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菊花
摘要:本文通過討論初一班級文明建設,致力于使學生們能夠順利完成了小升初的過程,使學生逐漸適應、并迅速地融入新環境,嶄新開始初中的學業生涯,具有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
關鍵詞:初一年級;班級文化建設;行動策略;
前言:初一是學生中學生涯的開始期,是小學生走向初中生的過渡階段和適應期。步入初一,他們將面對著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新方法和學習方式等各方面挑戰。
一、班級物質文化建設
心理學家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舒適、整潔的教室環境既能夠熏陶學生的學習情操,又可以調動熱愛班級的內心歸屬情感,提升學生的向心力以及凝聚力。因此,我們可以將班級的墻壁做成了許多有特色的文化景觀。例如,門口的墻壁可以設置每月之星,教室左右的墻壁可以進行作品展示,教室前后的墻壁可以設置成班級榮譽殿堂,在教室設置花團錦簇的植物園角落,以及縷縷書香的圖書角。
二、班級制度文化建設
1.制定科學的班級管理制度
(1)民主制定
為了讓班上所有的學生都能主動接受班級管理的制度,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課的時間與同學們一起確定了班級管理的核心理念,即“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同時布置每個小組都撰寫了班級管理制度的草案,并再次利用班會課的時間逐條逐句逐字地與同學們一起分析,修改,最終使得這個制度為班上所有同學所接受。
(2)放權執行
班主任也不可能隨時都待在班級里,不可能時時刻刻都關注到班級的情況,因此班級的各項工作要想得到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在班級內組建一支管理能力強、認真負責的班干部隊伍,充分地放權給班干部,讓他們在老師不在時代行管理班級的責任,這樣才能夠實現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管理模式,才能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與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制定的班級管理制度真正得到不折不扣的實施。
2.制定合理的班級考核制度
(1)量化考核
采取量化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將學生在一個學期中所有的表現都納入對他的評價,這樣更加突出考核的過程性,避免了過分強調結果的結果性考核。在一個學期的末尾,根據量化考核制度評分細則算出班級內每個同學的分數,即為這個學期該同學的量化考核得分,這個得分會占到總得分的 60%。
(2)同學互評
讓班上的同學為除自己以外的每一個同學進行評分,最后取這些評分的平均值作為同學互評的最終得分,該評分會占到總得分的 20%,同學互評的意義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教師評價
這里的教師不只是班主任,而是當學期任教過本班級的所有老師,每個老師都會對同學們進行打分,最后取各科老師的平均分為該同學的教師評價得分,這個環節最后的得分會占到總得分的 20%。
三、班級行為文化建設
1.開展有效的班級活動
(1)系統而全面的主題班會
班主任應從開學之初就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將一學期的所有班會課都進行了系統的設計和安排,初一作為起始年級,側重開展以“習慣養成”為核心的主題班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
(2)生動而有趣的班級運動會
與學校組織的運動會不同,班級的運動會不開設傳統的田徑項目,而是以一些有趣的小游戲為主,如螃蟹接力、托乒乓球賽跑、袋鼠跳、摸石頭過河接力賽等等,讓同學們在歡樂中感受到團隊的力量,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時也放松了自我。
2.開展特色的儀式課程--入校之初的“建班儀式”
為了更好地建設班級的行為文化,除了日常的班級活動以外,班主任還可以在班級中開展了有特色且豐富的各類“儀式課程”。在學生初一入校第一周的班會課上舉行的“建班儀式”,借用學校的中型會議室,邀請全體學生與學生的一名家長一起參加,在建班儀式上,有筆者作為班主任的歡迎致辭,有年級主任的激勵性致辭,有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的表態發言,更有上一屆同班級番號學生的班牌、班旗傳遞儀式。在班牌傳遞儀式上,在全體學生與家長的注視下,由上一屆的同學隆重地介紹這個班級番號的優良傳統,并鄭重地、嚴肅地將班牌、班旗傳遞到新班級的班長手中。通過這個“建班儀式”的課程,會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在班級的光榮傳統,更讓學生體會到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
四、班級精神文化建設
1.師生攜手,共同描繪奮斗愿景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前提就是要創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也是現代教育強調的一個重要教育思想,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可以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地進行信息傳遞與反饋,能讓師生之間互相尊重、相互友愛。
(2)制定共同的奮斗目標|
想要讓一個班集體擁有強大的凝聚力與良好的精神風貌,只發展和諧的師生關系顯然是不夠的,更要求班主任要對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仔細的觀察,細心地分析每一位個體存在的特點,同時全面而冷靜地對班級的特征進行分析,并制定出可以為之奮斗的共同目標,這樣才能夠構建出全員共同進步的愿景,才能夠在班級管理中起到激勵作用,才能夠提升學生的榮譽感、集體感、幸福感以及歸屬感。
2.家校共育,合力提升班級面貌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管理的主體是教師,管理的對象是學生,與家長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教育是一項十分復雜且細致的工程,需要學校、社會與家庭三方面進行協作才能夠形成目標統一、內容科學、生動活潑的教育網絡,家校共育就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教育方式。由學校敞開校門,讓家長進入到學校參與對學生的管理當中,讓家長能夠有機會更直接地了解到學生在校的表現情況,同時有家長與教師強強聯手進行管理,充分發揮教師與家長的合力,可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結語:初一是學生初中階段的開始時期,是學生逐步走向初中的過渡期和社會適應時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初一班級文化建設,可以讓學生迅速地適應全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也可以給學生的言行舉止提供良好參考范例,為以后的初中生活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吳莉萍;. 淺談初中生班級文化建設的方法和意義[C]// 2018年4月教育向導學術研討會. 2018.
[2]黃軍. 基于主題活動下的初一年級班級文化建設[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18(16):1.
[3]解玉平, 楊艷. 初中班級文化建設初探[J]. 青年科學:教師版, 2014,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