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蕓 何云標
摘要:鄉村振興背景下,農耕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升級的靈魂,鄉村旅游是傳承發展農耕文化的載體,鄉村旅游與農耕文化協同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動能。要破解當前鄉村旅游與傳統農耕文化缺乏明確的協同發展主題、創新的協同發展模式和完善的協同發展生態等方面的難題,就要以智慧化、品牌化、村民主體化等方式推動鄉村旅游與傳統農耕文化協同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旅游、農耕文化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旅游與傳統農耕文化協同發展是新時代文旅融合的大趨勢,也是解決鄉村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的重要途徑。農耕文化是指通過農耕生產實踐活動所形成的與農業社會相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1]鄉村旅游是指以具有鄉村特征的旅游吸引物, 依托農村區域景觀進行一系列休閑娛樂活動的旅游方式。[2]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與傳統農耕文化協同發展的價值意義
(一)農耕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升級的靈魂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現代旅游發展中,旅游的文化色彩越來越濃,文化對旅游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首先,農耕文化越來越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內容,鄉村景觀、鄉村生活、鄉村非遺產等農耕文化都是鄉村旅游的文化資源。其次,農耕文化越來越成為鄉村旅游競爭力的核心,以其“看得見山、看的見水,望的見鄉愁”的文化內涵賦予了鄉村旅游與其他旅游形式不同的獨特競爭力。再次,農耕文化越來越成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隨著游客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層次的提升,鄉村旅游已無法再停留在農家樂等低層級旅游形式,具有相當文化含量與品位的優秀農耕文化成為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力。
(二)鄉村旅游是傳承發展農耕文化的載體
鄉村旅游為傳承發展農耕文化提供載體。首先,鄉村旅游是農耕文化資源開發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實現農耕文化資源價值和推動農耕文化“產業化”發展。其次,鄉村旅游對農耕文化有傳播作用,可以擴寬農耕文化傳播的市場空間,讓游客體驗鄉土風氣,感受傳統生活方式,讓活態的農耕文明傳播開來。再次,鄉村旅游對農耕文化有保護作用,可對農事活動、風俗禮儀、鄉村美食等傳統農耕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和應用,促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是對農耕文化的保護、賦能和創新。
(三)鄉村旅游與農耕文化協同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動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旅游與農耕文化協同發展具有市場開發價值,有利于三產融合發展和延伸農業產業鏈;有助于保護鄉村傳統村落、傳統民居、鄉村文化遺跡和鄉村自然生態,是鄉村生態宜居的重要推力;使鄉村文化呈現新的時代價值和內涵品味,有助于發展鄉風文明;通過鄉村旅游項目向村民傳遞了文化保護、道德法治、職業素養等理念,有助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僅富了村民腦袋,還可富了村民口袋,能夠有效拓寬村民的增收渠道。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與傳統農耕文化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協同發展主題
農耕文化按照形態劃分,可以分為物質形態、制度形態、行為形態和精神形態的四類農耕文化。現如今,鄉村旅游對農耕文化的挖掘利用主要停留在最表層的物質形態農耕文化層面,而對制度形態、行為形態和精神形態的農耕文化層面挖掘不夠,影響了鄉村旅游的開發層次。例如,當前鄉村旅游主要對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村古建、小吃美食、民宿酒店和山水生態資源等進行開發,但是對較深層次的鄉規民約、民俗信仰、農事活動、鄉村美學等文化內涵缺少有效挖掘,難以滿足游客較高的文化心理需求,影響了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二)缺乏創新的協同發展模式
當前,鄉村旅游與農耕文化協同發展存在一定的自發性、盲目性和無序性,導致由于缺少規范、標準的開發模式而致使農耕文化的旅游開發質量較低、創意不足。例如,當前主流的農業觀光旅游模式、民俗文化旅游模式、鄉村體驗旅游模式、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展示旅游模式等相對運作簡單、易于模仿、容易被替代。
(三)缺乏完善的協同發展生態
目前鄉村旅游與農耕文化協同發展存在結構單一和配套不足等問題。一是鄉村文化旅游產品供給質量不佳,缺少傳統農耕文化的“智慧”融合,影響了鄉村旅游產品及服務的有效供給。二是鄉村文化旅游價值鏈不完善、產業附加值較低,導致出現了消耗大量農耕文化資源、但市場成效甚微的行業發展困境。三是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平臺發育不完善,未能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體現當地農耕文化優勢的鄉村旅游產品并有效營銷宣傳,影響了鄉村旅游的生命力。四是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生態圈形成不充分,影響協同發展的成效。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與傳統農耕文化協同發展的路徑策略
(一)以智慧化推動鄉村旅游與傳統農耕文化協同發展
智慧旅游環境下,要充分利用現代智慧技術保護、開發和傳播優秀農耕文化。一是要利用智慧技術加強對農耕文化的保護,例如開展農耕文化資源的普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農耕文化建立保護檔案和數據庫,鼓勵相關數字技術的研究和交流等。二是要利用智慧技術加強對農耕文化的開發。例如可利用 AR、VR技術和現代傳媒科技等智慧技術對傳統農耕文化進行時尚化包裝、科技化賦能和娛樂化演繹,增強鄉村文化旅游的新鮮性、趣味性和互動性。三是要利用智慧技術加強對農耕文化的傳播。要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農耕文化+智慧技術”,研發富有地域特色的智慧農耕文化旅游平臺,通過開展農耕文化旅游項目和產品的品類聚集、精準傳播和在線營銷。
(二)以品牌化推動鄉村旅游與傳統農耕文化協同發展
通過將傳統農耕的文化內涵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建設優質農耕文化旅游品牌。一要找準發展定位。要立足當地農耕文化的地域優勢、特色理念,精心培育市場識別度高、口碑好、影響力大、難以復制的農耕文化旅游品牌。二是要突出品牌意識。要提煉專有的品牌符號,講好歷久彌新、充滿智慧、引人入勝的農耕文化故事,建設和維護好農耕文化旅游品牌。三要做大品牌擴大市場。例如在培育農業景觀參觀體驗旅游品牌時,可以通過將其打造成著名的攝影基地、賽事活動基地、影視劇拍攝基地等擴大其品牌影響力。。
(三)以村民主體化推動鄉村旅游與傳統農耕文化協同發展
當地村民是農耕文化開發與保護的主體,構成鄉村旅游的在地化人文環境,因此,在推動鄉村旅游與傳統農耕文化協同發展時一定要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一要充分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文化旅游的積極性,構建村民權益與農耕文化旅游收益的協調分配機制,使傳統農耕旅游項目發展成為富民、惠民的新途徑。二是要提升作為鄉村文化旅游主體的村民的職業素質。重視村民法律意識、文化素養和道德觀念等方面的教育培訓,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塑造原場景、原模樣、原生態的“三原”農耕文化體驗氛圍,助力傳統農耕文化的活態傳承與保護開發。三要通過以鄉村文化旅游為抓手促進鄉村一二三產融合開發,在吸引年輕村民返鄉工作和年老村民發揮余熱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上,豐富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價值鏈體系,完善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生態圈。
參考文獻:
[1]唐海燕.我國傳統農耕文化傳承與產業化發展思考[J].黑龍江科學,2017,8(16):154-155.
[2]龐艷華.河南省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耦合關聯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1):315-320.
作者簡介:王曉蕓(1983-),女,中共西安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學、傳播學。
何云標(1980-),男,中共西安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學、鄉村文化。