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許多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國,新自由主義思潮就是其中之一。新自由主義思潮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多方面均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消解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危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給世界各國帶來深重災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人民上下一心,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成為當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反觀歐美一些西方國家,感染人數不斷增長,數十萬人失去生命,經濟發展呈現疲態。為什么西方發達國家在應對疫情上顯得如此乏力?究其原因,他們普遍信奉的“新自由主義”難辭其咎[1]。
一、新自由主義思潮概述
(一)新自由主義思潮的產生和發展
新自由主義思潮源于20世紀30年代,最早是一種經濟學主張,倡導自由市場,反對國家干預,在全球經濟危機中逐漸被凱恩斯主義取代。20世紀70年代,經過兩次石油危機,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滯脹”的困境,凱恩斯主義失靈,新自由主義重新登上舞臺,他們將經濟危機的根源歸結為國家干預,認為自由市場才是解決危機的靈丹妙藥。隨著推崇新自由主義的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分別執政,更是將新自由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從英美兩國逐步向全球蔓延,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更是為新自由主義者宣揚他們的主張和政策提供了有利環境,新自由主義被認為是治理范式,占據了強勢的話語權,逐漸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思潮逐漸從理論、學術研究轉變為國家政治的體現。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20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義思潮傳入中國,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影響較大。
(二)新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
在經濟層面,新自由主義信奉“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過分夸大市場的作用,鼓吹“市場萬能論”,認為市場自由可以促進良性競爭、優化資源配置,讓市場處于完全自由競爭的狀態,資源配置完全由市場自發進行調節,從而最大程度發揮市場的作用。認為國家干預對于經濟發展并不具有推動作用,反而會限制其發展,會扼殺“經濟人”的積極性,盡可能地讓私人經濟活動代替國家行為,完全否定政府調控的作用[3]。
在政治層面,新自由主義否定社會主義,其代表人物哈耶克認為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最終會“通往奴役之路”,走向集權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之路;認為社會主義限制了個人自由,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否定公有制,認為公有制會削弱工人的工作積極性,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從而降低生產力,造成資源浪費[2]。
在價值觀層面,新自由主義將個人主義作為理論基礎,極力鼓吹西式的自由、民主、人權,認為個人自由就意味著社會整體自由;新自由主義強調個人利益不可侵犯,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主張個人利益最大化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大肆宣揚“普世價值”,企圖奪取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實現意識形態侵略,從而達到和平演變其他國家的目的。
二、新自由主義思潮的不良影響
新自由主義思潮傳入中國后,對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諸多領域都產生了負面影響,部分人甚至把它當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靈丹妙藥”。然而,無論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還是2020年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都力證新自由主義理論本身存在重大缺陷。
(一)新自由主義思潮危害我國基本經濟制度
黨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新自由主義以人是“經濟人”作為前提條件,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的,認為我國的公有制經濟是違反人性的制度,是“致命的自負”。新自由主義思潮也影響了我國國有企業的地位。它片面地強調非公有制經濟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認為國有企業就是行業壟斷,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認為政府的主導地位阻礙了競爭,而競爭是市場發揮作用的關鍵,沒有了競爭的市場也就喪失了生命力。它提出中國應該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從而提升生產力水平。這些理論沒有考慮到我國的具體國情,忽視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更是我們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4]。
(二)新自由主義思潮威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新自由主義絕不是一種純粹的學術思潮,而是一種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他們對政治有著強烈的訴求。新自由主義思潮鼓吹“憲政”“三權分立”、多黨執政等西方制度,抨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新自由主義者認為西方民主應當成為全球的范式,我國只有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才能真正得到發展。然而他們忽略了西方民主的實質是資本家們的游戲,是有錢人的“民主”。民主不能由西方國家來定義,單一的政治制度不可能適應所有國家的具體國情,西式民主拿到中國必然會“水土不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是歷史和人民選擇的最適合中國的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新自由主義提倡的政治自由是為了維護某些霸權國家的地位,維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讓現有強國占有政治話語權,保障其在國際舞臺上的統治、支配地位。
(三)新自由主義思潮沖擊我國文化和意識形態
首先,新自由主義一味詆毀馬克思主義。一方面他們聲稱馬克思主義是已經過時了的理論,當今世界與馬克思主義產生的19世紀有著巨大差別,馬克思主義不能解決當代世界的問題。另一方面,新自由主義主張文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推行“普世價值”[5]。其次,新自由主義抨擊中國文化,認為中國一向以“壓抑文化”為主,將此稱為“奴性文化”。新自由主義者認為個人的絕對自由是至高無上的,認為更符合“人性”,反對中華文化所推崇的集體主義。如果這種理論占據主流,那么必將動搖我們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
三、抵御新自由主義思潮,堅定“四個自信”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旗幟鮮明地抵御新自由主義思潮侵擾,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
(一)道路自信是抵御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前提條件
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漸強化,非國有制經濟的比重不斷增加,這根本區別于新自由主義所倡導的“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首先,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并沒有改變,對水力、電力和石油等國家戰略資源具有強大的國家控制力,在金融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國有銀行總資產和總貸款占比仍在50%以上,在抵御和化解風險上都有更強的能力。其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之間是一種競爭共贏的關系,而不是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利己主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實踐中不斷建構和完善,在東亞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中,中國政府對經濟有序推進的宏觀調控作用,有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的獨特優勢[7]。
(二)理論自信是抵御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思想指南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必須與新自由主義思潮劃清界限。通過批判新自由主義對市場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的片面解讀來否定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做法,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意義是更好的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改革開放40多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出決定性步伐,依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的科學性、人民性和開放性。
(三)制度自信是抵御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根本遵循
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的基礎和保障。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特別是各種新思潮的泛濫和多方面的利益訴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了歷練,彰顯出了自身獨特優勢,順應了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四)文化自信是抵御新自由主義思潮的精神動力
長期以來,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有主導地位,掌握了主要話語權,其“普世價值”等觀念得到一定認同。然而在疫情之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生命的漠視和對中國的詆毀,讓人們看到西方“民主”“自由”的虛偽和丑陋。相比之下,我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才是最大的人道主義,最大的民主和自由。中國理念的背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涵養和支撐,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理念,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共創中國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四、結論
新自由主義思潮傳入中國以來,損害我國經濟基礎,大肆宣揚“普世價值”,企圖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從而達到對社會主義中國和平演變的目的。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實質,堅定“四個自信”,堅決抵御和扼制其發展和傳播,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程恩富.新自由主義的起源、發展及其影響[J].求是,2005(3):38-41.
[2]竟輝.新自由主義思潮意識形態危害論剖析[J].理論月刊,2017(11):44-50.
[3]孔令劍.新自由主義對我國的危害及防范對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20.
[4]郇雷.新自由主義民主的實質與危害[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9):110-118.
[5]朱安東,王天翼.新自由主義在我國的傳播和危害[J].當代經濟研究,2016(8):47-54.
[6]李旭章.認清新自由主義 走好中國道路[J].人民論壇,2019(2):36-38.
[7]劉志禮,韓晶晶.政治隱喻視域下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本質屬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5):83-89.
作者簡介:李佳琳(1997-),女,漢族,吉林梅河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