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毓達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以及城市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大批務工人員進入城市發展,偏遠農村地區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等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成為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探索解決對策意義重大。本文在教育管理領域,基于經濟和政策視角,融合依戀理論等積極心理學要素開展留守兒童教育關愛模式研究。分析出“校中有家”,“自我修復”,“靈動生命”的可行性教育關愛模式。以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G775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有相當多的調查數據顯示,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監管,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出現一系列的異常已經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嚴重制約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也為未來社會的穩定和諧埋下隱患。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農村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的直接教育主體,應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必須從根基、細節、實踐層面落實心理教育引導的工作,采取多措并舉的有效策略,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1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1.1 情緒波動大
由于前額葉發展水平不完全,情緒劇烈波動是兒童在青春期的一個重要特征。在遇到阻礙時兒童會轉向親密者求助,留守兒童在父母遠離身邊的情況下會缺少這種求助的途徑。當無法處理這些壓力時一部分兒童極易出現焦慮無助的情況,進入到挫折情境中。自我機制應對失效時會出現逃避和社會化失敗的情況,部分學生會出現壓抑、退縮、消極無助等情況。表現出對生命和生活的淡漠,部分學生進而可能會走向極端的情境,例如出現逃學、校園欺凌等狀況。
1.2 存在人際交往障礙
一方面由于自身性格存在敏感多疑、自卑、自私等缺陷,另一方面由于身邊缺少模仿學習人際交往方式的對象,再加上對他們實施監護撫養的祖輩對孫輩的教養方式通常游走于放縱與嬌慣之間,使得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中處于劣勢。他們不善表達、不懂控制情緒,對他人的言行往往過度解讀,在與他人交往之時常常充滿警惕和敵意,久而久之,導致他們朋友越來越少。有些在學校遭遇排斥和歧視,甚至校園霸凌,這更加深了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面的焦慮和抵觸。
1.3 價值觀受影響,內心失衡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群特殊的群體,在兒童時期由于缺乏足夠的親情,從而產生情感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內心出現失衡現象。有的不愿與人交往,產生自閉傾向;有的貪慕虛榮,產生攀比現象;有的有逆反、仇視心理等,使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受到影響。
2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解決策略
2.1 加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使教師能夠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其次,教師要明確了解留守兒童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針對性;最后,教師要能夠掌握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加規范科學合理。
2.2 促進留守兒童父母工作流通
發展型社會政策鼓勵和重視構建有利于創業或者工作的外部環境。因此,若當地政府部門能夠在經濟上或者政策上支持,為留守兒童父母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和機會。比如,有些地方政府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當地的特色旅游業或者其他產業,創造崗位,吸納當地勞動力和人才。那么,就會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長期缺位的問題。學校生活是兒童在成長過程占有很大比例的生活方式,若父母在身邊或者經常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則會為兒童提高更多的依戀感和安全感,使學生更快地融入學校大家庭中去。
2.3 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服務
首先,開設心理健康課,確保一周兩節以上的課時,通過生動活潑的視頻、案例等向孩子們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疏導方式,引導孩子們利用心理學的知識、心理學的手段化解自身的心理問題。其次,設立心理咨詢室,關注每個孩子的心理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普測,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或心理健康班會,安排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值班,為心理問題學生提供定期談話咨詢、疏導,并及時與其家長溝通,指導家長配合心理引導工作。最后,學校可以適當增加投入,建立心理游戲減壓室,孩子們可以通過游戲減壓放松、調整心理狀態。
2.4 紓解負面情緒,提供情感支持
許多留守兒童存在情意品質欠佳的問題。教師應及時有效地為其提供“既‘全面關愛’又‘重點突破’”的個別心理輔導。一方面,教師應該引導留守兒童樹立積極進取的學習意識,要讓他們了解并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及重要性,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在與留守兒童的交談中,應該對他們予以鼓勵與指導,而不是批評與打擊。教師還可以通過視頻、勵志名人訪談以及聯合家長與留守兒童談心,提升他們學習的信心。只有從根源上讓留守兒童認識到學習的意義,才能讓他們“正視”學習,從而主動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當學生出現抄襲或者不交作業的情況時,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交談,了解原因。如果是因為不會做,教師可進行小組輔導;如果是因為學生不想寫,教師要及時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解決這個問題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和政府的攜手合作,有效調動各界的物質、人力、教育等資源,多渠道、多方式聯動互動,共同守護和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而農村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的直接教育者,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教育方法,著力開展德育教育、素質教育,推廣豐富多彩的特長教育、心理教育、體育鍛煉、閱讀等校園文化活動,積極構建家校互動平臺,為培養更多具備完善人格、健康身心和優秀品質的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曉青.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J].心理月刊,2019,14(24):47.
[2]王勇.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J].文學教育(下),2019(07):174.
[3]劉靜.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4):157-159.
[4]張雅茹,張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11):75-76.
[5]龔曉菊,鄭以德.農村留守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