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美
摘要:“雙減”政策出臺,國家關停課后輔導機構,并且要求學校以及教師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所以教師應在此形勢下思考如何進行作業設計,從而保證在減輕負擔的基礎上,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小學階段,是學生初步接受英語教學的時期,此時不僅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應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為此,教師應該深入研究小學英語在“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的現狀以及方法,從而推進作業這一環節有效性逐漸提升。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階段;英語;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是“雙減”政策中著重關注的內容,為此,本文作者從闡述此次對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的背景入手,闡述優化作業設計的必要性,隨后分析目前小學英語進程中的現狀以及問題,之后結合“雙減”政策的要求與任務,從篩選作業內容、創新作業形式以及重視作業評價三個角度闡述如何推進作業結構的完善,從而推進其充分釋放價值。
一、研究與實踐背景
在當前時代英語運用的頻次越來越高,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與能力是為其持續性發展奠基的重要因素。“雙減”政策的推出,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并且政策主要關注的內容之一便是課后作業負擔的減輕,但是目前教師將教學重心放置在課堂知識的講解上,忽視運用科學作業設計推進教學成效的提升。與此同時,國家關停課后輔導機構,學生便無法再通過此途徑對知識進行查漏補缺,所以教師設計出更為高效的作業內容成為此時期的重點。為此,本文作者全面探索作業設計的現狀,并且尋求針對性方法解決問題。
二、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現狀及當前英語作業布置中的主要問題
教師在研究作業設計的針對性策略前,先分析目前的現狀,發現在作業設計與布置的過程中,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與不足:首先,教師在設計作業內容時采用“一刀切”的策略,未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英語水平,這便導致作業的針對性較差,水平較高的學生無法獲得提升,水平較低的學生因為作業難度而萌生放棄心理;其次,作業的形式過于傳統陳舊,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好奇心以及探索欲較為旺盛的階段,教師選用的作業形式無法促使學生感知到樂趣,從而導致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消極敷衍;最后,教師未對學生的作業設置多維度的評價標準,并且沒有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反饋,學生無法清晰了解自身的不足與短板,從而學習方向與方法的調整缺乏科學有效指導。
三、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研究與實踐方法
(一)篩選作業內容,設計分層化作業
為了有效解決作業內容針對性較差的問題,教師進行篩選作業內容的嘗試,準確劃定作業的難度與標準,并且結合學生的英語學生水平,布置適合其學習能力與素養的作業內容,從而推進分層化作業進程,推進各個層次的學生均可獲得有效發展與提升。為此,教師應在布置作業前,先對作業內容進行篩選,例如:教師推進作業分層與學生能力分層的同步實施,首先,教師在每學期初根據學生的成績將其劃分為A級:85分以上,B級:60-85分,C級:60分以下,以此為分層作業的實施奠定基礎;其次,教師在布置背誦單詞這一作業內容時,根據學生能力細化背誦要求,要求C級學生掌握單詞的讀音以及拼寫,要求B級學生在C級學生作業基礎上,掌握單詞的詞性、固定搭配,要求A級學生在B級學生的作業基礎上,熟練掌握單詞在句子中的使用方法,以此教師保證各層次學生不會有過重的負擔,同時還可實現一定提升。由此可見,教師篩選作業內容,可以有效推進分層作業的實現,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
(二)創新作業形式,吸引學生興趣
在對作業內容進行科學的設計后,教師著手對作業形式進行創新,力求尋找到可以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從而推進其主動完成作業,并且促使學生通過作業鞏固知識記憶,保證學習成效。為此,教師對作業形式加以創新,例如:教師在講解完“一般過去式”這一語法知識后,首先,教師過去多要求學生機械背誦動詞過去式的變化規則,針對這一形式,教師進行創新,要求學生先將已學的謂語動詞及其過去式羅列在本上,隨后為每一個動詞過去式及其原型寫出一個例句,通過此種方式,教師推進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對動詞過去式進行背誦,消減機械背誦的枯燥感;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選擇一名同伴,運用其所羅列出的動詞過去式,構建對話內容,并且開展對話練習,既幫助學生鍛煉口語能力,又將學生放置在相互監督、相互幫助的形式下,有效增強其對知識的熟悉度。由此可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創新作業形式,可以提高作業環節的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促使其主動完成作業。
(三)重視作業評價,指導調整方法
作業評價是作業設計的最后一環,既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還是學生獲取教師指導的有效途徑,并且其得出的結果還是教師調整后續作業結構的重要依據。為此,教師應該重視作業評價這一環節,例如: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首先,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從完成態度、完成效率以及完成正確度三個角度進行,以此保證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全面的把握,并且教師可多維度了解學生的長處與短板;其次,教師與學生展開一對一交談活動,指出其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呈現的狀態,并且告知其在后續完成作業時,應該注意哪方面問題,同時應該發揮哪方面優勢,以此幫助學生有效調整其寫作業的方法;最后,教師通過學生的作業表現,評估此次作業設計的效果,分析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隨后將得出的結論運用在下一次作業設計中,以此推進作業結構的持續性優化。由此可見,教師重視作業評價這一環節,可以對學生完成作業以及教師設計作業的方法調整提供有效指導,保證作業這一形式高效發揮其作用。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出臺對現有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結構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如何快速平穩教學秩序以及穩步提升教學成效成為此階段的主要任務。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夯實期,并且英語科目在這一時期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作業環節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記憶,也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途徑,并且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為此,教師應該重視小學英語的教學價值,不斷優化作業設計,從而推進教學有效性提升。
參考文獻:
[1]毛仲超.基于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英語混合式作業模式的探究與實踐[J].校園英語,2020(11):1.
[2]張玲.走出英語學英語——優化小學英語課外作業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校園英語,201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