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治
關鍵詞:文化視域;高校思政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圖分類號:D263;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1 — 0033 — 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也是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高校透過思政課堂以及主題活動等形式能夠豐富傳統文化傳播途徑,并為紅色文化、抗戰歷史等典型文化塑造優質環境,從而培養具有深切文化認同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與文化建設密不可分,探索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價值以及路徑成為當下亟需解決的思政學術問題。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它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影響力的體現。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引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作為國家優秀人才培養的發送站,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承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使命。因此,作為國家的主要思想陣地,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作貢獻。高校思政教育建設作為一種育人途徑,不僅對高校師生的成長與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而且對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說到底,高校作為國家文化組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和社會的育人需求,即“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因此,新時代提倡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宗旨在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框架,以新媒體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真正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文化自信與自強的教育意圖。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文化是當代中國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基本訴求。高校承擔著培養當代與未來中國優秀人才的重任,加強學校思政教育建設,特別是如何培養兼具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精神的優秀人才,使廣大師生能夠在黨的思想正確領導下,弘揚民族精神,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是高校思政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思政教育建設指引著高校師生的行為方向和奮斗的目標,是高校特色發展的原初動力,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為學校長時間保持競爭力提供了活力,它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將高校的使命、發展愿景等等形成特定的學校文化,它是高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課堂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機統一,影響著全體師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道德認知等等。
高校思政教育建設不僅豐富了高校文化研究的內容,對于其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深層問題也能夠得到針對性和有效性解決。說到底,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實質是使高校師生能夠在思想政治文化的浸潤與熏陶下,接受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精神的洗禮,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師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地受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和作用來提升自身的認知、想象、言行、意志、情感等等,培養人的德性品格和完善人的道德品質,從而將他們培養成符合新時代理念的、大寫的與自信的文化人。在這個意義上,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本質在于“化人”,因此也便顯得尤為重要。探討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建設如何構建文化育人原則、方法及其途徑,對于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有以下兩點。
第一, 高校思政教育建設有助于高校師生精神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完滿統一。人在本質上來講是整全的人,是尚待完成的人,而不是自然的或者學科化、專業化與工具化的人,在馬克思看來,一個人只有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可能實現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統一。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起到了“人化”與“化人”的作用。所謂“人化”,即將自然人向社會人改造的過程;所謂“化人”,即使學科化、工具化的片面發展的人走向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的過程,這是一個高度人性化的過程,也是人與文化雙向建構的內在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建設便是教師帶動學生、成年人帶動青年人的偉大工程,是促進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與生活世界走向統一的主要陣地。
第二,高校思政教育建設有利于推動思想政治文化的發展,進一步強化“文化育人”理念的發展。育人是高校思政專業建設的根本訴求。作為一個歷史學范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根據時代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的理念、創新教育方法和手段,這樣才能達到意識的覺醒和解放狀態。
不管在任何時代,文化是一個部落、民族、社會或者國家的群體性象征。美國著名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用“想象的共同體”這一術語來形容在同一族群中文化對個體的影響作用。因此,無論在任何時候,文化永遠是凝集一個社會或民族力量的重要紐帶,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歷史的文化大國,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校作為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載體以及人才培養的搖籃和發源地,更是肩負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挖掘和弘揚的艱巨任務,在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人才,是賦予我國高校的歷史使命。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切實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建設已成為高等教育必然之要求。建設和諧文化,是我們黨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打牢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有效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1〕。高校思政教育建設是一種集動態性、關系性與整全性為一體的生態化建設,因此,思政教育建設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過程。高校思政教育建設就要緊密結合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優秀品質,使其完美地融入其中,讓核心價值體系與時代精神牢牢地印刻在每一位大學生的腦海里,生根發芽,從而在行動與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具有現代化精神的中國公民,以及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新時代中國的文化根基,高校思政教育建設和發展都是基于對經典文化的傳承、合理批判與反思之上的。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建設,一方面可以幫助高校師生找到當代文化的根基,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建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味著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了中國智慧,融入了具有中國元素的個性化人才所必須的中國經驗。從而實現特色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的建立,逐漸形成以培養兼具傳統與現代精神相結合的新時代人才為最終目標。
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任務首先就是分析思政教育建設面臨的真問題與真命題。所謂真問題,即制約、影響和干擾高校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從而導致高校思政教育發展偏離其正常軌道的問題。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建設就要不斷地診斷自身發展的諸多問題與準確定位自身發展價值。因此,在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建設過程的真問題、真命題和真課題的基礎上,高校一定要詳細深入地分析和診斷出何為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真問題,什么才是真正影響學校發展的真問題,只有找到了這些真問題,高校思政教育建設才能有跡可循,才能對癥下藥。其次,也要追尋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真命題。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核心任務是重塑學校教育的價值觀,它首先要解決的命題是高校要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以及高校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也就是說,高校思政教育建設要解答的問題是“什么樣的生活才是高校師生值得過的,并且應該以何種方式進行”,這是高校思政教育建設中必須要澄清的命題。這樣在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過程中,學校應該謹記思政教育的價值使命和學校長遠發展的使命,高校思政課堂中教與學發生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建設中價值與意義以及高校思政教育建設過程中的組織與管理模式等等。具體來說,在思政教育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四點:首先是優化校園環境,重視物質文化建設是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物質基礎;其次是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傳統,融合外來先進文化是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重要途徑;再次是發揮網絡優勢、推進信息化建設是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有效手段;最后是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規范化、制度化是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重要保障〔2〕。
在歷史進程中,人們經歷了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再到信息革命的歷史性變遷,隨之而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社會形態。尤其是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的結合、新媒體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使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想象等等都發生了全新改變,尤瓦爾·赫拉利在其“簡史三部曲”中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包括政治、經濟、教育等方方面面組成的未來圖景,令人們感到局促不安的是,網絡文化所形成的新媒介文化將會對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建設帶來更多的挑戰,高校應該如何做出應對呢?如在教育領域,MOOC、翻轉課堂、智慧學校等等新的形態都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可以說,新媒介時代的到來,對于傳統高校思政教育的沖擊是非常巨大的,無論在教育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育結果,還是教育范式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人們可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文化,也可能被一些不合理的思想“洗腦”。面對這一危機,高校應該秉持一個什么樣的態度來迎接這一挑戰?是張開懷抱還是拒之門外?
當然,高校思政教育建設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和引領高校文化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國家的靈魂與旗幟,也是引導、規范高校思政教育建設和多元化發展的方向與準則,高校思政教育建設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保證思政專業發展的性質和方向永遠正確。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政教育建設要不斷地培養師生的文化自覺性,只有充分認同和接受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和傳統、中方和西方的多元比較與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確立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發展方向。文化自覺是一個不斷培養、提高的過程,并在比較、理解多種文化和理性認知的基礎上,高校才能自覺地承擔起傳承文化精神,真正起到思政教育的“化人”功能。
教育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如果我只是我,我就是荒蕪。”孔子亦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可見,個人主義對于一個人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極有可能使人走向片面性發展。然而,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以及個人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高校師師、生生之間充滿了競爭,高校嚴重缺乏使人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成長環境與肥沃土壤。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建設必須堅持以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為旨歸,鼓勵高校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通力合作,構建高校思政師生共同體。這就需要高校師生摒棄自身專業的局限,在與他者(教師、學生、領導、家長)的對話與交往中重構思政教育教學關系。對話是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方式,它有著堅實的哲學理論基礎,更有著強烈的實踐品質,它是個體與個體(主體與主體)之間彼此深入交流、相互理解的過程,因此,思政教育的師生關系建設應該保持一種寬容的、開放的態度,比如團隊備課、協同教學等等,都使得高校教師之間的協商、對話大大增加。具體地來說,構建高校思政師生共同體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創建信任的氛圍。高校思政教師需要團隊的支持來獲得教育信念以及情感的歸屬感,這是一種源于他者的“承認”與“關懷”倫理,團隊之中的信任氛圍是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文化土壤,只有在這樣的土壤里,教師的專業發展才得以健康的發展。二是構建高校思政師生共同體的共同愿景。共同的愿景表征一種“希望”,它是在共同體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高校教師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以及對思政教育專業的期許,在這個基礎上,高校思政教師首先要確定共同目標,為他們的共同發展做好預設。三是創造一種自由的時間條件。時間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工作時間與非工作時間。在工作時間里,高校思政師生共同體要有豐富的人力和物力作支撐,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空間,在非工作時間里,高校應該實施時間柔性管理,讓全體師生有充足的閑暇時間。
〔參 考 文 獻〕
〔1〕滿炫.“以文化人”理念下高校文化育人目標的價值取向及科學設定〔J〕.江蘇高教,2018,(05):68-71.
〔2〕侯典舉,陳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與著力點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9):49-51.
〔責任編輯: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01 — 06
基金項目:2018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校園文化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8SJSZ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