農業科學,2021,49(4):156-164.683B72E8-8F51-410F-A7BF-34DEAA8C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