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新 常欣
本論文旨在研究社區安全的風險評價,結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現行背景,確定社區安全風險因素,建立分層的風險評價模型,采用AHP層次分析法辨識風險因素的相對重要度,綜合分析得出相對應的對策措施,以期降低社區風險,強化社區安全。
風險無時不在,無刻不有,并且隨著人類的進步發展而不斷改變著,風險評價與風險管理應運而生,是一種人們為了規避風險、保證生產生活活動安全平穩發展的有效手段。社區風險評價是保證社區安全的基礎和前提,評價結果是社區整改工作的有效來源,準確的風險評價是風險管理的決策依據,客觀的認識風險,并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就可以化險為夷。
2019年末至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更加嚴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社區防控與一線醫務防控是兩道極其重要的疫情防線,面對經濟發展及其迅速、信息傳播極其迅速、人口流動更大的現代化社會,抓好社區風險管理工作就是為疫情下社會平穩運行做好基礎保障,抓好社區安全更是保障社會安全的重大任務。所以,做好社區風險評價工作,更全面的識別社區潛在風險、完善防控工作,對強化社區安全有重要意義。
一、概念界定
(一)風險
風險,就是指某種特定的危險事件(事故或意外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其產生的后果的組合,也就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里,人們所期望達到的目標與現實出現的結果之間的差異。風險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損失性,不確定性和社會性等特點,個體只有具備足夠的信息儲備或者實踐經驗,才能準確地判斷并應對風險。因此,風險后果的隨機性與人們對其關注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系[1]。
(二)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也稱為危險度評價,是指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或之后,針對該事件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價的工作。人類對風險有效的評價使一些風險處于人類可應對乃至可控制狀態,可以通過評價后的相應整改促進措施,降低或消除某種風險所帶來的影響,或者合理利用風險使利益最大化。作為風險管理的基礎,風險評價是組織和平臺確定安全需求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屬于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2]。
(三)社區安全
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構成單位,社會安全、生產安全都是以社區安全為基礎的,我國從上世紀中葉開始,逐漸從農村聚集向社區化轉移。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公共安全問題頻發多發,復雜性加劇,基層潛在的風險和隱患不斷增多,對基層安全風險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社區安全也是防控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抓好社區安全,就是為防疫做好準備工作與后勤保障工作。
二、疫情下的社區風險評價
(一)風險評價方法
本次分析選用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是將決策問題按總目標、各層子目標、評價準則直至具體的備投方案的順序分解為不同的層次結構,然后用求解判斷矩陣特征向量的辦法,求得每一層次的各元素對上一層次某元素的優先權重,最后再加權和的方法遞階歸并各備擇方案對總目標的最終權重,此最終權重最大者即為最優方案。
(二)利用層次分析法進行風險評價的方法介紹
1.建立分層的風險評價模型
根據社區防控現狀以及和社區防控工作的新要求,建立疫情下社區安全三層風險分析模型,并確定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的各層組成元素。
目標層為社區安全的風險因素;準則層B分為4個因素:方案層C分為11個因素;三層風險評價模型建立如圖1所示。
根據防控工作的現狀,在征求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進行風險因素權重計算需要按照下一步驟進行:①對準則層A、指標層B和方案層C的因素進行兩兩比較,從而建立判斷矩陣;②層次單排序,是指對應于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λ的特征向量,經歸一化后記為W。W的元素為同一層次因素對于上一層次因素某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這一過程稱為層次單排序,A層與B層共有一個判斷矩陣,B層與C層共有4個判斷矩陣;③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是指要求一致性指標比例CR≤0.1,其中CI=(λ-n)/(n-1),CR=CI/RI,其中RI需要在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標準值表格中查找;④層次總排序,是指確定C層所有因素對于總目標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過程,稱為層次總排序。確定各種風險因素的權重占比。
(三)風險分析實例
在本次風險分析過程中,采用1~5標度。并且采用YAAHP軟件進行數據編輯工作。風險因素C1-C11權重及排序如圖2所示。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圖2可以看出遞減排序中C1與C2的和已經占總比40%,C1、C2、C7的總占比已經超過50%,所C1、C2、C7應該為現階段社區安全的重點工作方向,并且我國現階段社區防疫工作經歷過兩次大返潮階段,已經進入逐漸穩定的日常工作狀態,需要更加細化工作步驟以及拓展其他工作方向。
(一)社區心理疏導工作
心理危機的形成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疫情所帶來的各種危機源對社區人員的持續刺激,內部原因則是因為人員對危機源的認知偏差。適度的外界危機可以有效的調動社區人員的防疫積極性,但是過度的刺激會使人處于消極狀態或者具有極端偏激的心理狀態,不利于社區安全的穩定。
社區安全的主體是人,既包括工作人員也包括社區居民在內,心理輔導工作可以有效確認社區人員的心理處于是否處于穩定狀態,針對量化指標顯示的具有心理危機的人員進行心理疏導以及心理干預工作,及早預防、及時疏導、有效干預、快速控制人員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事件,避免人員因為不穩定的精神狀態導致沖動行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3]。
(二)創新信息傳播方式
需要建立信息平臺,分為線上與線下以及信息反饋專區,將線上專區融入網格化管理,通過互聯網向社區人員傳遞精準信息,線下專區則是在社區內部開辟專門的信息展板,這一點是考慮到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要營造良好的社區生活氛圍,不能將社區服務僅僅構架在互聯網之上。其中的信息反饋需要線上線下并線進行,需要及時接收社區人員的問題并及時給出答案或者解決辦法。另外可以按需開展一個防疫知識版面,根據社區以及所在區縣市內疫情現狀,向社區人員及時宣傳一些階段性的防疫知識。這些知識由社區發布,與本社區適配度極高,只有認知到位,才會從根本解決恐慌心理[4]。
(三)應急預案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蓖话l事件的管理與應對必須做到未雨綢繆,預先準備。應急預案是指在重大事故、人為破壞等突發事件面前的應急管理、指揮、救援預案等。當需要使用應急預案的時候,如果沒有應急預案,靠隨機應變應對突發事故,基本上都會應對的很吃力,更甚者以失敗結束。
當前,我國除去與境外城市接觸較多的大城市外,其實正處于疫情逐漸穩定大趨勢中,并且由于疫情反撲力度逐漸下降,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防疫力度其實較低,影響社區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各類破壞社區安全的突發事件時有發生。針對各種不同的突發事件制定有效的應急預案,不僅可以為應急活動的開展指明方向,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嚴重危害,還可以確保應急資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從而保證對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置,有效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1]陳文濤,葛世友,袁曉雨.安全社區建設與基層安全風險治理[J].安全,2020,41(4):34-38.
[2]陳文濤.安全社區建設相關若干問題探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24(5):157-163.
[3]瞿奕霏.大數據治理:城市社區公共安全治理的新視角[J].勞動保障世界,2018(35):80-81.
[4]李曉林.城市社區公共安全治理對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9.
通訊作者: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