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琮 蘇萌萌
我國少數民族中有一個獨特的漁獵民族——赫哲族。勤勞、智慧的赫哲族人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種類豐富的魚類資源、歷史悠久的漁業生產活動、勤勞智慧的創造力在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多彩的傳統民俗魚皮文化。魚皮文化蘊含巨大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但在其傳承過程中面臨著漁業資源萎縮、傳承保護意識淡薄、傳承后繼乏人等困境。從文化傳承方面來看,對于傳統魚皮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仍然具有重大意義。當代傳統的民間藝術如何生存和持續發展下去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傳播迎來了新的契機。本文本著傳承赫哲族魚皮文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填補空白的初心,以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為例,針對赫哲族文化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一系列建議,立足民族文化特色,鞏固其商業價值,從而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
一、多措并舉傳承傳統工藝
赫哲族的魚皮文化來源于其漁獵生活,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下,捕魚慢慢淡出了赫哲族人們的生活。當原有的生產關系已不能滿足赫哲族人當前的生活所需,赫哲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由此發生了巨大改變,捕魚業不再是他們唯一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一轉變的同時又影響著漁業文化的傳承。隨著豐富多彩、舒適便宜的現代衣飾的出現,傳統的魚皮飾品漸漸失去了市場。如今仍然掌握傳統魚皮制作技藝的人已經很少了,傳承者更是寥寥無幾。傳統的魚皮文化沒有得到廣泛的宣傳和傳播,認知局限于個別地區,消費群體范圍狹小。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材料的普及,使年輕一代對傳統的捕魚技術和魚皮制作工藝越來越陌生。據調查報告顯示,大約僅有70%的被調查者表示聽說或者知道魚皮文化,但對于這種古老美麗的赫哲族文化的認知程度只是停留在淺薄的了解和知道的層面上。大多數被調查者表示,所了解的途徑大多是聽家人或朋友提及,也沒有購買過魚皮工藝衍生品的產品。近幾年來,學者們對于赫哲族魚皮文化的研究雖然有所增加,但卻僅僅局限在學術層面,并未面向大眾進行宣傳與推廣,魚皮文化并沒有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它僅僅是研究者們的一項藝術成果,并不是大眾所普遍了解接受的民族大眾文化。
傳承傳統工藝要發揮市場對于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魚皮工藝中經濟價值的實現吸引更多的從業者。就目前市場來看,隨著近些年國家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相當多的工藝產品如魚皮民族服裝、皮帶、錢包、名片盒等已經在赫哲族當地迅速開發并且實現規模生產。盡管價格并不低廉,但準確的市場定位仍然讓魚皮制品有著不錯的市場前景。從制作工藝來看,解剝、晾曬除鱗、曬干魚皮、捶數、漂染顏色等繁瑣的制作工藝,使得魚皮制品仍然需要依靠人工技術,而無法實現機械化規模生產。絕大部分工藝流程依靠人工完成,對于制作人的要求也是十分的嚴格和苛刻。也正因為每張魚皮的獨特性和手藝人的原創性,魚皮制品散發著一種獨有的光芒[1]。
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知識傳授手段,在傳統工藝的傳承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的師徒制教授方式已漸漸淡出社會生活中,學校教育成為主流。一方面在當地學校中開展地方性課程,將魚皮文化和魚皮工藝融入學校課外教育中;另一方面,開設專門的特殊教育學校,為魚皮制作工藝產業培養專業人才。其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線上學習變得更加便捷,通過照片、視頻等方式,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近距離接觸到魚皮制作工藝。隨著直播經濟的興起也為產品銷售開辟了新道路,可以通過尋找魚皮制作手藝人在赫哲族民族度假村開設通俗易懂的直播教學課程,讓有興趣的學生直接借助網絡平臺學習制作魚皮的手工技藝。就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來看,年輕人群體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若要借助年輕人的力量來實現對于赫哲族魚皮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就必須運用他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國家寶藏》和《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綜藝的播出引起廣泛關注,都足以證明傳統文化若要抓住時代的潮流必須憑借數字化手段,來綻放自身的活力。
在傳承赫哲族魚皮文化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張琳。在哈爾濱松北區一棟居民樓內,張琳的辦公桌上放著幾張已處理好的魚皮、一匣子手工刀具、一張畫紙等,這些物件是她制作魚皮畫必備的材料。多年前與魚皮畫的一次偶遇后,美術專業畢業的張琳,走上了將魚皮技藝發揚傳承的漫漫長路。“五一”假期,極目新聞聯合東風雪鐵龍發起的“沿著高速看中國極目中國萬里行”活動東線采訪團,沿著京哈高速來到“冰城”哈爾濱,“非遺”傳人張琳講述了她與魚皮技藝的美妙情緣。
1987年,張琳從哈爾濱師范學院美術專業畢業,如愿以償,她成為了一名設計師。十幾年前的一個下午,張琳正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天空突降暴雨,她趕忙找到一間小屋避雨。在這里,一位赫哲族老人引起了張琳的注意。老人端坐著,一旁擺放著一些畫作和魚皮,老人告訴她,畫作是用魚皮做成的。張琳當時發現魚皮畫獨有的立體感和動感,是其他美術材料所無法取代的,便開始認真研究,并與老人攀談起來。張琳的美術天賦和專業的見解,讓老人有些激動,他向張琳請求指導,以讓自己的魚皮畫更具價值。帶著老人贈送的6張魚皮,張琳一回到家就開始查閱魚皮畫的相關資料,又購買了制作工具。不久,她做成了人生第一張魚皮畫:一幅高1米的財神像。“完成那幅畫的時候,我真的很激動,也很感動。”張琳回憶道。張琳的魚皮畫作品在那之后,老人又給了張琳30多張魚皮,她的作品也完成得越來越好。惟妙惟肖的魚皮畫,讓張琳與赫哲族的聯系更加緊密。多年前,她結識了赫哲族手藝人劉升,向其學到了不少魚皮畫的制作技藝,也更深入了解了赫哲族人的生活習性。十多年間,張琳屢次帶著學生奔赴赫哲族人聚居地,對魚皮畫的現狀進行調研,對魚皮畫的加工能力、現有工藝水平等有了全面的了解。“魚皮藝術走進校園可以更廣泛、更深入地傳播”。在張琳的帶動和推廣下,哈爾濱輕工業學校將魚皮畫制作作為校本課程,哈爾濱工程大學也將魚皮畫列入選修課中。張琳先后到過英國、俄羅斯、日本等國推廣弘揚魚皮藝術,一些國際組織和友人也來到中國學習。每一次與他們接觸時,張琳都會悉心推介這精美的民族瑰寶。張琳創作的魚皮畫作曾在上海世博會、深圳文博會、深圳大運會上展出,先后被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齊白石藝術館收藏。
二、緊跟潮流融合大眾審美
魚皮制品的潛在消費對象主要為廣大的青年人,新的社會時期下,美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美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魚皮為了適應當下的審美應當選擇與時代審美觀念相結合的發展路線。目前魚皮制品主要集中于魚皮畫、魚皮衣、魚皮包等,此類物品因設計較為古樸、實用性不高,無法滿足日常生活需求。通過市場調研更新產品設計,生產既具收藏價值又可滿足日常需求的實用工藝品,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了解青年人的審美觀,在創新傳承傳統文化的前提下,融入現代審美元素[2]。
三、深入挖掘注重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是包括魚皮文化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生不息的源泉,無論如何創新都不應舍棄其特有的文化底蘊。魚皮制品因成本高、制作難度大,短期內價格依然偏高,除了其精美的外觀,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樣是吸引消費者的一大原因。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赫哲族魚皮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追求現代化的征程中,增強保護魚皮文化的主體意識和自覺意識,樹立保護赫哲族魚皮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對赫哲族魚皮文化的廣泛宣傳,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魚皮文化,扶植培養赫哲族魚皮文化的新一代傳承人,解決赫哲族魚皮文化面臨的傳承人員匱乏問題,使赫哲族的傳統魚皮文化得以代代相傳。
赫哲族文化作為根源于東北地區的本土文化,對豐富東北地區特有文化內容,增進東北地區人民文化自信具有深刻意義,同時,作為赫哲族重要的文化符號,其對發掘赫哲族民族歷史,保護赫哲族民族文化以及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融合,增強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作用[3]。
四、產業升級發展地區經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亟需補足的一塊“短板”。打好脫貧攻堅戰,幫助貧困人口精準脫貧,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也是我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赫哲族魚皮工藝作為生產率低,難以進行大規模工業生產的手工工藝,難以作為一般日用品進行生產銷售,但依托于地區特色民族旅游,同時通過互聯網進行特殊產品定制,將魚皮工藝品作為具有較高附加值的工藝品進行銷售,將有利于赫哲族實現脫貧致富。實現赫哲族民俗魚皮文化進行有效的市場運作,推動赫哲族魚皮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使我國傳統民族文化擁有多種形式保護和傳承的新途徑,促進赫哲族民俗魚皮文化與大眾良好的動態循環,增加赫哲族居民的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谷文雙.赫哲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4):55-60.
[2]吳瑤.赫哲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9(4):120-124.
[3]王楠,譚杰.赫哲族魚皮文化的保護與開發[J].經濟師,2020(3):160-161,166.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互聯網+赫哲族魚皮文化扶貧項目(編號:20201021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