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階
摘 要:在語文的學習中,不應該是古板的,應該是多樣式的,創新式的。很多學生認為語文的學習必須依賴死記硬背,重復的記憶,其實語文的學習不應該是這樣的。這樣的語文學習現狀只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欲望,降低學習的效率。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任何好處。在學習過程當中,必須要創新?;诖耍疚恼聦Τ踔姓Z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初中時期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養成的關鍵時期。語文是學習各科的基礎,初中語文教學也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傳授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和創造性思維,通過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并促進其創新能力的形成。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但多數教師依然束縛在傳統教學理念中,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這種滯后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教學過程中基本上都是沿用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互動,信息交流始終處于單向過程。由于課堂教學手段單一,致使初中語文課堂氛圍沉悶、枯燥,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制約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難以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二)教學模式單一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課堂中采用“填鴨式”的方式傳授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教師將語文知識嚼碎了“喂給”學生的做法,會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習慣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而很少自主思考對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研習,導致他們的語文學習效率不高。盡管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部分教師開始意識到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性,但依然無法改變應試教育思想,很多時候課堂中授課也更多是單篇的語文閱讀剖析,重點將閱讀中的修辭知識、句子表達等肢解開來傳授知識,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教學方式的僵化單一,很少關注生生互動,很難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導致閱讀教學質量不佳。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班級學生的語文水平有一定的差別,當教師采取統一的教學進度來開展教學工作時,難免有一些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思路,而一些語文素質較強的學生又會認為教學的難度過低,缺乏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對當前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適當引入小組合作式的教學模式,讓班級中語文能力強的學生適當帶動語文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同時,教師還可以為語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單獨布置一些創新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個人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進而提升語文綜合能力,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
(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于自己尊敬和喜愛的老師會在課堂上表現出更高的學習積極性。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熱愛、信任學生,對所有的學生盡可能地做到平等對待,不管是表現優異的學生,還是表現一般甚至是表現差的學生都要盡量做到一視同仁,在語文課程教學中給予表現優異的學生以表揚和激勵,給予表現一般的學生以鼓勵,進而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與教師的關系近了,在課堂上自然會更加地敢想敢說,思維也會更加敏捷開闊,同時自身的創造潛能也會得到充分激發。
(三)開展自學給學生創新的空間
以《孔乙己》的教學為例,教師先讓學生預習,讓他們試著提出一些問題。有學生問,魯迅先生在寫《孔乙己》的時候有沒有寫過其他作品,它們的主題是不是一樣的?魯迅先生寫這部作品時住在哪兒,當時的生活狀況是什么樣的?魯迅先生的這篇作品收入在哪個作品集?有學生就題目提出這樣的疑問,魯迅先生用孔乙己作為作品的名稱,為什么不在后面加一個“先生”,魯迅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藤野先生》就加了“先生”。就提出的問題,學生先是自己闡述,在文中作者也描述了孔乙己作為讀書人的一些舉止,比如站著喝酒,不與短衣幫一起,看不起體力勞動的人;經常幫助別人抄書,寫得一手好字;說話的時候嘴里總是蹦出文言文;去何家偷書。這些描述能不能表明他就是讀書人?假如是讀書人是不是就可以在題目后面加一個“先生”?假如“先生”是對人的一種尊稱,孔乙己沒有獲得這樣的榮譽,是不是說明孔乙己不是一個正面的人物,或者說不是具備完整人格的人?教師給學生預習的機會,學生就充分地挖掘文本中隱藏的問題,推動閱讀的深入,從而推動創造思維的深入。
(四)強化學生發散思維與逆向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與建立相應問題,來引領學生賞析這些優秀的文學著作,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強化學生學科思維,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教師也應該持續強化自身文學修養,在教學中累積與歸納。結合實際生活中相應的實例來展開知識的講授,在思維體系中,逆向思維作為一種關鍵的思維模式,其是經由反向分析摸索以及對比所存在的各種問題,深刻探索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講授《我的叔叔于勒》這一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借助文章中看似偶然的這一成果,引領學生通過逆向思維來進行分析與探究,使學生明白文章中的主人公之所以會得到這樣的結局,與其所處的環境有必然的關聯。經由這種逆向思維分析措施,不但可以讓學生高效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同時還有利于提升學生分析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其觀察能力與想象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對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革,并把創新的意識和思路始終貫徹于語文教學中,以此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掌握自主思考的能力,并創造出不一樣的新思維,通過語文學習能認識多姿多彩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孫學紅.探究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智力,2020(36):92-93.
[2]孫亞軍.淺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2020(45):159.
[3]燕穎超.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90):43-44.80CA867A-4F5E-4433-9666-E453A2532C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