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協同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1 — 0047 — 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1〕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協同發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新時代,系統梳理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協同發展思想,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協同發展機理對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1912年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這一概念,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的初版序言中指出:“我這個非社會主義者相信馬克思主義道理具有獨特重要性”〔2〕,他把創新思想的來源歸功于馬克思。
雖然馬克思并沒有直接提出“科技創新”這一概念,但是他把科技創新理解為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兩個方面,他又經常用技術發明和技術變革來代替技術創新的含義。從宏觀的角度來講,“科技創新指的是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特殊的實踐活動。”〔3〕,從經濟角度看,“科技創新是一種特殊的人類勞動,它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屬于人類的精神生產領域,但更是與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因為創新的過程同時還是人力資源的投入、生產規模擴張和資本投入不斷積累的社會過程。”〔4〕馬克思認為,科技創新來自社會需要,社會需要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科技創新推動了經濟變革,導致工業革命的產生;科技創新還導致社會階層的變化,出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科技創新影響思維觀念的變化,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等自然科學的發現導致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
馬克思雖然用過“制度”這一概念,但是在其論著中用得非常少,關于制度創新也沒有系統、詳細的論述。但是縱觀馬克思的著作,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馬克思理論的提出,是在對制度的批判中逐漸形成的,尤其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其制度思想。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馬克思立足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的角度去研究制度問題,揭示了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對社會制度的確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即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歸資本家所有是資本主義制度,生產資料歸全社會共同所有就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在《資本論》這部巨著中,馬克思深刻地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制度必然勝利的趨勢。從宏觀角度來說,制度創新代表著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變化導致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制度創新既包括經濟制度的創新,也包括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創新。馬克思對具體制度也有過論述,比如關于書報檢查制度、法律制度等。從微觀角度來說,制度創新主要指具體制度的變革,如組織的結構改變、組織運行規范等。
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共同促進、整體協同發展的關系。下面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來分析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之間的協同關系。
第一,從宏觀層面來看,社會制度的變遷受科學技術的影響非常大。馬克思認為,每一個社會形態的變遷,不是以生產什么產品為標志,而是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工具來進行生產為標志。工具的發明與制造依靠科技,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了工具的變革,科技的創新推動了制度的創新。反過來,制度創新也會給科技創新提供保障,使得科技創新活動得以開展。
科技創新推動社會制度的演進,社會制度的變遷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創新。科學的發展促進了技術的進步,一系列的技術創新成果導致以機器大工業為標志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出現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他們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生產資料歸資本家所有,資本家通過榨取工人階級的剩余價值而獲利。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技創新使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資本家通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縮短個別勞動時間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所以說科技創新不僅不能解決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而且還會加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制度就是在矛盾日趨尖銳化的時候發生變革的。
創新思想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科學技術屬于生產力的范疇,科技創新代表著生產力的變革;制度屬于生產關系,制度創新代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總是把一定的社會制度看作是決定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的基本前提,是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5〕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的協同發展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宏觀層面上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的協同發展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
第二,從中觀層面即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科技創新是提高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關鍵要素,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得以實現的保障。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協同發展促進一個國家的進步。
從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可以看出,一個國家走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還需要相應的制度上的創新,即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德國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后發展非常迅速,進入到現代工業社會,科技逐步走到世界的前列。科技創新給德國帶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同時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的是制度上的創新。“德國科技體制的管理模式介于法美兩國之間,屬于集中協調性,這與其所奉行的社會市場經濟制度一脈相承”〔6〕。2010年發布了《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出臺了一系列高技術戰略創新的政策。德國不斷創新的科技政策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從德國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科技創新導致制度的變革,制度的變革又引起科技上的不斷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出現協同發展的趨勢。
第三,從微觀層面即從一個企業角度來看,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主要是指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馬克思認為企業的科技創新動力一方面來自于企業的內部,另一方面來自于市場的需求。個別資本家為了追逐高額利潤,“采用新的生產方式”來降低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資本家發現有利可圖時,也紛紛開始效仿,這樣就造成整個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降低,個別資本家無法再獲得超額利潤,因此再會進行新一輪的科技創新。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獲得了長遠的經濟利益,市場的需求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推動力量。馬克思還專門研究過企業的產權問題,科技創新與生產組織、產權制度、生產制度之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企業技術創新還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作為保障,因此,要不斷對企業制度進行變革。企業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主要依靠的是企業制度。制度創新是使技術創新得以實現的根本。企業層面的制度創新包括企業的組織形態、運行機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財務制度、投資管理制度等。企業的制度創新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事情,它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的通力合作。政府層面的制度創新包括出資人制度、法人財產權制度、所有者權益制度、融資制度、法人治理結構制度等。
制度創新在一定時期內會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起到保障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的制度會束縛技術的創新,政府或企業又會調整現有的制度來適應技術創新形勢的發展。因此,在企業層面出現了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協同發展。
協同演化不僅僅是基于一定制度條件下的技術進步,更多的是強調技術與制度之間雙向因果作用下技術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動力量,技術創新可以引起社會制度的劇烈或者漸進的變化,也就是引起了制度創新;在制度創新的過程中形成的很多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對技術創新的進一步進行提供了很好的保護和激勵作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關系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而不是單向決定的關系的互惠過程。
新時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僅技術上要創新,制度上也要創新,技術創新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制度創新是保障。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協同發展思想對當今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一定借鑒意義。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看出,只有建立起充滿活力的新體制,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創新。一個國家的強大,靠的是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協同發展。隨著人們對技術革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隨著人們對物質的需求不斷增長,計劃經濟體制無法滿足人們對科技創新的期望,因而促進政府改革經濟體制,出現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制度。我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受市場的引導,給科技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互聯網+的出現,使得科技創新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對當今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影響巨大。我國政府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開展的供給側改革將會給科技創新提供更大的空間,并將逐漸形成有利于引領科技和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協同演化思想,對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礎。我國不同時期的科技發展規劃是結合當時我國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確定了我國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縱觀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到,我國科技的發展促進了相關科技制度的不斷創新;反過來,制度創新給科技創新提供了保障,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而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技術與制度之間的相互選擇和制約關系,要求我們既要注重技術在制度框架下的發展,又要注重制度與技術的匹配,實現國家層面上技術與制度的協同演進。協同發展要求,在邁向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過程中,政府需不斷增加科技研發的投入,提高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科研工作者要將重點放在科技成果的產出并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上,使科學技術成果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在此基礎上,國家要制定更切合我國科技發展實際的科技發展戰略以及科技獎勵制度,激勵科技人員進行技術創新活動。
自主創新是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直接影響到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自主創新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在企業,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更多地來自于企業對超額利潤的追求和企業家精神,因此在國家層面搭建了適合企業創新的平臺的同時,企業內部要通過制度建設,進行企業內部激勵,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企業制度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體制基礎,企業要做到產權制度明晰、組織機構合理、管理制度適宜、契約制度恰當,從而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保障。當科技型企業從小微企業逐漸發展成為龍頭企業時,企業制度也要相應地發生改變,以適應企業發展、科技創新的需要。惟有如此,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協同演化才能促使企業保持持續成長的動力。
總之,科技創新的發展對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的發展創造制度環境和經濟條件,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今天,我們仍然要繼續關注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協同發展,使二者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協同演化理論,為創新的理論研究和創新實踐提供方法論指導,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經驗與啟示,在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顯得十分緊迫、尤為重要。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美〕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劉巍.恩格斯科技創新思想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03).
〔5〕李玉紅,馬勇.互動——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關系的理論比較〔J〕.經濟學家,2001,(01).
〔6〕谷俊戰.德國科技管理體制及演變〔J〕.科技與經濟,2005,(06).〔責任編輯:侯慶海〕
收稿日期:2022 — 01 — 1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馬克思恩格斯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協同演化思想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項目批準號:14JD7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