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飛燕 包朗
古代政書尤其是清代政書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穩疆治邊、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等能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史料,在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共享繁榮發展經濟體、加強民族團結、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等方面對今天的治疆方略有一定參考作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支撐。
本文以中國古代政書為中心,探析中國古代歷代于中華民族共體意識之下所采取的治疆方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斷,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我們國家數千年文明的積淀,也是自古以來深深烙于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靈魂中的意識。通過古代政書中歷代治疆方略的變化,我們可以共同見證在歷史長河中中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增強,領悟古代政書中歷代治疆方略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之處,還可以認識到一些我們需要繼續為之努力的方向。本文從古代政書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歷代治疆方略,探索了古代政書中的治疆方略對于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作用以及古代政書中的治疆方略對于當今的啟示。
一、古代政書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文獻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成果可謂豐碩,值得我們借鑒,但基礎性工作還存在欠缺,那就是事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文獻沒有系統地完整地呈現出來,在此種背景下,單就治疆方略而言,歷史上中華民族治理新疆的歷史文獻就沒有能夠系統地完整地整理出來,而古代政書中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體現難以忽略。
“政書”一詞作為一類文獻的總稱(類名),源于明錢溥《秘圖書目》。它廣泛收集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方面的材料,分門別類系統地加以組織,并詳述各種制度的沿革等,為我們呈現出歷代王朝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概況。由于它具有工具書的某些性質、特點,人們也將其納入工具書的范疇。政書按照收錄典章制度的時代范圍可以劃分為通代性質的“十通”和斷代性質的“會要”“會典”兩大類,涉及典籍很多。為使說明有較強針對性,本文擬從如此浩繁的歷史資料中抽繹出“清三通”和《清朝清續文獻通考》這四部清代政書,以此為基礎,延伸到其他古代政書和相關史料,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歷代治疆方略及其對今天治疆方略的有益啟示。
“清三通”指的是《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三部政書。《清朝通典》共100卷,由三通館臣奉命編修,用時二十年完成,內容起自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元年),終于1785年(乾隆五十年)。全書仿照唐杜佑《通典》篇目,只是“兵刑”一門分為“刑典”和“兵典”二門,共計九門,是研究清朝開國至乾隆時一百七十年社會制度重要的資料之一。書中有關新疆社會政治制度沿革的史料較多,比較集中于“食貨典”“職官典”“兵典”等,這些都是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歷代治疆方略的重要資料。
《清朝通志》共126卷,由三通館臣奉命編修。仿照鄭樵的《通志》,但無本紀、列傳、年譜,內容僅有二十略。起止年代與《清朝通典》相同,書中部分內容雖與《清朝通典》有所類似,但也有所不同。總體上講也是研究清代前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重要資料。書中關于新疆的資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幾略中:“氏族略”“六書略”“七音略”“地理略”等。
《清朝文獻通考》300卷,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三通館臣奉命編修,是“清三通”中最早開始編修、耗時最長的政書。記載了清朝開國至乾隆五十年的史料,分為26門類和內容,比前二書更為詳細完善,查找和使用也更方便。其史料價值在“清三通”中最高,是記載清代前期社會典章制度最重要的史書之一。書中含有大量有關新疆的資料,集中于“田賦考”“職官考”“國用考”“樂考”“輿地考”等。
《清朝續文獻通考》共400卷,由劉錦藻編撰,定稿于1921年。此書可以看作《清朝文獻通考》的續編,內容起自乾隆開始至宣統三年為止,在26門類之外,又增加了外交、郵傳、實業、憲政四考,共30門,各子目也根據清代中后期以來的政治實際情況有所增加,共有子目136項。書中與新疆有關的資料也十分豐富,集中于“田賦考”“學校考”“職官考”“兵考”等。除此之外在新增的四考中,也含有較多關于新疆的資料。
《清朝續文獻通考》出自劉錦藻之手,但他引用的材料多是檔案奏折和官報等,首尾完整,因此書的質量是可以信服的,尤其是新增的四考,尤為珍貴。上述文獻記載了清朝關于新疆的屬地情況、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對歷史上中華民族治理新疆的歷史文獻地整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古代政書所載的
治疆方略
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民族工作的重點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融,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首先就是關于其內涵問題。學者們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有三種不同的理解。一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作一種心理過程或心理意識,二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作一種民族觀,三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作一種國家(集體)認同。雖然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還未擁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一夜形成的,它分布在中國各個歷史階段,融合各個民族的思想意識,才形成今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疆自古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對于其管理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疆地區不同方面、不同思想的治理,在古代政書有所體現,本文從愛國主義思想、民族團結思想、穩疆固邊思想、經濟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方面來挖掘古代政書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古代政書的愛國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思想始終是貫穿我們整個多民族國家的重要思想。愛國主義既有歷史的繼承性,又有鮮明的時代性。愛國主義的歷史性即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人民對于中華民族的摯愛之情。愛國主義作為情感、理智和行動三者交融的有機整體是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的統一。古代政書中邊疆人民對國家的擁護以及中央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珍視的文獻不勝枚舉。
“二十六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以俄羅斯征調不息,又征其子人侍,與合族臺吉挈全部來歸中國。土爾扈特者,準噶爾四衛拉特之一也,渥巴錫之曾祖阿玉奇與策妄不睦,竄歸俄羅斯,居額濟勒之地,至是歸附。或謂不宜納俄羅斯之屬部,皇上謂:‘遠人來歸不可不納,且舍楞即我之叛臣歸俄羅斯者,一再索取言未與我,如以此折俄羅斯,彼將何辭以對?’卒納之,俄羅斯卒不敢以此為言。”[1]舍楞本為戴罪之身,曾在盛怒之下殺了伊犁都統,率領眾人逃往國外,但是對國家、對故鄉擁有深深的熱愛之情,在沙俄數年之后,萌生強烈的歸國愿望,后在東歸途中率領十七萬土爾扈特人一路披荊斬棘立下了赫赫戰功,最終歸國。舍楞東歸作為歌劇《舍楞將軍》的主線,將舍楞將軍東歸這一亙古未有的舉動作為祖國巨大凝聚力的有力證明,成為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對后世人民影響深遠。
新疆這片土地一直被視作打開中國疆土的開始,因此外敵一直虎視眈眈地盯著這片寶地。可新疆作為我國國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備受珍視,是我國在何種危險境地下都不會放棄的土地。在清朝道光與咸豐年間,中央王朝國家內外矛盾激化,中原災禍匪患頻發,無暇顧及邊疆,俄羅斯乘機侵占蠶食哈薩克、布魯特諸部,緊鄰我國的伊犁、塔爾巴哈臺、烏什、喀什噶爾等地的邊緣也都被吞并,對我國國土完整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同治三年始,新疆回匪作亂,擾亂內部秩序,在這等混亂狀況中“時蔥嶺西北浩罕回國為俄兵所破,其別部安集延健將阿古柏竄入邊內”[2],打著同教的旗號,誘騙部落降伏,將諸回部次第屠殺,至此“盡奪南北路要地”。在入侵新疆之后,在新疆進行血腥統治,大肆屠殺漢回遺民,對新疆造成了空前的破壞。
“同治九年俄人復乘回酋之亂進踞伊犁,而浩罕回部亦為俄有,于是新疆南界亦與俄人接壤。”盡管“九年伊犁回子攘俄界牲畜”但還是被俄人占領伊犁。此時中國國內狀況稍平,國威重振,俄國暫時同意伊犁之地可徐徐商議。左宗棠深知邊疆的重要性,上書表明之后,“迨光緒三年大學士左宗棠、通政使劉錦棠統兵規復新疆,遂向俄人索取伊犁”且于“光緒七年始定合約,還伊犁”。終于在“光緒十年,前撫臣劉錦棠奏改新疆行省”,至此新疆建省,新疆省正式成立。新疆設省的過程異常艱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感受到國家對于邊疆的重視,也看到了邊疆地區人民為了反抗外敵所作出的努力,這雙向的愛護恰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現。
“太宗貞觀五年以后,數幸國學,于門下別置弘文館,于東宮置崇文館,祟增創學舍一千二百間。國學、太學、四門亦增生員,其書、算各置博士,凡三百六十員,其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業。無何,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國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于是國學之內八千余人。國學之盛,近古未有。”[3]上述文獻可見,貞觀五年國學昌盛,增加許多生員,原因在于其他藩國對國學以及騎射的學習。這不僅包含了藩國對國家的向往之情,同時也是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的倡導,為國家儲蓄人才,為后續強國作出了極大地促進,是對國家的積極靠攏也包含了強烈的強國之志。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古代政書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思想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民族內部的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發展和祖國統一的基礎。我國是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必須堅決維護民族團結,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生生不息,依靠的就是各民族團結友愛,和衷共濟,共同呼吸才形成如今的多民族統一國家。
我國的民族團結精神是在不斷地發展和強化的,并非一開始就存在于各民族人民的思想中。在歷史的長河中,秦朝首次實現了華夏“大一統”,隋唐時期,國家再次實現了統一,隋煬帝“混一戎夏”,唐太宗更是對各民族視為一家,直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4]。至此,之前夷夏大防的民族觀念被打破。自太宗至玄宗開元時期,唐朝對周邊民族和邊疆地區采取積極的政策,“大唐貞觀中,戶部奏言,中國人自塞外來歸及突厥前后降附開四夷為州縣者,男女百二十余萬口。時諸蕃君長詣闕頓顙,請太宗為天可汗。制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咸稱萬歲。是后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后嗣焉。臨統四夷,自此始也”[5]。諸藩對于中央王朝的擁戴以及王朝的開放的民族政策促使各民族之間關系更加緊密。
和親是加強民族之間良性互動與緩和民族矛盾的一種重要的懷柔政策。唐時多以和親的方式來加強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與聯系,對于唐朝國家穩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唐朝和親公主多達20位。第一位為“寧國、肅宗女。干元時,降回紇英武威遠可汗,置公主府。”寧國公主,唐肅宗李亨次女,先嫁給滎陽鄭巽,之后嫁于河東薛康衡,后為寡。回紇期望和親時,念回紇對于唐王朝在勤王事件的幫助,答應回紇的請求,下嫁唐朝公主。寧國公主是第一個遠嫁和親的真公主,將回紇與唐王朝之間的交流發展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親給雙方帶來了諸多優勢,對于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作出了巨大貢獻。
至明清,民族政策更加寬泛,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采取了極其寬大的方式,以一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寬厚仁和,接納安置了他們。“康熙三十五年,圣祖仁皇帝駐蹕中拖陵,……如有厄魯特潰散逃竄來投降者,令其收受。又諭,歸化城留大臣一人,受厄魯特降人,完其夫婦,給其衣食,如有厄魯特降人,分上人、下人,各給以白金皮衣有差。”[6]對少數民族的優待使得不同民族之間的距離縮短,促進了民族平等。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進行管理,對官員的分布也做了改變,增加西域官員的人數,以會同四譯館為例,“西域館置譯生四人,百夷館置譯生四人,均于順天府屬儒童內選充。大使員缺,咨吏部,以序班序補,通事官及序班員缺均以譯生選補,咨吏部注冊”。增加西域的官員,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員入朝為官,有利于促進國家各民族的團結以及融合發展。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古代政書的穩疆固邊思想
新疆處于我國的邊境,是我國國土中神圣且不可侵犯的一部分。但是對于邊疆的治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屯田政策是眾多穩疆治邊政策中的主要內容之一,自西漢就常用于開拓和駐守西北邊疆,而之后屯田制也逐步確立。清代的屯田促進新疆地區的開發和建設,同時也鞏固了邊防,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穩定和統一。
邊疆苦寒,多為游牧民族,漂無定所,王朝對于邊疆較為重視,于是頒布政策進行屯田,意在提高地區人民的生活條件。后“臣等謹按……,至駐防官兵,雖授以屯地,然既列為官莊,則不得專目為屯政矣。惟是底定新疆,版圈式廓二萬余里,由巴里坤以至伊犁,前后墾辟無慮十余萬頃,村堡臺站、城池倉庫以及溝渠水道、布種先后之宜,無不講求盡制。迄今駐扎官兵招來民眾暨佃往種回民之歌樂土而享盈寧者十余萬戶,此屯政之善,誠從古所未聞者也。”國家頒布的屯田政令,竟然能召集數萬當地民眾進行屯田,在史上這場屯田的規模都是前所未有的。這無疑表明新疆當地數萬民眾對于國家的擁護,對于國家所頒布政令的響應,同時也是國家對于邊疆地區治理的成效。新疆地區的民眾的舉動,減少了國家政令的實施難度,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國家對于新疆的治理,也對新疆人民的生存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光緒十三年,戶部奏“惟有于新疆南北兩路急為大興屯田為當今緊要切務,藉人以盡地利,即借地利以養人。”并提出屯田的五利,其一新疆軍糧運輸道阻且長,但是屯田便可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屯田可以享就地收獲之利;其二軍糧運輸耗費巨大,如若屯田便可節省數十萬兩銀錢,有利于緩解軍餉壓力;其三新疆每年征收民糧充作軍餉,屯正可以減緩民政壓力;其四屯田有利于在一定時間后,有利于平糧價,保證邊疆存儲之實;其五屯田可以避免軍隊人員懈怠,勞其筋骨可使軍隊更加驍勇。
屯田不僅限于軍屯,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后,由于戰爭新疆地區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對人民生產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加快邊疆建設,穩定民心,巡撫劉錦棠上奏“每戶給地六十畝,由中公借給籽種糧三石,制辦農具銀六兩,修蓋房屋銀八兩,耕牛兩頭,合價銀二十四兩。由父或子共作,或兄弟同居,或雇伙結伴,均按照二人為一戶,并月給鹽菜銀一兩八錢,口糧面九十斤。”這一政策為邊疆地區人民提供了最基礎的生活保障,在經濟上大力幫扶恢復,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邊疆地區人口過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穩定了民心,增強了人民對于中央王朝的信任,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古代政書的經濟貿易往來
新疆是中國游牧民族主要聚居地區之一。游牧是一種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它完全依賴于自然的恩澤,長期徘徊于低產、低效的狀態之中。雖然擁有相對充足的生存條件,但是對于生活用品的需求受環境以及生產技術的限制,還不足以供給。中央王朝農耕文明發達,國力強盛,物產豐富,在農業、手工業、絲織業、等方面尤為突出。雙方經濟相差甚遠,中央王朝深知邊疆少數民族生活之不易,對于邊疆地區的管理不僅建立在政策管理上,對其經濟發展也極度重視。
新疆地處偏僻,歸順中央王朝后,也要對中央繳納賦稅,以盡臣子之義務。但是這些賦稅對于物資較為貧乏的邊疆人民來說也是較重的經濟負擔。為了幫助古代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首先就要減少少數民族人民的負擔,即減稅。本文選取的文獻擁有大量中央王朝減免少數民族的賦稅的記載,其中清朝相關記載占比最大。“(乾隆三十三年)伊犁屯田回人還三十年未及交被雪潮瀑霉變糧并三十一年被災未納糧共七萬余石,除上年業經寬免帶征一萬余石外,尚帶交五萬余石。上以回人等生業未裕,免之。”又于“(乾隆三十五年)是年,免甘肅臨邊各屬明年征番糧草束,其河東西屯糧草束免三之一。又烏嚕木齊新疆戶民額征屯糧草束論免,亦如之。”如此大力度地減免賦稅是對少數民族人民的經濟減壓,對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
其次為給少數民族提供生產生活的資源,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清乾隆年間,先是乾隆三年外邦歸順,請與內地,后于“十年署大將軍查朗阿奏請將吐魯番眾在肅州所屬之王子莊安插。奉諭旨,瓜州地土肥饒,氣候亦輿回民原住地方相似,且現在開可種之地甚為開闊,足資回民耕收。著總督劉于義等將吐魯番回眾安插瓜,筑堡造房,給予口糧牛種,至是移歸故土。總督黃廷桂言,瓜州回人遷移魯克察克,所遺地畝逐細丈量,共計成熟地二萬四百五十畝,就近招民屯種,借給籽種,于收成后扣除其糧石按官四民六征收。從之。”這些安排使得少數人民生產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保障了歸順的少數民族的生存生活。
最后,為促進邊疆地區人民進行貿易,發展經濟,“我皇上西陲底定,拓疆二萬里,內地商民持布幣而往者輪跳萬計,薄征減稅,道路歡呼,商賈市易之地已倍廣于向時而征商之額未賞重加于昔日。伊犁關展、烏嚕木齊葉雨羌、喀什噶雨等處凡有市易之地略征其稅二、三十分之一以慰新疆赤子食毛踐土貢芹獻曝之心,初非利所有也。臣等謹依類暴集考國朝之故宵合以馬氏之舊文而變通之首關市次鹽法,又一次榷酤、榷茶、坑冶,而終之以雜征,凡六卷……。”將內地人民與邊疆地區的人民聯合在一起,通過互市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行幫扶,為大多數人所知的要數唐王朝與回紇之間的絹馬互市,“自干元后,益負功,每納一馬,取直四十繅,歲以數萬求售,使者相躡,留舍鴻臚,駘弱不可用,帝厚賜欲以愧之,不知也。復以萬馬來,帝不忍重煩民,為償六千。”這種幫扶是建立在中央王朝付出多的基礎上的,以絹馬互市這種傾斜的幫扶為例,持續了上百年。這種幫扶使少數民族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帶動邊疆地區人民的經濟發展,對于民族之間的交融提供了良好的橋梁。
(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古代政書的文化交流
人類歷史進程離不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我國的文化自然是多元的、包容的。多元文化的形成并不是通過單一的聚合交往或者一味地殺戮和占領的形式,而是多樣的。但無論是以什么樣的形式,都促使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進行交流和碰撞,加快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進程,形成如今輝煌燦爛、氣象恢弘的民族文化。
我國中原人民生活穩定,農耕文明發達,而邊疆是典型的游牧文明,單調的放牧生活滿足不了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農耕區的富庶吸引著他們,在不斷交往中雙方的文明不斷交融。文化交流需得建立在文字互通的基礎上,因此文字互通是首要的。乾隆年間對于文字的互通作出了許多努力,乾隆四十四年頒布《欽定滿洲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還“因以天山北路、天山南路準部、回部并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諸門,舉凡提要,始以國書,繼以對音漢文,復繼以漢字三合切音,其蒙古、西番、托忒、回字以次綴書。又于漢文下詳注,其或為準語,或為回語,于是兀格蟀自之言不須譯鞮象寄,而凡識漢字者莫不通其文、解其意,嘹若列眉,易若指掌。書既成,名之曰《西域同文志》”以幫助人們學習不同民族的文字以便進行更好的交流。除此之外,對少數民族的錢幣進行改制,“先是回部葉爾羌、喀什噶爾、和城舊有紅銅錢文,名日普爾,每文重二錢,制小而厚,外有輸郭,中無方孔,每五十文直銀一兩,謂之騰格。至是平定回部,皇上從將軍兆惠請,開局于葉爾羌城,改鑄錢文,特命戶部頒發錢式,仍用紅銅,每文重二錢,形如內地制錢,較厚。文為乾隆通寶,用漢字,其幕鑄葉爾羌城名,左國,右回字。”除了在錢幣上注三種字體,少數民族官員的官印也是如此。如“總統伊犁等處將軍,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滿、漢、托忒、回子四種字。滿、文俱柳葉篆,托、回子字不篆(下同)。辦理伊犁、烏嚕木齊等處事務大臣,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滿、漢、托忒三種字,滿、漢文俱柳葉篆。伊犁分駐雅爾城總理參贊大臣,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滿洲、扎托忒回子三種字,滿文柳葉篆。”三種字體的同時出現,是中央王朝與少數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表現。
為了促進雙方文化的深入交流,唐時于“熙平中,遣沙門惠升使西域,采諸經律,得一百七十部。”《文獻通考》記載“張騫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柯兜勒一曲。”這都是雙方之間的文化交往的見證。雙方在文化間關于音律的互相流傳在所選取的文獻中也占有相當部分的筆墨。皇帝的筵宴之上樂系為“慶隆舞樂,琵琶八、三八、奚琴一,節拍各十六,司抃十六人(世德舞、德勝舞樂器并同)。笳吹樂,笳一、胡琴一、箏一、口琴一。番部合樂,箏、琵琶、三、和不斯、番部胡琴、笙管、笛管、云鑼、二、月琴、提琴箏拍各一。高麗俳笛一、管一、鼓一。瓦爾喀部樂,篥四,回部樂,達卜一、那噶喇二、哈爾扎克一、喀朗柰一、塞他雨一、喇巴卜一、巴拉滿一、解雨喀一。均俟于殿外束隅。”唐時“凡大宴會,設十部之伎于庭,以備華夷:一曰燕樂伎,有景云之舞,慶善樂之舞,破陣樂之舞,承天樂之舞;二曰清樂伎;三曰西涼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麗伎;六曰龜茲伎;七曰安國伎;八曰疏勒伎;九曰高昌伎;十曰康國伎”。不同民族的樂器及音律融于一堂,可見中央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樂文化的互通與交融。
三、古代政書的治疆方略對今天的啟示
中國作為世界上擁有最悠久文化的古國之一,在長久的發展與前進的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史料政書,對過去王朝的大事有著詳盡的記述,書中的記載仍有現存價值。本文從古代政書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歷代治疆方略,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對于邊疆的治理,書中所記敘的治疆方略對于我國統一多民族的發展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仍有重要意義。
(一)踐行愛國主義為中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不是國內各民族簡單的組合,而是一個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各民族擁有共同的精神家園,有著長久文明的積淀和高度相同的國家認同感和使命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在我國幾千年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之間進行了數次碰撞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而逐漸形成發展為中華民族。我國大一統的格局在歷經各朝不斷發展完善,邊疆對于國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代政書中所記載的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所采取的武力征服、懷柔等政策,對邊疆的維護和治理都是在維護國家的統一。古代政書中所見無論是中原王朝對于邊疆所做的一系列的努力,還是邊疆人民生活在相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還要時刻提防敵人入侵,保衛家園等等這些都是最具體直接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們國家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遇上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中華民族精神是百年變局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定力所在。我們始終要踐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加強民族之間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不斷化挑戰為機遇。
(二)落實民族平等政策,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新疆地區自古以來,都是多民族雜居地區,民族成分較為復雜,對邊疆地區的治理的完善與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穩定和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古代政中所涉及的對于邊疆的幫扶政策,有利于增加邊疆人民的生活保障,增強邊疆人民對國家的認同,促進各民族交流發展,維護多民族大一統的格局,這對于我們現今依然有著極大的啟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地區之間的發展有所不同,經濟的發展會促進人們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自尊的提高,減少“中華民族”這一國家認知,且由于資源問題沒有受到正確有效地引導,會造成少數民族的民族認知和國家認知不同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注意到各民族的訴求,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注度。增加各民族國家意識的培育,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家”的觀念,實現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統一,為實現各民族平等提供思想基礎。在民族工作實踐和社會運作過程中制定一系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幫扶和優惠的民族政策和制度保障,讓少數民族人民意識到在政治上各民族是平等的,在經濟上各民族是幫扶互助的,在文化上既保護和繼承民族優秀文化,也要弘揚中華文化。有利于促進我國的民族團結和平等互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三)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保障邊疆的長治久安和強健發展
新疆地區是我國各行政區中,陸地占地面積最大的行政區,新疆地區的發展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做好新疆地區的一系列工作是黨所高度重視的。對于新疆工作必須立足全局,放眼未來,力爭努力建設團結、文明、和諧、繁榮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古代政書中的屯田政策不僅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穩固的邊防屏障,增加了邊疆地區人民對于國家的信任。這對于我們新時代黨對于邊疆的治理有著極大啟發。黨的領導是做好一切的根本保證,只有堅持加強貫徹新時代黨對新疆的領導和治理,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才能保證新疆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健康發展。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提出,堅持把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作為新疆工作的總目標。黨在對新疆治理中,圍繞這個總目標,要保持新疆社會穩定,在一步一步探索解決阻礙長治久安的矛盾和問題,推動社會的長治久安。習近平書記強調:發展是新疆長治久安的基礎。新疆地處西北,資源分布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因此促進新疆地區的發展必須落實改善民生,惠及當地人民,增進人民團結發展意識。近些年的西北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和推進都不斷促進新疆民生發展,促進各族民眾的穩定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建設美麗新疆。
(四)促進邊疆經濟發展,建立共享繁榮發展的經濟體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強大的經濟實力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邊疆地區遠離政治經濟發展中心,環境惡劣,條件困苦。如果對邊疆地區人民生活的苦楚視而不見,可能會傷了邊疆人民對于國家的信任和支持,降低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國家領土安全岌岌可危。因此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勢在必行,在古代政書中國家對于少數民族的幫扶、互市等都是為了促進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為邊疆地區提供物質幫助。如今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對于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依舊不可忽視。必須毫不動搖地激發和提升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潛力和水平,深入到各方面。必須切實解決邊疆地區人民的就業、醫療、教育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在就業方面,因地制宜置辦相關產業鏈,為人民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同時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在醫療方面,加大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增加醫療設施的投入等等。教育也是民族發展的強勁動力,因此對教育的投入也是重中之重,如今我國對邊疆的教育政策保證了邊疆地區人民擁有相等的受教育權利和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秉承著共同繁榮的理念,不斷加強經濟的互助,共同構建繁榮發展的經濟共同體。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全社會共同的理想目標與不斷打造更多惠民工程、不斷改善民生質量結合起來,為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五)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構建民族共享的文化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7]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泉,也是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基礎。我國是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各民族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正是各民族獨特的文化構成了中國優秀文化。范君從文化層面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的關系是共在性、共生性、共意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秉承、基本原則和文化方略[8]。古代國家對于不同文化的態度對于我們當今面對不同文化的態度有著極大的啟示。古代政書中具有大量對于少數民族與中原文化交流互通的記載,無論是對于不同民族文字的學習,還是語言的互通,抑或是宗教信仰的流傳都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和深入。這些記載提醒我們在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我國作為多民族統一國家,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增強對中華民族共有文化的認同,用中華文化浸潤邊疆各民族群眾的心田才能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根基。當前外來文化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沖擊,也要求我們各民族上下齊心,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使我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結語
古代政書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資料彌足珍貴,從中入手整理部分歷史文獻可為敘述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歷史演進過程提供豐富、翔實的文獻材料,也可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各民族共創中華”等民族理論研究提供真實、可靠的歷史證據。其資料中凝聚的愛國主義內核,西南向中央王朝的向心力,民族友好交往和睦相處精神,文化上相互學習、兼容并包,對我們今天治理新疆有極大的啟示,即鑄牢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遵循正確的方針和道路,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堅決維護黨中央的領導,堅定家國信念,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團結互助,文化上互相交流,注重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斷創新文化,堅持四個自信,才能強化中民族共同體意識,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清]劉錦藻.清朝文獻通考[M].第2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7486.
[2][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M].第4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0609-10626.
[3][宋]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1209.
[4][宋]司馬光編.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6247.
[5][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5494.
[6][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2442-2443.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55.
[8]范君,詹小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方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8(8):49.
基金項目:202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理論與實踐研究重點課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2021ZJFLZ02)、2022年度塔里木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專項《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TDGJSZ220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郜飛燕(1999-),河南洛陽人,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學科教育(語文)研究;包朗(1970-),河南羅山人,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碩導,歷史與哲學學院中國史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學科教育(語文)、歷史文獻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
通信作者: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