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路亮
關鍵詞:農村;產業融合;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1 — 0098 — 03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實現產業興旺,而產業興旺的關鍵在于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程十分緩慢,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則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復合型人才短缺嚴重。針對當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復合型人才短缺問題,我們既要堅持重點論,抓住主要矛盾,著手解決阻礙發展進程的關鍵問題;也要堅持兩點論,全面的看待問題,對癥下藥,解決各個次要矛盾。因此面對復雜的問題,我們要始終堅持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滿足民生之所需,在相關制度體系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著重發力。
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基層黨組織作為黨的最小組織單位,以其數量多、分布廣等獨特優勢成為與廣大人民群眾聯系最為密切的組織。在推進鄉村振興解決農村復合型人才短缺問題中要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們的模范帶頭作用,為更好吸引復合型人才提供根本保障。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展戰略的實施和推進,我國針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面臨的人才短缺等問題制定出臺諸多相應的政策與對策,但由于大部分知識分子尤其是年輕的大學生人才等對政策的了解與認識較淺,難以做到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和號召。
基層黨組織作為與人民群眾聯系最為密切的組織,不僅要承擔好黨的“代表人”責任,更要承擔好黨的“發言人”責任,對于黨和國家制定出臺的各項政策要認真學習和研究,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宣傳與解讀,將束之高閣的政策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民語。在政策宣傳和解讀的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大學生順應當前國家政策和發展大勢的變化,轉變不合時宜的傳統就業觀,樹立動態、多元化的就業觀,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鄉村建設之中,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其次,基層黨組織還應因勢利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觀念和創業精神,鼓勵大學生們抓住這次機遇,利用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實施為農村帶來的政策和資金等有利條件,到農村實現自主創業的夢想,同時對深入農村、扎根農村創業的學生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質條件上的鼓勵,促進形成高素質人才回流農村、反哺農村的新局面。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解決復合型人才短缺問題,不僅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更要發揮好基層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和以身示范作用,加強對鄉村人才隊伍的引導。
一是提高基層黨員隊伍的理論修養,加強實踐技能培訓。基層黨員要真正的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積極主動學習黨和國家關于農業生產發展的相關理論政策,掌握基本的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加強黨員隊伍能力建設;二是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完善和落實好黨員干部的考核任命政策,將參與農村實踐鍛煉作為黨員干部任命、晉升的重要考核標準。黨員干部要勇于沖鋒在國家發展的前沿,解決國家發展面臨的重要難題。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正有序穩步推進,針對困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短缺問題,黨員干部要敢于應對,以身示范積極的投入到鄉村振興之中,在鄉村舞臺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解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復合型人才短缺問題,要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這一主線,著力解決教育、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基本民生問題,滿足自主培養和吸引復合型人才所需的必要物質條件。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環境較以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我們不僅要從外部施力,鼓勵有知識有能力的人才深入農村,更要從內部發力挖掘農村內生動力,通過引導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和發展農村教育等方式培養、留住和召回本土人才。在現代城鎮化的背景下發展農村,必須要充分挖掘農村本土的人力資源。
一是正確引導農民轉變傳統觀念,走出習慣的舒適圈,不能僅僅滿足于個人掌握的知識和經驗,要讓農民真正意識到鄉村振興背景下個人能力與知識的欠缺,認識到自己的差距與不足,積極主動去學習新技術、新方法,同時加強相關生產技能的培訓,實現農民向復合型人才的過渡與轉變。
二是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增強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認識事務的水平,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因此提高村民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很關鍵。”〔1〕政府應制定出臺相應的政策和辦法加大財政資金等向農村的傾斜力度,為農村配備先進的教學工具與器材,完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同時加強政策宣傳和積極引導,鼓勵城市中高素質人才去農村任教,提升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農村原有的教師隊伍也應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其次,通過采取夜校、田間課堂等教學形式向農民傳授相關的理論知識,滿足農民對相關知識的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力資源的整體質量。
面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復合型人才短缺的情況,要解決好這一問題,首先必須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給予農村高素質人才一定的物質保障,讓他們安心留下來、放心引進來。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大致包含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社會優撫四個部分,當前最需要做的:一是建立起更加靈活的養老保險制度、配套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進一步提高社會化管理程度,提高社會保障服務的利用效率,進一步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為更好的留住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完善社會福利制度,根據各地區農村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獎勵制度。農村應在社會福利方面著重發力,縮小與城市間的福利差距,以較為豐厚、優越的物質福利等作為吸引和留住復合型人才的發力點。同時也要注重福利政策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相適配,不可嚴重偏離鄉村具體的經濟發展實際,加重當地經濟的發展壓力。
我國城鄉發展差距巨大,農村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因此實現農村發展,增強對復合型人才的吸引力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扶持與城市的帶動和支持。要想使復合型人才放心的“留的下”、開心的“引進來”,最主要的是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在夯實農村三大業融合發展基礎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第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著力解決農村地區在公路、電網、供水、供氣、物流、環保、信息等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短板,通過實施鄉村通達工程,提高農村基礎設施覆蓋率,推動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二,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一是要加快農村地區信息網絡建設,加強農村通信網絡和寬帶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地區4G/5G網絡覆蓋率。二是依托互聯網平臺建立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臺,通過提供電子商務、價格信息等服務,提高農村地區信息資源標準共享程度;三是依托優質的網絡服務搭建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研平臺,為復合型人才作用的發揮奠定良好的科研基礎;四是依托網絡平臺,大力推行網絡教育,利用優質的網課資源助推鄉村教育的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
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應對復合型人才短缺問題要從制度方面發力,發揮制度的保障和兜底作用;從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方面發力,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要從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方面發力,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制度起到根本性、決定性的作用,完善、健全的制度體系為更好的吸引復合型人才提供關鍵保障,針對當前農村在人才培育、引進和激勵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漏洞要做到及時、有效、針對性修補。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關鍵在人才,尤其是復合型人才。面對當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復合型人才短缺問題,“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2〕
一是健全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創新農業人才的培訓形式與內容。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發揮好“紐帶”作用,積極搭建跨領域、跨區域的交流合作平臺,加強農村與外部高校、科研機構的雙聯互動,加強農民與相關行業的科研機構、專家、企業的合作與交流,使農民能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其次要通過建立農業人才實習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等,實現生產、學習和研究三位一體化,培養一批推動農村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的經營管理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技能人才,尤其是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為農村三大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是制定切實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為更好地引進人才以及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提供制度保障。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式,鼓勵和吸引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具備相關領域知識的人才到農村就業、創業。其次,通過探索實行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集體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方式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
農村單一的生產結構導致農村整體經濟效益較低且不穩定,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影響了農村人口的薪資待遇水平,為解決這一難題,我國農村需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科學規劃發展布局,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一是調整單一的種植結構,著力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首先是政府政策撥款應有側重地向農村科學技術建設方面傾斜,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科技投入力度,在農村地區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中心和生產基地,為農村農業現代化的順利開展和推進提供良好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其次是改變單一的家庭種植模式,探索新型的農場經營模式。通過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等形式實現零碎的小單位種植向大規模、集約化經營模式的順利過度與轉變,實現化“零”為“整”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增加農產品種植品種、提高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率、拓寬經濟來源渠道、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相關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二是拓寬農村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立足農村特有的資源、生態、文化等優勢,鼓勵農民發展特色農業,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品牌;其次鼓勵農民加強對本土農副產品的開發力度,進行深加工,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帶價值,進而提高經濟收入;最后是加強農村地區與農業大學的合作,邀請校園學術指導來農村地區引導種植工作的開展。在帶來新的種植觀念的同時,學校能夠根據農村的種植條件進行理論上的實踐并能因地制宜研究實施相關的科研項目,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整體經濟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3〕當前,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人力資源的大量流失等,農村的生態環境惡化遭到嚴重的破壞,如挖沙破壞植被、務農人口減少導致土地荒廢、農藥等化學物質過度使用致土壤肥力嚴重下降、工廠廢氣廢水排放致大氣和水資源污染嚴重等,“臟亂差”仿佛一時間又成為農村的代名詞,嚴重影響復合型人才的就業選擇。針對農村破壞嚴重的生態環境,我們要做到“上傳下達”。
一是要以國家方針政策為根本遵循,做到嚴格遵守認真落實。在全國農村地區大力開展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著力解決垃圾、污水、植被破壞等問題,修復村容村貌。其次在農村大力發展推廣循環型農業,推進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提高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4〕
二是不斷健全和完善地方環保政策,針對不同農村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當地政府要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既要找出當地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抓主要矛盾,同時也要發現當地存在的潛在生態環境問題,做好預防和應急準備,以免影響整體的環境整治,最后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開發和利用三結合,即做到保護、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為基本前提,合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優勢,開展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旅游業等。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推進中,各級政府部門和鄉村黨組織要落實各級主體責任,發揮各級功能,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解決復合型人才短缺問題。為我國順利推進共同富裕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參 考 文 獻〕
〔1〕王永濤.淺析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原因及對策〔J〕.現代國企研究,2017,(14):53.
〔2〕劉秀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管理觀察,2019,(10):62-63+66.
〔3〕習近平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0,36(08):929.
〔4〕唐德才,張燕,石宇.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路徑〔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9):1-5.〔責任編輯:孫玉婷〕
收稿日期:2022 — 01 —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