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涵
摘要:《教育的細節》一書語言細膩又有力,以一個個具體鮮活的事例揭露教育的問題。在當今的教育改革中,尤其是 “雙減時代”的到來,具有借鑒意義。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運用了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基于原作口語化語言較多,本報告主要在詞匯對等的口頭語翻譯上進行案例分析。
關鍵詞:《教育的細節》;口語;功能對等理論
一、功能對等理論
“動態對等的定義是,目的語與源語言的讀者在接受語言時有相同反應。”(奈達,2004:24)。在1969年翻譯的《翻譯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奈達提出了“動態對等”的概念,包含兩個關系:第一個是原文和讀者之間的聯系,第二個是譯文和讀者之間的聯系。他認為這兩種關系應該是相同的,這意味著不同的語言作為形式,盡管在表達上有差異,但傳達的思想是相同的。在奈達看來,語言可以被看作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最重要的是信息,而不是工具本身。
然而,“動態對等”的概念似乎不妥當,因為有人會完全丟棄形式,這不是奈達的本意。奈達以意為主,但他并沒有拋棄形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強調“功能”的重要性,他采用了“功能對等”的概念,這比“動態對等”更準確、更合理。蘇文秀指出,這種方法給翻譯研究帶來了新的活力。 (蘇文秀,1998: 92)。
二、《教育的細節》口頭語案例分析
口語詞是一種基于日常交流的語言形式,主要用于人們面對面交談的場合。此外,它還可以用在書信和日記中。口語詞的出現不僅可以體現作者使用語言的習慣,而且可以使語言生動,從而拉近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然而,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讀者很難理解作者的意思。對于譯者來說,找到與口語詞匯相關的最恰當的翻譯是至關重要的。以下是翻譯過程中的一些例子。
Example 1
ST: 他說,那時候,他還是老家中學教師的時候,教育主管部門也 “大搞”減負活動。
TT: At that time, he said, burden reduction activities were enthusiasticallypromoted by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when he was a middle school teacher in his hometown.
當譯者讀到短語“大搞”,她能感受到當時人們下定決心以極大的熱情改革政策的教育工作。然而,盡管口語詞“大搞”可以縮短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距離,如果按照直譯的方法翻譯成“did”, 目的語讀者很難有和源語言讀者一樣的閱讀體驗。因此,譯者翻譯為“enthusiastically promoted”。
Example 2
ST: 這天,夏果到辦公室送政治作業,賈老師 “逮” 住她,聊學習上的事情。
TT: One day, when she came to the office to hand in her politics homework, Teacher Jia seized the chance and began to chat with her about her study.
“逮” 字體現了賈老師渴望給學生上一堂道德課的心情,這個詞的使用也給語言增添了一些幽默。不過按照直譯,這個詞會翻譯成“catch”,考慮到語境中形式和意義的差異,譯者將其翻譯為“seize the chance”,以便目的語讀者獲得與源語言讀者相同的反應。
Example 3
ST: 以前農村缺醫少藥,在科學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小孩子生病用一般的中草藥治不好的時候,最后就下狠招,我們農村里叫做 “朱砂烏”。
TT: In the past, rural areas were short of medical services and supplies. Without scientific standards to comply with, people would turn to desperate means called “Cinnabar black” by the local people if the sick child couldn’t be cured with comm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單詞“狠”這里不能翻譯“cruel”,這里指的是根本沒有適當的醫療手段,所以只能采取走極端的情況。因此,譯者將其翻譯為“turn to desperate means”。
Example 4
ST: 第三個,經常遭到父親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么辦?
TT: For the third child, his father often scolded him, saying “You never take the study into your heart, but only hunt and catch mice all day. What the hell can you do in the future?”
當翻譯短語“正經事”時,譯者第一次把它翻譯成“serious thing”,但是目的語的讀者可能很難理解。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譯者將其翻譯為“take the study into your heart”,這讓目的語讀者知道,這個男孩是需要優先考慮學習,而不是僅僅玩耍。
三、總結
《教育的細節》一書口語化語言十分豐富,譯者發現在翻譯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由于中英文化和歷史的差異,如果翻譯不當,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誤解。在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下,在出現歧義以及矛盾時,作者選擇了意義而非形式,力求目的語讀者和源語言讀者的相同翻譯。
參考文獻:
Nida, E.A. (2004).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蘇文秀(1998), 奈達和紐馬克翻譯比較, 《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3):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