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漢文 福建省“閩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原電影研究所所長。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影視行業有責任客觀講好中醫藥抗疫故事
今年1月份以來,天津、吉林、山東等地先后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在抗疫過程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世衛組織近期發布的“世界衛生組織關于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專家評估會”的報告也指出:中藥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減少輕型、普通型病例轉為重癥,縮短病毒清除時間,改善輕型和普通型患者的臨床預后。
影視媒介作為最符合大眾文化時代特征的傳播媒介,近年來推出了一批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但比較遺憾的是,鮮少有作品聚焦“中醫人”“中醫事”,未能呈現中醫藥應對疫情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影視行業有責任客觀講好中醫藥抗疫故事。在這方面,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從歷史經驗中堅定文化自信。據《中國疫病史鑒》記載,自西漢到清末,我國先后發生過321次大型瘟疫。古人運用他們的智慧和臨床經驗,成功化解一次又一次的瘟疫,中醫藥積累了豐富的防治疫病經驗,形成了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理論體系。運用這些經驗,近20多年來,中華民族沉著應對SARS(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登革熱等疫病,成功地化險為夷,同時證明這些經驗是有當代價值的。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影視人去選材。
但近年來以歷史疫病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比較少見,僅有2013年的《大明劫》影響比較大。該片講述了崇禎15年(1642年)瘟疫橫行,明朝江山內憂外患,孫傳庭、吳又可等誓死抗擊瘟疫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吳又可撰寫了著名的《溫疫論》?!洞竺鹘佟分谱鞒杀颈容^低,沒有大明星、大制作,所以票房并不理想。但它拍出了氣節,拍出了韻味和家國天下的大主題。
近幾年,全世界都為疫情所困。影視人有必要總結《大明劫》等的正反經驗,從中華民族抗擊疫病的歷史,特別是歷代名醫傳奇故事中選材,拍出有世界影響的作品。
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生動案例。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快、感染范圍廣、防控難度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中醫人白衣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救治過程中,充分發揮中醫藥辨證論治的特色優勢,在改善癥狀、截斷病程,特別是在縮短核酸轉陰時間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其中一個非常好的案例是,今年2月中旬開始,來勢洶洶的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襲擊香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應特區政府請求,中央派出的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于3月29日抵港。內地醫療隊成建制接管了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8個區中的6個區,所管轄病床的患者無一例死亡。這是中醫藥史上首次全方位參與香港抗疫,有效填補醫療系統空缺,在香港醫療史和中醫藥發展史上寫下厚重的一頁。
影視人要在這樣火熱的現實實踐中,尋找鮮活的典型人物、典型案例,改變觀眾認為中醫藥治不了急癥的刻板印象,讓觀眾潛移默化地接受中醫藥文化的洗禮和熏陶。
面向未來夯實文化基礎。在現實中,由于多年教育的斷層,很多民眾對中醫藥文化變得越來越陌生,以至于在抗疫過程中,不會首先想到中醫藥的手段,也不會正確運用中醫藥。與此同時,中醫藥文化反而在國外得到廣泛傳播,掀起一陣陣的“中醫熱”。好在這種局面正在慢慢改變,國家已經實施《中醫藥法》,江蘇、甘肅等地將中醫藥文化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內容,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學校開設中醫藥特色校本課程。通過這些努力,相信全社會將重拾對祖國中醫藥的信心。
影視機構要順應這種趨勢,自覺地擔負起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制作、傳播更多更好的中醫藥影視作品,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比如,打造以中醫藥文化、中醫養生為主題的電視節目,或將中醫藥文化植入電視真人秀等,以廣大青年觀眾喜愛的影視節目形態包裝、傳播中醫藥文化。
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張伯禮院士表示,古老的中醫藥,它的理念一點也不落后。2020年,他主持的武漢江夏方艙醫院收治的564位患者無一例轉為重癥,實現了“患者零轉重、醫護零感染”目標。影視行業應該廣泛傳播這些案例,推動中醫藥更好地服務于健康中國建設,造福于中國人民,惠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