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娣
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大多是以識字、寫字為主,閱讀教學大多是以“以讀帶字”的形式呈現。而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必須要從小抓起,幫助學生拓展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如今依然存在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照本宣科,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為更好地體現閱讀教學的科學性與實效性,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模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針對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策略展開探討。
一、利用多媒體展開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講,他們大多喜歡新奇事物,課堂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信息時代,多媒體憑借著其靈活性、直觀性的特點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一個逼真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閱讀內容當中,并受到更多的啟迪。從小學生的角度來講,閱讀興趣的形成是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的最有效手段,可以促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探索語文世界的奧妙[1]。
如執教《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課時,本文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快樂閱讀,在閱讀中學習識字,此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豐富教學。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首歌曲,并告訴學生們認真聽,之后老師會提出問題。學生們安靜地聆聽,深陷其中,播放結束后提出問題:“在聽完這首歌后,你們會聯想到什么?歌曲描繪了怎樣的情景呢”學生們興高采烈地回答道“下雪的時候”,之后再引出下一個問題“下雪的時候我們都會到雪地里去玩,那我們來看一下小動物們都擁有哪些本領。”此時,學生們迫不及待地翻閱課本,投入到文章閱讀當中。通過這樣的課堂導入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關注與興趣點,促使他們保持興奮的狀態,更高效地展開師生互動,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學科素養。
二、開展分組合作探究,促進自主閱讀能力發展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充分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更多地為他們留出交流的時間。在展開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來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以此來促使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在此之前,教師需要對學生展開合理分層,之后帶領學生圍繞具體的問題展開小組討論。可以將閱讀能力強、學子主動性高的學生定位為學優生。對語文閱讀知識掌握不扎實,閱讀主動性低的學生定位為后進生;介于兩者之間的學生為普通生。之后以此為基礎,將學生分為3-4人每組,確保每個小組當中包含不同層級的學生。在分好組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自主閱讀資料,讓學生們進行自主閱讀,之后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提出相應的問題,讓他們展開討論[2]。
如在執教《端午粽》這篇文章時,教師便可以采用這一方法來引導學生展開分組討論教學。首先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閱讀課外內容,之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們知道粽子的由來嗎?”經過思考后,學生們展開小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走進學生們當中,聆聽他們的討論內容,對于學生的新奇觀點要暗暗記住。
三、培養細讀習慣,提高文本鑒賞水平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這一階段是培養他們閱讀習慣的最佳時期,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文本細讀的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文本鑒賞水平。學生在擁有了良好的文本細讀習慣之后,便能夠在閱讀時注意把握文本當中的關鍵詞與重要語句,經過長時期的積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文學常識的積累。豐富的文學常識對于提高文本鑒賞水平有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上與課后多多閱讀,并進行細讀,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促使學生不斷提高鑒賞水平,更好地體會文章中的語言魅力與思想情感,對文章產生一個更好地理解。
四、總結
要想有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還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優化閱讀教學質量,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閱讀方法。
參考文獻:
[1]陳燕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131-132.
[2]張冬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探究[J].知識文庫,2020(24):32-33.746A2CFA-C419-452B-B6A4-BC63FCC7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