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絲路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互聯網+”技術已滲透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雖然廣播電視新聞傳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廣播電視新聞報道規制仍舊問題突出,需要高度重視,盡快解決。因此,研究和探討“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創新規制路徑刻不容緩。
計算機這一新時代的產物逐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們在計算機中只需要輸入自己想了解的內容就可以獲取大量信息,對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因此,越來越多人逐漸放棄了通過廣播電視新聞獲取信息的方式。受這種發展趨勢的影響,越來越多尖端人才投入到互聯網領域的建設工作中,目前利用互聯網媒體傳播各種信息的方式已經趨于完善,充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一現狀極大推動了廣播電視領域的變革,所以必須走創新之路,探尋一種新的途徑,抓住廣大人民群眾的眼球。
一、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不足之處
(一)傳播速度相對較慢
為保證收視率,廣播電視需要分為不同的時間版塊,這就導致新聞無法做到實時播報,需要統一的時間呈現給觀眾,造成人們不能及時了解相關信息,而信息時代任何信息都伴隨著時效性,不可能僅僅因為這一點時間就造成巨大損失。往往會有這種現象,當某地發生某種自然災害時,廣播電視往往會在當天的7時播報這則新聞,而這樣就會耽誤大量的時間,影響物資的配送和專業搜救隊的抵達。因為對于受災的人民群眾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提前了解到這一信息,有利于充分調配各方面的力量,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做好備案,更好地化解各種危機,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1]。
(二)新聞報道方式單一化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方式一般都是由主持人講述,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很多時候,主持人并不能設身處地站在當事人的角度考慮事情,對事情缺乏主觀體驗,往往會造成新聞播報漏洞。這時,由于沒有結合多種方式讓觀眾明白事情的真相,觀眾聽了又會形成一個新的版本,漸漸歪曲了事情的真實情況,大大違背了新聞播報的基本要素。從另一方面來說,新聞大多來源于民眾的生產生活,由于單一化的播報方式,不能讓人民群眾參與進去,無法了解人民群眾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三)新聞來源相對較少
廣播電視中新聞的來源主要是記者平時的追蹤調查,而電視臺中的記者畢竟是有限的,能發現的新聞數量也是有限的。而人民群眾的群體是龐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感興趣的東西。有些人對國外的政策和時局感興趣,這只靠傳統的方式無法解決,就算當天有國外的報道,由于空間距離的局限性,不能保證這條報道的時效性,對今后工作的開展十分不利,因此造成廣播電視行業的蕭條。
二、互聯網在當前信息傳播中的優勢
(一)速度極快,時效性極強
現今社會,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許多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互聯網,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谷歌都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產物,互聯網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各行各業競爭日益明顯,因此,傳媒領域已經逐步形成了向網絡直播形式的轉變,這樣可以增加與民眾的互動,提升人氣。目前,廣播電視播報的都是一些影響嚴重的大事,有的甚至不能貼近人們生活。而互聯網存在的背景下,即使是一件小事,只要有人把它發送到互聯網上引起人們的重視,就會不斷轉發引發連鎖效應[2]。如一個人得了嚴重的疾病,家屬為了籌錢把家里能賣的東西都換成錢了,后來就連親朋好友能借的都借了,最后希望通過電視宣傳的方式籌備更多資金。但宣傳范圍太小,速度太慢,等錢籌備充足了病人可能會有不可逆轉的情況發生。這個時候可以通過互聯網轉發,短時間內就會被很多人知道,社會上的好心人會伸出援助之手,使患者有充足的資金與病魔抗爭。所以說,互聯網傳播信息的速度極快,時效性極強。
(二)信息傳播方式呈現多樣化
互聯網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樣式靈活多變,通常看一條新聞簡單的標題就可以了解大概發生的事情,這樣大大節省了時間。如果想了解這件事的具體情況可以點開標題,里面的內容有相關圖片、視頻、文字,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當時的狀況。當然,最重要的是人們可以提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和建議,積極與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交流。當國家出臺新政策時,互聯網提供了一個人人參與討論的平臺,人們可以留言對這一政策的看法和建議。通過留言政府可以掌握政策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民心所向,從而更有利于國家的繁榮昌盛。
(三)新聞的來源廣泛
由于互聯網信息轉播的速度極快,新聞來源極其廣泛,所以在同樣的時間內,我們甚至可以跨越國界限制,知道大量的新鮮事。如在云南科研人員發現了一座古墓;西雅圖有一部新的電影即將上映;日本又發生了地震等,互聯網營造了一個巨大的信息交流平臺,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知曉天下事。
三、“互聯網+”環境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面臨的困境
(一)互聯網媒介推動新聞信息傳播的速食化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以新聞制作者為中心新聞傳播逐漸沒落,以消費者為主體的新聞內容選擇、制作與傳播受到追捧,并成為主流的新聞模式。這種依托于互聯網的新聞傳播,通常具有新聞實時性、海量性、互動性的特征,廣大受眾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選擇觀看喜歡的新聞內容,并對某一新聞事件進行轉發、分享,這就使得新聞內容的瀏覽與傳播更加速食化。而去中心化、全媒體化的新聞傳播,對電視新聞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大量低質、虛假的信息充斥在網絡、現實社會中,一方面造成普通民眾新聞瀏覽的碎片化,另一方面使得公眾對深度新聞報道失去興趣,普通民眾在面對大量信息時,更傾向于接收實時化、速食化的新聞內容。
(二)電視新聞的內容制作、傳播方式過于陳舊
傳統電視新聞的內容制作與傳播,通常采用單向傳播的方式進行新聞播報,其播出的時間段非常固定,而一旦錯過這一播出時間,普通民眾將無法看到電視新聞的內容。在電視新聞內容的制作方面,很多電視臺仍舊采取實地探訪、拍攝視頻、新聞內容編輯的方式,循序漸進對新聞進行采集、編輯與制作,整個新聞制作的工作流程較為復雜。這種過于固化的新聞編輯、制作方式,無法適應網絡媒介中新聞實時傳播的要求,也很難引起廣大受眾的注意力與觀看興趣,從而致使電視的新聞報道流于形式[3]。
(三)社會新聞的輿論場域更加多元化、復雜化
移動互聯網作為無地域區隔的信息傳播手段,已經衍生出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等多種新媒體新聞平臺,各新聞平臺中又有著不同的用戶群體。這些用戶群體會出于個人興趣、思想觀念、利益導向等原因,對網絡新聞內容做出自身的解釋與看法,從而形成具有某一輿論導向的場域。但由于不同群體,在利益取向方面存在差異,某些群體會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發布一些無任何實據、危言聳聽的誤導性新聞,來試圖左右社會的輿論導向。如某些微博、微信大V會在好友圈、朋友圈等,發布虛假的新聞信息,使得社會中的輿論場更加復雜化,不斷擠壓電視新聞內容的傳播空間,并產生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四、廣播電視新聞報道方式的改革方向
廣播電視這種傳統的報道方式要想重新贏得主流地位就必須與時俱進,明確自己在新時代背景下的不足之處,并分析互聯網在當前信息傳播中的優勢和劣勢,結合自身行業發展狀況探尋一條光明之路。在這個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要想提高廣播電視的影響力,就必須充分了解互聯網的優勢和不足,結合廣播電視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一)應用互聯網打造專業的網站平臺
首先,廣播電視部門應該聘請專業人員開設自己的網站,加強宣傳,利用互聯網提升自己的品牌認知力。在新聞報道時,由新聞工作者提煉新聞信息,把其中重要的部分挑選出來通過廣播電視的方式進行報道,同時在網站進行全程直播。接下來,可以把提煉的新聞的詳細情況和那些沒有在廣播電視中播報的新聞發到互聯網上,這樣保證了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也杜絕了虛假信息的干擾。同時要設立留言區域供廣大人民群眾討論,讓人們參與其中,對人們的疑問及時回答,了解人們的意見。通過這種間接方式將新聞的主要思想傳達給人們,這樣一來,廣播電視行業必將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二)采用多元化的報道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聞報道再按照傳統單一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須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打造一種符合民眾口味的報道方式。報道方式過于單調不容易引發民眾的共鳴,長此以往,民眾會產生厭煩心理,所以,采取多元化的報道方式。在廣播電視新聞播報時,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增強民眾的感官刺激,具體可以把聲音、圖片、視頻融入其中,這樣就保證了新聞的播報價值。
五、總結
當今時代,廣播電視行業要想在媒體界發揮主導作用,就必須結合當前實際情況積極進行改革,而將互聯網和廣播電視有機結合是大勢所趨。在這個前提條件下,廣播電視在保證自身信息專業和權威的同時,打造有特色的網站,采用多元化的報道方式是必由之路。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大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增加廣播電視行業的新生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啟超.“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規制探析[J].傳播力研究,2020(4):184.
[2]張惠妮.“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規制探析[J].傳媒論壇,2019(24):34.
[3]陳菁.“互聯網+”背景下媒體創新發展的路徑探析:以西安廣播電視臺為例[J].新絲路,2017(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