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徐賽楠 張雅萍 陳伊玲 費丹艷
一、校地黨建共建的現狀及意義
(一)校地黨建共建的現狀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基層黨建工作要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為契機,結合自身實際,創新建設模式。探索基層黨建校地共建模式是新形勢下創新地方高校黨組織建設的有效途徑和載體。對于激發高校黨建活力、形成高校黨建與思政合力有重要意義。高校與地方基層由于地域較為接近,在黨建方面進行合作能夠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合作共贏的理念,為黨建提供一定的空間資源。
目前,已有部分學者注意到了校地合作黨建工作深度融合發展的必要性,但校地黨建共建的現狀仍不容樂觀。一是,校地合作雙方存在“一冷一熱”的現象,往往表現為學校熱情而地方冷淡,學校主動而地方被動;二是,校地合作模式較為單一,沒有很好地結合黨建工作,突出其育人屬性;三是,校地區域化黨建的合作機制不完善,存在理論先行、實踐脫節的現象,學生黨員的主體作用發揮有限。因此,在新形勢下探索校地區域化黨建共建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二)校地黨建共建的意義
1.深入共享資源,創新發展模式。校地黨建共建最突出的優勢就是共享資源,這種合作模式既能彌補高校社會實踐基地不足、資金匱乏等不足,為大學生黨員提供鍛煉與實踐的平臺,又能緩解地方專業人員欠缺、工作創新性缺乏等難題,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技術、理論等優勢,取長補短,提升高校育人和地方工作的成效[1]。
2.促進黨建共建,激發合作活力。作為一項復雜的長期性系統工程,校地黨建共建亟需校地雙方主體建立長遠的、密切的、穩固的合作關系,不僅要依托高校的獨有優勢,更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廣泛的地方基層開展一系列黨建共建項目,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和保證了地方與高校的合作與交流??梢?,校地黨建共建將成為校地合作得力的基礎載體與動力引擎。
3.推動校地協同育人,實現黨建賦能。校地黨建共建作為響應國家“推動產教融合”的有力舉措之一,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當前高校育人的質量和水平。一方面,基層黨群組織與高校的黨建合作能夠靈活調動校內外資源,推動校地雙方活動的融合和創新;另一方面,隨著共建廣度和深度的推進,將有利于達成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質效雙贏效應,實現黨建賦能。
二、校地黨建共建的模式和效果
為充分發揮校地黨建的積極作用,杭州M大學G學院大力探索高校基層黨建與地方政府、鄉鎮和社區基層黨組織之間的共建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些啟示。
(一)聚焦黨史,校地合作項目化
以黨史項目為例。該項目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學院教授帶領學生團隊參與,發揮雙方優勢,達成政校合作。在杭州對口支援西藏25周年之際,為弘揚不朽的援藏精神,杭州市政府提出“口述援藏故事”項目,學院積極響應,由教授領銜負責,學生黨員選拔參與,共同以口述史的形式進行深入調研,受到了杭州市委黨委辦公室的大力支持,雙方合作出版了《雪域雄鷹——口述杭州援藏25周年故事集》一書,獲得高度肯定與好評。次年,學院繼續發揮高校的知識、人才優勢,選拔師生與杭州市政府開展口述史合作,開啟“大運河畔的第一面黨旗——鴨蘭村黨支部口述史”黨史工程項目。調研過程中,學生在導師的帶領下參與整個實踐過程,其訪談、文字、調研等多種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增進了對黨史的深刻認識,使黨史教育在實踐中生動起來[2]。
(二)志愿帶動,特色項目品牌化
志愿服務是進行校地黨建合作共建的重要活動載體,也是實現實踐育人長效性的有效手段。學院黨支部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志愿活動為載體,充分挖掘社會實踐的有效資源。經過多年傳承與創新,學院建立了以學生黨員為主體的四史宣講團和支教隊伍,逐步形成了“瑩光”支教、“丹史青傳”兩大獨具特色的志愿品牌項目,實現了從校內到校外、從自我封閉到開放共享的轉變。“瑩光”支教項目自2018年開展以來,不僅前往溫州樂清大荊鎮鎮安學校、杭州蕭山黨山金迪學校,更走出學校,為多個鄉鎮的留守兒童開展暑期支教活動?!暗な非鄠鳌表椖縿t巧妙利用高校教育陣地,走進杭州諸多社區,為居民群眾開展黨史故事宣講,受到新華社等多家媒體報道。兩大志愿項目在加強校地合作雙方的黨建文化交流的同時,更促進了學生黨員的志愿服務熱情與社會基層服務需求的緊密結合,有效實現了校地黨建育人協同發展,發揮了品牌化的引領效應。
(三)搭建平臺,合作模式專業化
以項目合作協議為基礎,校地雙方明確各自主體責任,互通有無,互補優勢,共享資源。立足自身人才、學科、隊伍和組織優勢,學院與杭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杭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杭州市江干區采荷街道、杭州市蕭山區民政局等幾十個單位簽訂了實踐基地合作協議,為本院社會學系師生提供了充足的實踐平臺。針對地方改善老年人認知障礙和情感障礙等現實需求,院黨委秉持“黨建+社工”的理念,建設起一支以社會工作專業教工、本科生、研究生3個黨支部共同組成的優勢隊伍,創新學院本科生、研究生能力素質培養和深入服務基層的方式,重磅啟動“愛在金秋錢塘”項目,并不斷利用專業優勢孵化更多精品項目。僅2021年上半年,學院師生黨員便已前往金秋錢塘養老院、杭州市第二福利院等實踐基地開展了16次專業社工服務,志愿時數累計超過1300小時,服務效果喜人[3]。
(四)學術賦能,治理成效持續化
挖掘地方黨建資源,學院一方面以專業化視角剖析地方黨建不足,提供可行建議,幫助地方提升自身發展;另一方面總結地方實踐經驗,凝練出具有普適化的制度建設路徑。合作更是朝著課題化設計、項目化管理、工程化推進方向不斷深入。杭州市潮都社區面對諸多難題,采取設置三級網絡等創新舉措,治理成效顯著。學院師生前往潮都社區開展調研,探索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七式治理模式”。調研成果“混合型轉制社區老年志愿者培育”等也已成為地方政府和機構實施同類項目的樣板。學院教授扎根后陳土地,剖析“后陳經驗”,為打造農村基層監督制度升級版提供重要支持。雙方共建的后陳經驗與基層治理研究院、服務站等平臺,也進一步促進了師生黨員、地方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為群眾辦實事。雙方保持著良好的校地合作關系,在科研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初顯成效,并于2019年舉辦了首屆“后陳論壇”學術研討會,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三、校地黨建共建模式的思考
(一)存在的局限性
校地黨建共建是新時代黨建工作的新模式、新舉措。杭州M大學G學院在探索校地黨建合作的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不足,阻礙了當前黨建共建育人工作的進一步深化。這也反映出了許多校地黨建合作模式存在的共性問題。
1.需求難以銜接。由于高校與地方黨組織隸屬不同的體系,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兩者在黨建合作的目標、理念、認知等方面存在偏差,尤其在對黨建共建工作的育人屬性這一認識上存在較大差異,使得共建雙方關注點不一致,在協調育人的目標方面難以形成共識,合作效果不明顯。如“愛在金秋錢塘”共建項目在實踐過程中,實踐基地的工作人員對于共建活動呈現出較為消極的態度,未對參與項目的學生盡到應有的責任,承擔相應的義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服務開展受困,黨建合作的效果隨之大打折扣。
2.活動影響有限。目前開展校地黨建共建合作多以項目活動為載體,其活動影響力具有特定的范圍,即只針對參與黨建活動的少數群體具有效果,而廣大未參與人員則被排除在外。育人,育的是部分人、少數人。以“口述援藏故事”項目為例,項目招募的學生多以人文、歷史專業相關為主,且多由老師推薦選拔,其他專業同學不僅缺乏了解該項目的渠道,更難以獲得參與機會,使得該黨建共建項目的受眾面狹窄。此外,參與項目的成員數量較少,項目覆蓋面小,協同育人的效果欠佳。
3.項目缺乏創新。黨建工作創新是永恒的主題,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都必須堅持。然而,盡管校地黨建共建可以算是新時代基層黨建的新模式,但在具體的共建項目上,呈現出陳舊的弊端。一些已獲得部分成就的黨建共建項目在發展過程中一味地“走老路”“吃老本”,拘泥于原有的形式和內容,缺乏時代性和創新性。如“瑩光”支教項目在近年的實踐過程中無論是從支教內容還是授課方式等內容,一味照搬過往的經驗和“套路”,表現出守舊的特點,尚未充分發揮其品牌優勢。
(二)改進建議
針對上述校地黨建共建合作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加強黨建合作的頂層設計,完善育人機制。高校與地方黨建工作面向對象的不同決定了二者在運行機制、管理模式上的多樣性。然而,要想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校地雙方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實現黨建活動與育人目標的有效銜接。校地基層黨支部需求同存異,立足雙方共同需要,圍繞著利用黨建合作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開展有效合作。同時,校地雙方應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在深度開展合作項目的基礎上,強化活動的育人功能,實現黨建與育人的有機結合,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為地方基層黨組織與高校黨組織的共同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2.加大黨建項目的宣傳力度,提升育人廣度。黨建育人是關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與人才培養的大工程,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這離不開各個高校與地方基層黨組織的大力宣傳與呼吁。校地雙方基于深層次的利益共贏展開黨建合作,應共同致力于增強黨建育人項目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實現協同育人的目標。在宣傳渠道上,基層黨組織可以分別利用自身已有宣傳平臺對開展的黨建共建項目進行宣傳,也可以創建雙方合作的專門宣傳平臺,共同管理。在宣傳的方式上,針對不同類型的受眾,使用不同的宣傳形式,使其對黨建育人項目加深理解,產生興趣,成為項目參與者與宣傳者,擴大育人范圍。
3.創新黨建活動的開展形式,激活育人活力。地方發展離不開高校人才“血液”的輸送,高校的內涵發展也同樣離不開地方“土壤”的支持。社會發展要求地方與高校黨組織增強創造力和戰斗力,激發黨建的育人活力,這意味著改革創新是必由之路[4]。多樣化的黨組織合作形式可以激活廣大受眾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度。在常規活動與特色項目的基礎上,校地雙方應大膽創新,利用互聯網與其他科學技術,結合雙方優勢,增強活動的吸引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形成特色活動與模式,成為基層黨組織的明信片。在多樣化的黨建活動中,助力協同育人目標的實現。
4.增強校地組織的需求銜接,共享育人成果。校地黨組織之間的共同需要是開展黨建共建的基礎和前提,這意味著必須搭建利于雙方表達需求的交流平臺。只有關切并明確對方需要,及時提供有效的幫助,才能實現優勢互補和合作共贏。基于這樣的合作共識,校地雙方可以通過構建“雙主體”的校地聯合黨支部的方式,對在校學生黨員進行“雙培養”“雙考核”,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形成共建合力,增強協同育人的效果。在合作過程中,高校要充分考慮與地方的利益共贏點,發揮人才優勢,而地方黨組織也應為大學生黨員提供相關就業培訓、實踐機會等社會資源,甚至給予優秀人才以就業機會,實現育人成果的共享。
參考文獻:
[1]史正東.探索校地黨建共建模式的實踐與思考:以紹興文理學院為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2011,31(1):44-46.
[2]張攀.高校參與區域化黨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28-30.
[3]蘇翔.校地合作模式在黨建育人共同體中的應用:以池州學院外國語學院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16,30(6):146-148.
[4]谷傳亮,謝金之.基于協同發展理念的高職院校校企黨建共建機制研究[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