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娟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內容。小學數學的教學目的在于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空間與圖形思維能力就是在小學數學中,教師通過講授,促使學生形成具體的幾何知識思維。但是由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空間與圖形的想象非常抽象,而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以具象思維為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是通過語言很難讓學生形成立體的圖像信息。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各種教學資源,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
空間與圖形,在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就是指立體幾何和平面幾何的學習,就是對長方體、長方形的學習,實際上這些圖形的學習非常簡單,這些圖形非常直觀,學生很容易就可以學會。但是,小學數學的目的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是為了之后學習更加復雜的幾何函數等打下基礎,因此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空間與圖形思維能力非常重要。
一、借助實物模型,加強學生直觀感受
實物模型就是一些數學的工具,在小學數學教材的后面經常帶有一些數學工具,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的利用這些工具。數學的概念非常抽象,如何將其轉化為直觀的內容,就是需要通過觀察的方式。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利用非常直觀的圖形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觀察是視覺感官,是學習的第一感知,同時學生通過看才能更好的對空間、圖形有深刻的認識[1]。
實際上,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自身知識儲備不完善,學生的想象力需要借助一些物體進行聯想。因此,作為教師,最主要的就是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借助一定的物理進行想象、聯想,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使得學生能夠對空間物體進行全方位的判斷,就需要借助實物模型。如在學習基本的圖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制作圓形、方形、長方形的卡片,讓學生認識。在學習立體圖形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常用的橡皮擦、筆盒等為學生講解立體結合的特點。此外,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的目的性,讓學生帶著問題或者帶著思考去觀察物體。
二、借助學習工具,提升學生圖形轉換能力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參與,主體的角色。空間與圖像的學習需要學生對于抽象的圖像能夠有直觀認識,能夠將其分解成為簡單的圖形,那么教師就要發揮學生的主體角色,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在課堂通過“探索”的方式,發現問題。在空間與圖像的學習中,想要提升對于思維能力需要學生動手對于圖形進行轉化。因此,在相關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就要利用“七巧板”教學模式,就是要在課堂中讓學生借助數學學習的工具,利用長方體、正方體、球去組合自己想象的事物,在不斷的摸索和探討過程中,使得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得到提升。
三、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學生圖形理解
信息時代下,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加入到教學全階段,促使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發展了“質”的變化。總體表現為教師的課堂開始大量的使用微課、沃克白板、flash動畫等,并且還有特有的教學軟件,如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運用幾何畫板,提升學生空間、圖像思維模式;而學生的學習開始通過網絡信息獲得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能夠得到更加高效的學習方式,得到提升。為了使得小學數學的學習得到“質”的提升,教師需要充分的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如為了加強學生對于圖形的認識和理解,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面積》學習中,教師就可以運用視頻或者是多媒體進行導入課程,利用flash動畫,為學生創設一個平行四邊形變化的過程,讓學生通過簡單圖形更好地理解平行四邊形的變化規律,從而更好進行接下來的學習。
四、總結
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是有目的運用各種數學思想去解決難題,使學生參與到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要在教學中挖掘一切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教學手段,進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呈林.在新課程標準下,培養小學數學圖形與空間思維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