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文明價值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輻射作用,保障所有公民基本的公益的文化權益,不僅包括普通大眾,也包括特殊人群。新媒體發展下,圖書館可以為大眾尤其是特殊群體,提供更廣泛的、個性化的文化服務,產生積極的社會效能。
關鍵字:公共圖書館? 新媒體? 特殊群體
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文明價值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文化資源和知識服務的主要聚集地,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輻射作用,保障所有公民基本的公益的文化權益,以滿足各階層各群體的文化需求,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在公益性基礎下,不同群體的集體利益合成各類型需求,對文化服務的需求形成差異化,要求公共圖書館在服務過程中考慮區域化和小眾化。換言之,圖書館服務的對象不僅是普通民眾,也有特殊人群。特殊人群一般包含未成年人、老人、殘障人士等,這里更純粹地談及殘障人群,圖書館可以為他們提供專業性的、個性化的文化服務。
一、公共圖書館開展特殊群體閱讀推廣服務工作的意義
1、提升服務效能,彰顯公益服務。
一方面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公共圖書館在傳統業務上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也面臨著在科技不斷提升、新媒體媒介下的社會生活中,拓寬服務維度,提升服務效能。另一方面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是體現公益服務最好的場所之一,也是滿足更多群體實施公益服務的理想場所。
2、精神文明發展的客觀要求,為特殊群體服務是雙向的互動互贏的行為。
在公益的基本原則上,圖書館傳統業務服務與特殊群體閱讀推廣服務是一種雙向的互動行為,一方面是公共圖書館思考了新的服務途徑,擴寬了服務領域,讓大眾對圖書館職能、服務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提高社會的認知度,提升圖書館形象,從另一方面可以說是特殊群體走近了圖書館,雙方都是受益方,是雙贏的結果。
3、搭建新媒體介質作為雙向溝通的橋梁,提升服務質量和社會效能。
特殊群體中有尋求實踐機會的人士,希望通過努力鍛煉來實現自我價值,圖書館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好的平臺和機會。可以充實生活、增強社交、增長技能,甚至能實現有尊嚴的自力更生的需要。同時圖書館能更了解不同讀者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務,對雙方都是有益的選擇。
鑒于此,在保障傳統的服務前提下,豐富服務主題和方式還需尋找新的途徑,以滿足信息時代讀者的需求,滿足特殊讀者的需求。
二、拓展服務特殊人群的方式及產生的社會效能
隨著社會全民閱讀工作的逐年深入推進,“閱讀推廣人”的培育在各公共圖書館越來越普及,但在推廣對象方面,目前還是以幼兒、兒童、青少年、親子閱讀為主,尤其缺乏針對殘障人士的閱讀推廣人的培育。基于此種狀況,上海金山區圖書館做了前期調研。據統計,2020年全區持證殘障人士18600余人,其中視聽障礙人士和肢體殘障人士近12000人,很多特殊人群都有一定的或完全的閱讀能力,甚至不少人士具有較強的閱讀需求。2020年金山區圖書館聯合金山區殘疾人聯合會策劃、推動金山殘障閱讀的普及和推廣,建立起殘障閱讀推廣的長效機制。2020--2021年度兩家聯合先后開展“閱讀有你——金山區殘障閱讀推廣人培育計劃”,推出了行之有效的系列活動,逐級助推閱讀推廣,包括:“飛書”志愿者行動、“最美閱讀瞬間”主題征文、“用愛發聲 讓夢發光”經典誦讀大賽三個系列活動吸引了金山區200多名殘障人士參與,從中挖掘出26位首批殘障閱讀推廣人,也培養了專職的殘障閱讀服務人員。
完成三項活動的最后階段,主辦方通過舉辦“閱讀有你”成果展示,來提升殘障閱讀推廣人社會影響力。實施推廣中,殘障人士們用自身行動帶領身邊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走近閱讀,讓閱讀成為他們獲取知識、加強外界聯系的重要渠道,幫助他們在閱讀中得到精神和心靈上的滿足,從而提高自身素養,更好地融入社會。
“閱讀有你——金山區殘障閱讀推廣人培育計劃”得到了人民網、新華網2家國家級新聞媒體,文匯報、新民晚報、東方網、上觀新聞、勞動觀察5家市級新聞媒體的報道,指出該計劃的實施進一步推動了金山殘障閱讀的普及和推廣,契合了“全民閱讀”精神。這一推廣案例,通過精準的閱讀服務,培育了殘障人士專屬的“閱讀推廣人”,形成一個殘障閱讀群體,以點帶面,聚集了一群愛學習、愛讀書的殘障朋友來影響身邊的殘障人士愛上閱讀,達到了主動吸引殘障讀者參與的效果,使圖書館的殘障人士閱讀服務不再形同“虛設”。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用愛發聲 讓夢發光”經典朗誦大賽活動中,金山區圖書館邀請了喜馬拉雅的人氣主播朵拉老師前后開展了為期5個月的在線培訓,從配音理論到專業技巧,從行業前景到實戰實操,學員的每份作業都得到培訓老師一對一點評,最后評出不同獎項,學員們深受鼓舞。最終,一名殘障人士脫穎而出,被一家文化傳媒公司聘用為兼職配音師,得到了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閱讀有你”——金山區殘障閱讀推廣人計劃,讓殘障人士從對配音一無所知的零基礎“小白”到通過自己的聲音為家庭增加一份收入,給這樣的群體提供了一個發現自我、表現自我的舞臺,更有尊嚴地獲得自我價值,也有更深遠的輻射意義。
三、新媒介技術對閱讀推廣服務的技術支撐
無疑,此類服務方式離不開科技時代新媒介的資源供給。時代的發展為特殊群體服務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環境條件。以新媒體為空間,利用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介,借助服務模式及理念的創新,在拓展服務空間、推動智能互動、開展個性服務等方面,實現全方位提升。對于此后閱讀推廣策略而言,有著更廣泛的思考空間。
1、打造個性化服務。
個性化服務的構建,是進一步踐行讀者為本的服務理念。依托新媒體平臺,構建了以讀者興趣愛好、閱讀需求為服務主體的服務板塊,在定向信息推送等方面,發揮新媒體的服務效能。此案例能夠從服務模式的創新中,營造新的服務空間,根據不同的需求打造量身定做的服務。“一是將讀者細分,立足于讀者的需求,基于不同類型的讀者群體,進行精準服務定位,進而為讀者量身打造服務項目;二是結合讀者的閱讀需求,創設與之匹配的文獻資源庫,提高服務效率。”[1]
2、尋求社會合作資源。
整合社區、社團甚至企業資源,尋求有助于特殊群體和合作方的利益共同點,洽談合作模式。公共圖書館應探索多元合作閱讀推廣模式,以期達到閱讀推廣可持續。公共圖書館可通過“圖書館+企業”渠道解決活動資金短缺問題;依托“圖書館+社會機構”模式,吸引專業人士加入閱讀推廣隊伍。[2]一方面為不同讀者提供短期崗位體驗和培訓活動,以新媒體為技術依托,拓展服務維度,打造成長平臺,推進線上線下服務一體化,另一方面讀者自身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以補所需。
3、舉辦特殊節日活動。
利用特殊時期、節日,如在全國助殘日,國際殘疾人日等組織開展特殊群體關愛活動,一則體現對殘障人群的關注和重視,提升公共圖書館員對這一人群的服務意識,二則讓進入圖書館的他們享受到優質的服務,感受閱讀的樂趣,對其生活的精神面貌和身心調節都有著積極意義。[3]也秉承了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原則,促進良好的社會氛圍。
四、結束語
上文案例中,閱讀推廣為特殊群體服務,為殘障人士心靈種樹,為愛賦能,產生了非常積極正向的社會影響,實現了雙贏。在新媒體技術支撐的今天,公共圖書館如何發揮更大的文化效能,如何為更多的特殊群體創造機會而提升自信、實現自立?未來的路上,閱讀推廣有著更多的探索和期待。
參考文獻
[1]劉景萍.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創新研究[J].群文天地,2020(3):72.
[2]吳晉斐.公共圖書館視障群體閱讀服務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9(12):53-56.
[3]鐘文.公共圖書館特殊群體服務研究[J].卷宗,2015(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