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夢璐
筆者所在幼兒園致力于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一直以生態種植為辦園特色,結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打造了“天空菜園”,并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植物、蔬菜,組織幼兒開展了許多種植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探究、在體驗中學習、在勞動中收獲。同時,幼兒在種植活動中也發生了許多故事。本文以課程故事“葉脈探秘之旅”為例,談談教師如何根據幼兒的興趣開展課程故事。
最近,“天空菜園”里的蔬菜都長大了,看上去郁郁蔥蔥的。某天,幼兒在澆水、除草的過程中開始討論蔬菜的葉子,桐桐說:“黃瓜的葉子真大,像我的手掌,還有點像梧桐葉。”舒揚說:“西瓜的葉子胖胖的,像水滴。”奇奇說:“芹菜的葉子很小。”幼兒通過觀察對比,發現蔬菜的種類不同,其葉子的形狀和大小也不一樣,并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筆者根據幼兒的興趣,開展了“蔬菜葉子小調查”。
通過調查,幼兒了解了許多蔬菜葉子的形狀,還在戶外活動時間去“天空菜園”里尋找各種蔬菜的葉子。一天,熙熙和禎禎拿著一片絲瓜葉子玩游戲,突然,禎禎不小心把葉子撕破了。熙熙把小手伸過去,“撕拉”一聲,絲瓜葉子沿著一條直線破開,熙熙便不解地問禎禎:“絲瓜葉子破了的地方會沿著一條線撕裂,這條線是什么?”禎禎搖搖頭,熙熙又問:“它們有什么用呢?它們都一樣嗎?”禎禎說:“我也不知道。”于是,我們的故事開始了。
為了弄清楚“葉子上的‘線’是什么”“這些‘線’有什么用”“這些‘線’都一樣嗎”這三個問題,筆者帶領幼兒開展了一次葉脈調查,讓幼兒通過問爸爸媽媽、翻閱書籍、和爸爸媽媽一起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尋找答案。
通過葉脈調查,幼兒了解到,植物身體里長有很多很細的管子,從它的根部開始,經過它的莖一直到葉子,植物細小的管子埋藏在莖里面是看不見的,等到了葉子上就變成了更細更小的管子,也就是熙熙看到的“葉子上的線”,它的名字叫葉脈。葉脈的作用很大,蔬菜靠葉脈吸收水分和營養才能長大和結出果實,葉脈的形狀有很多種,主要有網狀脈、平行脈和叉狀脈。
教師要追隨幼兒的興趣,鼓勵幼兒結合已有的經驗展開探究,并抓住關鍵信息,幫助幼兒梳理經驗,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此次“葉脈”話題是幼兒在與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中產生的,筆者結合幼兒的討論,幫助幼兒梳理了三個問題,分別是“葉子上的‘線’是什么”“這些‘線’有什么用”“這些‘線’都一樣嗎”,并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了調查,讓幼兒與家長一起查閱相關資料、自主探究,幫助幼兒認識了不同蔬菜葉脈的特征,了解了葉脈的作用。在分享調查結果時,筆者還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讓幼兒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
(一)課程故事一:葉脈如何輸送營養
調查結束后,幼兒提出了新的問題:“葉脈真的可以輸送營養嗎?它又是怎么輸送營養的呢?”為了讓幼兒更加直觀地了解這兩個問題,筆者和幼兒一起進行了葉脈吸水實驗,將蔬菜葉子插進有顏色的水中,靜靜等候,觀察葉子顏色的變化。一天過去了,葉子的顏色沒有發生變化,但葉子主葉脈底部的位置稍微有些變紅了。由于幼兒選擇的葉子太綠了,變化不夠明顯,不利于幼兒觀察,于是,筆者建議幼兒選擇用白菜葉做實驗。過了一天,白菜葉的根部果然有了幾條紅色的“線”,出現了毛細現象,幼兒驚奇地說:“看來葉脈真的會吸收營養和水分。”
大班幼兒的求知欲望強烈,在了解了葉脈的作用后,對葉脈如何輸送營養產生了興趣,并想通過親身體驗尋找答案。筆者及時抓住了這個值得繼續探究的興趣點,并引導幼兒進行了相關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筆者給予幼兒充足的自由,讓幼兒自主操作,并在幼兒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給予適度的指導,以保證實驗順利開展。例如,一開始幼兒選擇用綠色的葉子做實驗,筆者沒有否定,當幼兒發現變化不明顯時,筆者才建議幼兒用白菜葉做實驗。在實驗中,筆者始終追隨幼兒的興趣,關注幼兒的觀察和操作,并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耐心等待幼兒的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積極主動地思考,并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直觀形象地了解了葉脈傳輸營養的過程。
(二)課程故事二:怎樣留住葉脈
涵涵是個愛觀察的孩子,她說:“我發現不同的蔬菜,葉脈也是不一樣的,你看,大蒜的葉脈就是一根根直線,而黃瓜的葉脈是有分叉的,歪歪扭扭的。”果果說:“真的是這樣呢,我覺得它們的葉脈都很漂亮,我想帶回去給妹妹看,可是葉子容易壞,如果葉脈能畫下來或者留在紙上就好了。”小哲說:“這還不簡單,照著畫唄。”于是,幼兒開始嘗試將葉脈的樣子畫下來,但葉脈有粗有細,細細的葉脈看不清楚,無法照著畫。這時,有幼兒提出:“我們科學發現室有燈桌,如果在燈桌上照一照,葉脈肯定會更加清楚。”
于是,幼兒開始了第二次嘗試,但很快,他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燈桌的確能使葉脈看起來更加清楚,但用記號筆無法表現粗細,畫出來的葉脈并不真實。桐桐說:“葉脈有點像手上的指紋,如果印在橡皮泥上會有印子吧。”果果說:“對,美工區的印泥也可以,我以前畫過指印畫,用手指蘸印泥印在紙上會有指紋,用葉子蘸上印泥拓印,應該也會印出葉脈。”隨著幼兒的不斷嘗試,“留下葉脈”的方法越來越多了,梓妍和桐桐還嘗試將紙蒙在葉子上面,用彩色鉛筆在上面拓印。
在本次活動中,筆者認真傾聽幼兒的想法,啟發、鼓勵幼兒遷移生活經驗進行自主探究,讓幼兒探索“留下葉脈”的各種方法,并不斷優化、調整這些方法,讓幼兒感受到了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
(三)課程故事三:制作葉脈書簽
一天,小揚在“天空菜園”里發現了一些特殊的葉子,跑來和大家分享他的發現,并邀請大家去菜園里看看。果果看到后說:“葉肉被蟲子吃掉了,只剩下葉脈,變成鏤空的了,但我覺得很美。”涵涵說:“我姐姐就有一個用葉子制作的葉脈書簽。”奇奇說:“怎樣才能讓葉子變成鏤空的呢?我也想做這樣的書簽。”
怎樣才能保留葉脈去除葉肉呢?需要哪些材料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組織幼兒進行了討論。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了許多方法,如用牙刷刷出來、用小刀刻出來、用剪刀剪、用手撕、用鍋子煮爛等。雖然幼兒心里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為了成功制作出葉脈書簽,筆者還是查詢了制作葉脈書簽的方法,并鼓勵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葉脈書簽。一段時間后,許多幼兒都成功制作出了葉脈書簽,但筆者了解到果果沒有成功,她有點沮喪。于是,第二天,筆者和幼兒一起進行了討論,以幫助果果找到失敗的原因。在討論過程中,堯堯說:“我和媽媽做了兩次,第一次樹葉沒有燒爛,葉肉刷不下來,第二次多煮了一會兒。”妙妙說:“有些葉子很容易刷爛,不能太用力。”
通過討論,筆者發現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葉子煮的時間不夠長;二是刷葉子時過于用力或刷毛太硬;三是選取的葉子太薄太軟。果果根據這些失敗的原因調整方法后,終于成功制作出了葉脈書簽,并帶過來和朋友們欣賞、交流,還繪制了葉脈書簽的制作流程圖。
在本課程故事中,筆者支持和引導幼兒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并解決問題,同時也啟發他們用數字、圖畫等表征方式記錄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另外,在活動中,筆者還及時引導幼兒圍繞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分享,將幼兒的個人經驗擴展為集體經驗,讓幼兒了解了葉脈書簽的制作方法,并引導幼兒總結了失敗的原因,幫助幼兒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筆者引導幼兒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進一步豐富了幼兒的觀察經驗,幫助幼兒了解了事物之間的聯系。
根據此次有關葉脈的課程故事,筆者梳理了思維導圖(見圖1)。關于葉脈的活動還可以在生命教育方面繼續深入探索,故事未完待續。在活動后,筆者還梳理了幼兒的關鍵經驗(見表1)。

圖1 課程故事“葉脈探秘之旅”思維導圖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充滿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們的教科書。”教師應保護幼兒的探究欲,追隨幼兒的興趣,支持他們自發、自主、自由地與大自然進行互動,并通過感知、體驗、觀察、探索等方式,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在“葉脈探秘之旅”課程故事中,筆者追隨幼兒的興趣,跟隨幼兒的腳步,驚訝于幼兒細膩的觀察和生動的表現。通過本次活動,幼兒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中,了解了蔬菜葉子的葉脈,也描繪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脈絡,獲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為自身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高新區陽澄湖科技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