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薇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作家梁曉聲小說《母親》中的節選,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里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以“舐犢情深”為主題,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情感”;習作要求是“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教學時應始終貫穿單元導讀的目標,做到瞻前顧后。
課文講述了“我”的母親在家境極端貧困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地給“我”買《青年近衛軍》的事,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愛,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愛和感激。
根據單元“語文要素”,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借助“我”的視角,感受到這份母愛的特別之處以及“我”在其中的成長。通過感受用文字建構的畫面,帶著孩子體驗人間最真摯最溫暖的真情,教給孩子更多的,是一顆“能夠被真情打動的心”。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不陌生,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已經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要能夠了解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情感還需要進一步引導。
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舐犢情深”,而現在的孩子更關注的卻是“最近流行什么”“最新款的游戲是什么”……而對于母親,對于他們自己祖輩們的生活幾乎不大在意,這導致那些和自己關系密切的情感被迫成為了“冷門”。所以在教學時,除了關注到“語文要素”與對寫法的探索,我們更大的使命應在于對歷史的召喚,對時代的回望,帶孩子去翻閱一段歷史篇章,去體驗人間最真摯最溫暖的真情。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想象描寫的場景、細節,體會“慈母情深”。(落實課后練習題)
2.體會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的表達效果。(落實課后練習題)
3.通過學習感受真情,能聯系生活寫寫自己“鼻子一酸”的經歷。
【教學重難點】
1.借助“我”的視角,感受到這份母愛的特別之處以及“我”在其中的成長。
2.聯系生活寫寫自己“鼻子一酸”的經歷,表達出真情實感。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 認真備課、設計學習單、準備PPT
學生準備:了解作者和課文所處時代背景、完成學習單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互動
1.播放梁曉聲在《朗讀者》中的視頻節選,說說你獲取到的信息。
2.這節課,我們將繼續走進梁曉聲先生的童年時代,去感受他文字中的“慈母情深”。
板塊一 復習導入,回憶學法
1.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梳理出的慈母情深的場景有哪些?
初到廠房、尋找母親、張口要錢、掏錢塞錢
2.“初到廠房”這個場景給我們留下的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廠房很熱,猶如在蒸籠,噪聲震耳欲聾。
作者第一次到母親工作的廠房感到震驚!
3.方法小結:聯系生活實際、緊扣場景描寫、抓住細節刻畫
板塊二 選擇場景,細讀感悟
過渡:
在這節課,我們將繼續以導演的身份,去剖析這些場景中蘊含的無聲的語言。
1.布置學習任務:小組選擇一個場景學習,想一想“我”看到、聽到了什么,心情如何?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引導學生遷移學過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
3.全班匯報交流,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A.“尋找母親”的場景
匯報交流時,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關注細節,體會“我”的心情,如:
①為什么要重復連寫兩聲“媽——”?想象“我”喊母親的時候,語氣會是什么樣的?
②第16自然段中“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湊到縫紉機板上”這句話為什么不說“看見我的母親彎曲著瘦弱的脊背,頭湊到縫紉機板上”?
③結合第16~19自然段,說說“我”看到工作中的母親是什么樣子的?反復出現“我的母親”,你感受到“我”怎樣的心情?
教師重點點撥:
①作者寫“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湊到縫紉機板上”,而不是“看見我的母親彎曲著瘦弱的脊背,頭湊到縫紉機板上”,是因為在陰暗、狹小、嘈雜的廠房中,刺眼的燈泡下,要不斷地辨認才能確認到底哪個人是自己的母親,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出。
②反復出現的三個“我的母親”,表現出“我”的心情隨著發現母親的過程而變化:從一開始看見時不敢相信母親竟然如此瘦弱、疲憊,到辨認后的震驚、心疼母親,讓讀者感受到母親的艱辛和“我”內心的復雜感受。
B.“向母親要錢”的場景
①讓討論這一場景的小組選出代表,分角色朗讀“我”與母親的對話
②追問:母子之間一問一答特別簡短,讀完你有什么感受?為什么?
③讓學生談談對母親掏錢、數錢的樣子的體會。
C.母親塞錢給“我”的場景
①讓討論這一場景的小組分角色表演“我”、母親和女工,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他們之間的對話,再說說自己的感受。
②追問:“我”看到母親把錢塞給“我”后,“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內心會有怎樣的觸動?反復出現四個“立刻”,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引導學生聯系全文思考:是什么令“我”鼻子一酸?
板塊三 交流結尾,體會情感
1.引導學生思考:“我”為什么要給母親買一聽水果罐頭?
2.小組討論:怎樣理解“我想我沒有權利用那錢再買任何別的東西,無論為我自己還是為母親”這句話的意思?
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問題轉化成:
①為什么沒有權利用那錢為母親買任何別的東西?
②為什么沒有權利用那錢為自己買任何別的東西?
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①家里的錢來之不易,“我”已經為給母親買水果罐頭受到責備,不能再亂買其他東西了。
②不能再違背母親對“我”的期望和支持,“我”買書不再單純是對讀書的渴望,更是對母親的感恩和責任。
3.教師小結:通過討論,我們發現,課文結尾處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對“我”有了更加深刻豐富的意義。最后的省略號,表示意味深長,難以言盡。
板塊四 學法遷移,進行練筆
1.梁曉聲說,一個人的愛心,是從對父母的體恤開始的。他又說,人和父母的情感,是這世界上最真實的情感。梁曉聲還說,他要永遠像個小孩,因為他的童年雖然有些苦難,但濃濃滿滿地裝著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
2.你的爸爸媽媽肯定也愛你,你體恤過自己父母的不容易嗎?你有過“鼻子一酸”的經歷嗎?請動筆寫一寫吧。
【板書設計】
主板書:
初到廠房
尋找母親
張口要錢
掏錢塞錢
副板書:
體會作者情感
聯系生活實際
緊扣場景描寫
抓住細節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