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銘驛
關鍵詞:比賽情緒 情緒控制 心理訓練
前言
情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的心理波動,但是在瞬息萬變的競技賽場上,情緒的波動影響會被無限放大,甚至會影響最終的比賽結果。例如,在2015年世乒賽的賽場上,比賽中,丁寧強大的統治力,前四局就取得了3-1領先的優勢,但劉詩雯并沒有放棄,頂住壓力,變被動為主動,連下兩局,追成了3-3平,進入決勝局的爭奪。但在終極決戰打響時,劉詩雯取得領先情況下,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丁寧突然崴腳,痛苦倒地,申請了醫療暫停,醫護人員進場處理。當大家以為丁寧會放棄比賽,劉詩雯就此奪冠的情況下,丁寧卻頑強的回到了賽場。重新比賽開始后,劉詩雯似乎不會打球了,反被丁寧壓制,最終不敵丁寧,錯失冠軍。當時賽場上的情況,特別是對于丁寧的崴腳,卻有不同的聲音,有人懷疑丁寧崴腳的真假,為劉詩雯的輸球的鳴不平。但是我們換個角度思考這個“事件”,是否是丁寧更會抓住機會和戰術應用,如果劉詩雯的競賽情緒管理再強大一些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局?本文就乒乓球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情緒與控制方法展開討論。
1情緒的產生
對于情緒的產生原因學術界有三種聲音,分別是詹姆士-朗格理論:情緒刺激導致內臟和肌肉的反應,對這種反應的直覺就是情緒。提醒我們情緒狀態與機體狀態有密切的關系。忽視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巴普諾夫學說:認為大腦皮層在感情中起著主導作用,它可以抑制皮層下中樞的興奮,直接控制情緒。暫時神經系統建立、發展、和改變,受當前事物與過去經驗的影響并和人的愿望意向聯系著。阿諾德認知評價理論:認知,代表一個人關于環境、自我或行為的知識、意見或信仰。認知情緒順序所遵循的原則是:人們按照自己的思維來體驗事物。
2運動員在比賽中情緒波動的原因。
2.1賽間焦慮
運動員在面臨比賽時的緊張焦慮體驗,會對其心態調整和比賽發揮產生影響。比賽壓力大,在持續的壓力作用下,人們的思維能力會被削弱,甚至完全喪失理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情緒化,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難以抑制自己的欲望或沖突。任何人在高壓狀態下,都容易情緒失控。壓力會讓情緒發酵,會讓人撒潑打滾,會讓高級的人類,行為變得更原始、可笑。
2.2仇恨與偏見
仇恨與偏見導致的自我保護機制開啟。偏見比仇恨更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很多運動員在得到裁判不公允的判罰時,或者客場的觀眾挑釁時,偏見仇恨情緒會產生。偏見是由于一種封閉心境造成的。這種類型的人,會希望借著攻擊他人,來理平混亂的思緒。這種行為失控的強迫心理不可取,因為它太容易給運動員自身帶來禍害,而且也容易傷及無辜,所以運動員要及早端正自己的這種不良心態。這種不良心態還容易導致自我保護機制的開啟。從而導致生氣,這其實是一種保護性的情緒。
2.3過度關注癥
過度關注癥,臨床心理學研究發現,行為失控沖動實際上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強迫癥.其用憤怒的情緒表達達到得到群眾的關注,從而滿足自己的不健康心態。
3情緒調節和管理
3.1運動員的自我調節
3.1.1自我適應法
自我調節它是指運動員在競賽中對自己產生的不良情緒反應,做出的賽中的情緒控制。比如, 采取調節呼吸的方法使心率下降, 相應地放松緊張情緒, 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
3.1.2超我喚醒調控法
在比賽中運動員情緒低落想逃避比賽時, 應強制自己喚醒超我來控制調節情緒。自我強調達到超我境界。當運動員在賽中遇到各種困難時, 要意念暗示自己比賽是為了集體榮譽, 來喚醒超我而提高自己的心理耐性堅持比賽。例如, 在賽中遇到不公待遇的舉重運動員石智勇,就用超我喚醒法調整情緒,最終用實力捍衛了自己的榮譽和尊嚴。可見, 喚醒超我調控賽中情緒是極有必要的。
3.2教練員對運動員的情緒管理
3.2.1情感疏通法
情感疏通法是指在競賽中當教練員觀測到運動員情緒變化, 對比賽不利時, 教練員應找好時機來激發運動員的積極情緒,使其對競賽的完成有幫助作用。特別是在球類比賽中, 教練員要及時發現調節運動員的情緒。
3.2.2反饋控制法
在競賽中, 教練員要觀察瞬息萬變的賽場情況, 并反饋已方運動員,使運動員放松情緒,及時應對。因此, 教練員在比賽中要靈活運用反饋信息來管理好運動員的情緒。
4情緒訓練方法
4.1脫敏訓練法
某些運動員因比賽經歷少,哪怕在訓練時再嫻熟的技術在比賽中也無法發揮,這種情況就需要運動員多參加比賽適應比賽情緒,爭取做到對不同的賽場,不同的環境,在多人的場地依然可以發揮正常。
4.2心理暗示訓練法
在運動員訓練時教練員就要引導運動員學會正向引導的心理暗示法。在訓練中對每顆球的在意程度提高,這樣在比賽中就不會因過分在意某個球的失誤無法再次進入比賽狀態,在訓練中就要珍惜每顆球,并且在失誤時要正向引導,讓運動員在比賽遇到問題時更容易破解難題,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
結論
隨著乒乓球比賽的不斷發展,不僅要進行體能、技術方面的訓練,還應進行心理方面的訓練,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運動員取得勝利的關鍵。因此,捕捉到影響乒乓球運動員比賽情緒的因素及心理訓練的方法變得十分重要,教練員應該及時捕捉運動員比賽前的心理狀況,并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訓練,通過掌握脫敏訓練法、心理暗示訓練法。使運動員更好地發揮競技水平,取得理想成績。通過時代的發展和對心理學應用的提高,教練員和運動員的運動技能提升的同時,更要重視心理上的訓練和調節,教練員要有調控運動員心理的意識,運動員也要有充分的理論基礎得以配合教練員,只有這樣的良性循環下我們的國球發展才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許若蘭.論情緒管理[J].理論與改革,2001(06):83-84.
[2]左永斐,解毅飛.論體育競賽中運動員的情緒管理[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19(07):37-39.
[3]程曉峰.少年運動員情緒與管理關系初探[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6(01):24-26.
[4]楊慧慧,鄭莉君.現代教學中情緒管理理論與策略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8(02):8-9.
[5]楊海燕,姜媛.情緒調節策略與記憶研究進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109-114.
[6]韋飛智.射擊運動員的競賽情緒與調控方法[J].體育科技,2012,33(01):76-79.
[7]付全.校園足球心理訓練方法設計之七:情緒和壓力管理[J].體育教學,2021,41(11):77-79.
[8]盧勇紳.論游泳運動員的心理訓練方法及成效[J].體育風尚,2019(11):27.
[9]薛奕然.跳高運動中心理素質的作用及訓練方法探討[J].運動,2018(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