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顏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科目,且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許多德育因子,對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有積極作用。對此,教師要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子,在此基礎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喚醒學生內心的情感,鍛煉他們的意志力,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當前,部分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教學融合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師未找到兩者融合的契合點、融合方式不恰當等。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小學生在這個階段處于一個身心發展的階段,因此在小學時期,老師不僅僅需要注重對于他們知識的教學,還需要注重對他們身心健康的培養。這個時期學生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和行為上的問題,因此如何做到心理行為問題的矯正以及促進他們心理潛能的開發,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與教育改革,提倡對于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制定的語文教育,也詳細規定了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如何有效地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將小學也分為了低年級、中年級和高年級三個不同的階段,并且根據不同的階段進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小學語文中的教學教材可以發現,在語文小學教材中也具備了一些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符合的特點。小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不僅僅要掌握一定的知識能力和技能,還應該注重發揚和培養自己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以及塑造健康的人格。老師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到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基礎教育得到有效的保證[1]。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
(一)營造課堂氛圍,培養學生高尚情操
營造活躍且生動的課堂氛圍是教師取得教學成果的關鍵,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創設相應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的同時,也更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這種情形下無論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是進行語文教學,都將更加高效。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其他輔助設備,如多媒體教學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般感知文章表達的情感,同時引導學生結合自己進行思考,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對學生的情操進行培養。
(二)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優勢,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
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引導性,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與他人接觸的環境,這種情況下也能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目前來看,多數小學生心智不成熟,容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產生錯誤的價值觀,這種情況下對其身心健康發展也有不利影響。對此,教師要依托社會實踐活動之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磨煉自己的耐心,提升自身多方面的能力。此外,學生通過勞動心理素質也大大提升,尤其是在一些難題的處理上更有耐心,同時也有了攻克困難的信心[2]。
(三)準確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語文素材中有非常多的優秀素材,可以讓學生感受素材中的人物的優秀品質。老師進行講解,讓學生以此優秀的品質為目標發展自身。如在學習“烏鴉喝水”一課中,烏鴉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用一顆顆的石子扔進瓶子,這也是教導學生做事要堅持不懈。在學習“刻舟求劍”中,老師要教導學生思維要學會變通,在處理問題的同時,要保持冷靜的頭腦,頭腦要靈活。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辦法解決問題,思考問題一定要考慮到問題的多樣性,對于不同的情況要有不同的就解決方式是,增強自身思維的嚴謹,在教導學生心理教育時注重學生的個人發展,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觀念[3]。
三、總結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值得語文教師不斷地去創新與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新的任務,同時又是一項尤為重要的任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當努力地創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與條件,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健康的心理狀態,從而高效地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魏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研究[J].新課程(中),2019(12):228-229.
[2]張廷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J].新課程(綜合版),2019(11):242.
[3]張獻瑛.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文學教育(下),2019(10):189.5AD877A6-E56F-4BEB-B9AA-A41F86D6C4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