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玄德
關鍵詞:譚平山;馬克思主義;廣東;早期傳播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1 — 0050 — 04
馬克思主義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劃破了近代中國彌漫的黑暗,指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蛻變。在近代中華民族面臨危亡之際,馬克思主義的到來,消除大批中國先進分子此前尋求救國救民道路而不得的困頓,他們紛紛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救民的思想武器。譚平山根據世情的變化以及國情發展的需要,率先在廣東地區扛起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大旗,對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新時代,探析譚平山對馬克思主義在廣東早期傳播的緣起、途徑以及主要貢獻,了解他在具體時代背景下傳播馬克思主義對救國救民的積極作用,對于當前以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對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地處我國南大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風帆最早就是從這里揚起,外界的新鮮事物和思想也總是隨著頻繁的對外商賈貿易最先到達這里,開放的地理環境為人們接觸外來的新思想、產生新理念提供了地域條件。清政府施行海禁后,僅留廣州對外通商,在通商過程中,西方思想傳入廣州并產生深遠影響。此外,廣東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硝煙中首當其沖,是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前沿陣地和覺醒最早的省份之一。鴉片戰爭后,廣州作為傳統通商口岸被列強強令開放,外來思想隨著國門洞開不斷涌入;與此同時,大批有識之士有感拯救民族存亡之際迫在眉睫,紛紛主張向西方學習。清政府迫于時勢的變化,對各方面進行改革,選派幼童遠赴重洋以求引進西方的學識,廣東在這外來思想涌入和西學東漸的浪潮中成為了近代思想風氣最為活躍的省份之一。正是基于開放的人文地理環境以及特定的社會政治背景,一大批心懷家國,為救亡圖存而敢于探尋救國救民之道的仁人志士紛紛涌現,如主張實業救國并留下巨著《盛世危言》的鄭觀應、主張改良政治制度的康有為與梁啟超、主張民主革命的孫中山等,他們在廣東掀起了革命的熱潮,使濃厚的革命民主氣息氤氳著這片土地。正是在這種氛圍的熏染下,培育了譚平山豁達的胸懷和堅定的革命情懷,并使他在革命的道路上以睿智的眼光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促使馬克思主義在廣東的傳播漸成燎原之勢。
譚平山對革命信仰的選擇,與他個人所具有的深厚的家國情懷、強烈的憂患意識以及堅韌不屈的革命意志等優良秉性密不可分,而這些優良秉性是其在生活環境錘煉中所形成的。譚平山雖然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裁縫家庭,但家中對他的教育卻尤為重視。1898年,譚平山完成私塾教育并前往東洲書院就讀。在這里,他接受了厚重的歷史教育,心中十分欽佩歷代英豪、忠義之士所表現的氣節,并以文天祥的正氣歌以自勉,強烈的家國情懷和為國為民的意識從這時起便悄然在他心中萌芽。1908年,譚平山恪守父親囑托以及不負兄長傾盡家產助學的厚望,考進了兩廣優級師范。在兩廣優級師范就讀期間,面對清政府的無能,以及受孫中山等民主革命者發動的反帝、反清革命運動的影響,譚平山出于對國家前途的思量,于是選擇成為同盟會的一員,積極投入到反清活動當中。民國成立后,北洋政府把控國內政局,出賣國家權益,而后更是陷入軍閥混戰、相互傾軋的局面,廣東遭到以陸榮廷為首的桂系軍閥的殘暴統治。面對如此惡劣的情勢,人們對三民主義和中國的出路充滿了疑慮。為了解決心中的疑慮,1917年譚平山毅然北上到北京大學求學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熏陶,經歷“五四”運動洗禮后的他,個人思想由激進民主主義逐漸轉變為馬克思主義。完成學業之后,他返回廣東,開始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雖然他在后面革命道路中歷盡曲折,但依然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奮斗不止。
譚平山尚在北京大學求學之時,就有與身邊志同道合的同學先后在北大、上海出版《新潮》、《政衡》用以傳播新思想的辦刊經歷,深知文化報刊對引領國民思想的重要作用。1929年,譚平山從北大畢業返回廣東,面對當時廣東在傳播新文化新思想方面沒有跟上形勢發展需要的狀況,于是提議辦一份報紙,用以喚醒民眾意識和促進時局發展。辦報的提議一經提出就得到譚植棠、陳公博等人的大力支持,三人在陳獨秀的指導下合力創辦了《廣東群報》。《廣東群報》設置有內容豐富的專欄,在宣傳新文化新思想過程中,系統介紹各國工人運動狀況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的政治主張,促進了廣大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此外,面對無政府主義者在思想界宣揚的各種謬論和錯誤的主張,譚平山專門在《廣東群報》發表文章予以強烈的批駁,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掃清了障礙。在譚平山等人的努力下,他們創辦《廣東群報》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了擴大馬克思主義宣傳陣地,譚平山與沈玄廬創辦了《勞動與婦女》周報〔2〕。《勞動與婦女》以廣大勞動婦女宣傳對象,通過揭露封建社會中各種對婦女不公的陋習與現象,使廣大勞動婦女從舊思想的束縛之下解放出來,為維護自身的權益而參加革命運動。譚平山為了使報刊的內容通俗易懂、更容易讓廣大的勞動婦女所接受,為了讓當地勞動婦女能更加深入地學習馬列主義,專門使用廣州當地方言來發文章,工人群眾因此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并受到了很大的啟發。〔3〕
1920年8月,中國早期的共產黨組織在上海成立。由于組織者多半為無政府主義者,導致這一時期的廣東“共產黨”帶有濃厚的無政府主義色彩,并無半點馬克思主義性質。1920年冬,陳獨秀應邀南下廣州,負責廣州的教育工作,同時參加了廣東“共產黨”的組織活動。當時,陳獨秀為廣東“共產黨”草擬了黨綱,無政府主義者由于自身的主張與黨綱中的“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條文沖突,于是選擇自動退黨。隨后,陳獨秀提議重新創建黨組織,這一提議得到譚平山的支持。譚平山表示:“我們實在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黨組織,以宣傳和組織民眾,為振興中華做出努力。”〔4〕1921年3月,譚平山在陳獨秀的指導下,與陳公博等人成立了共產黨廣東支部,并在不久后接替陳獨秀成為支部書記。以譚平山為領導的共產黨廣東支部,積極吸收廣東地區五四運動以來涌現的先進分子,壯大馬克思主義宣傳隊伍,并積極指導民眾運動開展,使廣東的共產主義運動走上正軌。此外,應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委托,譚平山于1922年初將原內部思想信仰不一、人員成分復雜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進行整頓、改建,重新組織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性質的團組織——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隨后,他被推選為團組織書記,并通過團組織與廣東各地進步青年進行書信聯系,用馬克思主義對他們進行宣傳教導,并引導他們加入團組織,壯大了團組織的力量。
共產黨廣東支部成立后,譚平山與眾人積極創辦各種培訓機構向進步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教導他們向黨、團組織靠攏,為廣東革命形勢的發展需要做好人才準備。由于陳獨秀主持廣東的教育工作,譚平山和他利用職務之便創辦教導機構,分別為“宣講員養成所”和“注音字母教導團”,譚平山擔任機構老師,親自給學員們授課。創辦“宣講員養成所”名義上是為了培養教育戰線的人才,實際上是當時廣東地區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的主陣地,為后來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培養了大批優秀干部,他們深入各地進行宣傳工作,組織工人建立工會,指導工人開展斗爭運動。開設“注音字母教導團”則是借助教授青年教師國音字母的機會,通過進行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新思想灌輸,從而引導他們成為馬克思主義者。此外,譚平山還注重對工人們的教育與啟發,在當時受無政府主義影響較深的機器工會開辦“機器工人夜校”〔5〕,擔任校長兼董事長,動員了大量工人前來學習。夜校不僅給工人們開展基礎文化知識教育,還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給工人講解階級斗爭,群眾運動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有關知識,幫助工人們解放思想,提高政治覺悟。工人受此影響,政治熱情高漲,踴躍投身到革命活動中去。
譚平山主要以創辦進步報紙、刊物,組建廣東黨、團組織以及開設教導機構、學校等途徑在廣東傳播馬克思主義,廣東地區的人民群眾隨后在實踐中接受并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同的傳播途徑拓寬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廣度與深度,使馬克思主義深入到廣東的不同地方和不同階層。譚平山深刻意識到報刊對引領民眾思想有重要作用,以創辦的報刊為宣傳陣地,充分發揮報刊的“喉舌”作用,通過刊載文章給民眾講清時勢、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促使了廣大民眾思想的覺醒。譚平山在報刊上還同無政府主義者進行論戰,清除無政府主義者所提出的各種謬論對民眾思想的干擾,為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創造良好的思想條件。與此同時,譚平山積極主導廣東黨、團組織的組建,以黨、團組織統一領導、部署馬克思主義在廣東地區的傳播,并通過黨、團組織廣泛聯系各地進步分子,使他們的思想在接觸馬克思主義后得到啟蒙和覺悟,并由此將很多志向相投之士聚集了起來,許多進步青年從此在黨、團組織的帶領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譚平山通過開設教導機構和工人學校,為民眾運動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并將這些人員派往各地組織工人建立工會,深入工人群眾當中宣傳階級斗爭方面的思想,使工人群眾的思想覺悟得到極大提高,并通過工會把工人的力量匯聚起來,工人們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身與資本家開展斗爭的有力武器,不斷取得斗爭的勝利。
中共一大之后,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南方分部設立在廣州,譚平山任分部書記。譚平山指派自己的學生王寒燼等人到廣州、佛山等地,他們深入到工人群眾當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工人建立工會,領導工人為爭取提高收入、縮短工時等自身正當權益,通過罷工與資本家展開斗爭,并取得勝利。1921年11月,廣州車衣工人、廣三鐵路工人和紙業工人紛紛發動罷工,譚平山積極組織、領導這些罷工斗爭。他動員工人群眾對警察局無理扣押工人的行為進行抗議,在抗議中,工人們要求釋放被扣押人員遭拒絕后,指揮工人們向時任廣東省長伍廷芳請愿,面對重重壓力,政府當局只好讓步,將被捕工人釋放。正是在譚平山的領導下,罷工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這些罷工斗爭的勝利極大地振奮了工人們進行斗爭的信心,也將工人群眾鍛煉成為一支具有強大戰斗力的隊伍。1922年1月,香港海員大罷工爆發,譚平山領導南方分部和中共廣東支部給予罷工運動極大支持,并發表《敬告罷工海員書》一文指導海員的罷工運動和鼓勵海員繼續斗爭。〔6〕經過長達56天的艱苦斗爭,香港當局和資本家被迫向工人屈服,罷工運動以勝利告終。香港海員大罷工的勝利,不僅給帝國主義當頭一棒,而且極大鼓舞了中國工人階級,全國性的工人首次罷工運動高潮即將來臨。廣東地區受此次罷工勝利的影響,工會組織紛紛成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1923年,共產國際提出建立反帝反封建聯合戰線的主張,根據這一主張,中共在“三大”上作出決議,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與會的譚平山對中共中央作出的正確決議表示支持。中共“三大”后,譚平山以中央駐粵委員身份領導廣東地區的黨、團組織協調落實國共兩黨合作的相關工作。譚平山為表示對黨中央的正確決議的支持,給全體黨員樹立榜樣,以個人名義率先加入了國民黨,并在國民黨中擔任職務,從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工作。一方面,在《廣州民國日報》發表文章對國民革命的意義和國共合作的必要性進行宣傳;另一方面,為國民黨改組以及召開“一大”、制定黨綱、章程等工作而付出努力。譚平山積極倡導的廣東地區的黨、團組織組成“國民運動委員會”參與廣州的國民黨改組工作,并動員黨員和團員加入國民黨,為國民黨改組工作的進行及其“一大”的召開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協調落實國共合作工作的過程中,譚平山也利用國民黨在地區的影響大力宣傳我黨的政治主張,促進民眾對我黨的理解與接受,推動廣東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在譚平山等人的努力下,國共合作達成,起革命統一戰線得以建立,譚平山繼續領導廣東黨組織開展革命運動,并與國民黨展開合作,不僅共同在廣州開辦農講所,培養農運干部,并指派農運干部到廣東各地領導廣大農民開展農民運動,而且共同領導廣州、香港兩地工人開展省港大罷工對上海人民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進行支援,用罷工斗爭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
譚平山是馬克思主義在廣東地區早期的傳播者之一,他在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過程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洗禮,個人思想逐漸由激進民主主義轉變為馬克思主義,回廣東后擎起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大旗,以切實的行動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喚醒民眾的意識,為人們謀求民族和國家的救亡圖存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對推動廣東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立足新時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中強調的“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7〕,通過研究譚平山對馬克思主義在廣東早期傳播的緣起與途徑,了解他的主要貢獻,從具體的黨史材料學習出發,汲取營養,秉承革命先輩的志愿,賡續革命先輩的精神血脈,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綱領,為復興民族大業而不斷努力奮斗。
〔參 考 文 獻〕
〔1〕《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小康,2021,(11):10.
〔2〕趙旭英.淺析譚平山與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J〕.呂梁學院學報,2017,(03):49-50+60.
〔3〕周著東,王愛云.譚平山創辦報刊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影響〔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7(11):42-43.
〔4〕陳登貴,巫忠.譚平山傳〔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7.
〔5〕何立波,寇冠宇,曹雪立.論譚平山在廣東建黨時期的活動和貢獻〔J〕.紅廣角,2015,(07):41-46.
〔6〕游慧冰.淺析譚平山與廣東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創建〔J〕.紅廣角,2016,(04):25-30.
〔7〕《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小康,2021,(11):10.
〔責任編輯:侯慶海〕
收稿日期:2022 — 01 — 06
基金項目:2021年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項目“地方性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以廣東南路革命策源地柑村為例”(pdjh2021b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